鄂奕洲 耿成轩
摘要: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视阂,突破传统的物本经济思维局限,融入精神信息态等分析要素,从互联网金融发展演进的经济社会、产业组织、消费文化、模式功能等多维层面,研究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金融与互联网的关联交互和延展迭代,深刻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源泉和价值创造的本质属性,揭示其业态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驱动力及人本生活价值重塑逻辑,以期为提升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理论诠释力和实践引导力提供新的研究理念。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广义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4-0023-06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物,吸收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性,以其参与度更广、心理体验更佳、操作更便捷、交易成本更低、规模效用更大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优势获得了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虚拟货币、电商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百花齐放,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跨时空的颠覆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互联网众筹融资行业发展迅速,全国已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业务飞速发展,仅通过“余额宝”的累计申购金额就达4294亿元;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行业不断发展,仅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表明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对现代金融业的巨大影响力,已进入国家决策层视野。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学基础甚至金融理论不同(刘英,2013)。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的冲击日趋强劲。建立在物本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正在被新经济形态下的社会生活人本价值创造思维理念重新定义,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快速便捷、个性服务、精神体验和网络消费文化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已渗透到互联网金融的方方面面和整个发展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与业态演进,凸显广义虚拟经济对一些传统经济学规则的挑战。对于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2005)将其定义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等精神信息态都有深刻研究,其实质是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因此,本文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理念,以经济人类生活对象化的人本价值逻辑基础,从经济社会、产业组织、消费文化、模式功能等多维分析框架,深刻剖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演进的本质属性,科学把握其业态再造和模式创新的内生驱动及进化趋势,以期为互联网金融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阈,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源泉和价值创造的诠释力、引导力。
二、互联网金融演进的经济社会属性
现代社会已经实现了现实生活和虚拟社区的完美结合,还实现了现实金融和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之间的转换,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慢慢的改变了人们的交友、生活和交易方式(向松祚,2013),推动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已渗透到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需求体验。社会大众的消费态势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从随众型、模仿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转变,对教育、娱乐、文化、通信、医疗保健、旅游、电子商务等蕴含诸多精神消费的需求更加强烈。单纯的生理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更高生活的追求,通过创新激活需求、满足精神感受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这种虚拟经济现象是人类生活的交换扩大化的产物,随着生理需求的满足之后必然产生满足人类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价值,将精神和心理需求也纳入了交换的范围,引致传统的物本经济转向社会生活人本价值创造基础上的广义虚拟经济形态。
伴随着经济社会生态的演变,与经济消费形态同步的金融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以人为本、注重感知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金融创新理念向传统金融的强力渗透,成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金融的使命和功能进化转型的内生驱动力。以家庭为主的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封闭性特征,经济活动较为落后,相对应的金融功能仅是朴实的货币功能。工业时代交通工具的创新和运输能力的持续增长,出现了远距离的贸易、铁路和通信,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与分工劳动创造了跨地区、跨国界的互动,金融的功能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再到信贷的出现,进行系统的配置资源。而互联网时代,新型通信工具、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极大丰富了人们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价值创造的路径,信息壁垒和封闭性被进一步打破,信息的流动在数量、颗粒度、速度等各个环节前所未有地膨胀,甚至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邓俊豪等,2014)。人们对情感的归宿、精神体验的需求进一步上升,经济发展所需要消费的金融资源成本,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成本、流通成本,也融合了精神体验、信息传播以及虚拟价值相匹配的虚拟成本,推动金融由服务生产为主转向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与价值创造的服务消费为主,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空前的活力。作为金融体系与互联网技术全面的关联交互和延展迭代,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的核心功能,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兼有电子商务属性、金融属性、社交属性和虚拟电子货币属性,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以服务消费为主的服务体系和商业模式,并以其快速便捷、个性体验及所产生的社交圈层效应,改变了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在追求金融行为更加广泛高效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投资性、普惠性金融需求,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体验、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人本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三、互联网金融演进的产业组织属性
经济社会变迁、互联网技术进步、生活方式提升、价值创造手段革新以及面向大众的传统金融服务滞后,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组织动态进化的动力源泉。以人本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理念的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运营的时间,空间限制,催生出新的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形态。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正是基于现代金融组织以用户需求体验为核心,将人本生活价值化理念融入其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业务拓展、金融服务深化的价值创造形态创新。其产业组织的核心属性体现于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复杂交织和动态演变,既蕴含着互联网企业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向金融机构的渗透,也包含金融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的业态进化。互联网企业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创新,使得原本不交叉的两种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两端,一端是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另一端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谢平,2014),其商业模式本质上可归结为介于两端之间的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并伴随着持续的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的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金融产业组织及其商业模式的进化演变,具有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特征,亦即融合了以物质态为载体的用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以及以信息态为载体的用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并形成使载体及其价值产生质变和进化的的运动形态。传统银行业是从支付清算起家的,因而形成了现今主要从事存、贷、汇(结算、清算)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业务体系,人们可以真实地看到相关单据和操作印鉴等实物形态。而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广泛传播与受众扩展,以不具有可视性的电子化方式来进行金融活动,并融入了以人为本、注重感知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要素,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人本生活价值化等特性。金融企业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展开金融活动中,人本服务的价值创造愈加重要,更强调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拥有感受价值。并通过在虚拟市场空间中对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加工利用,使得金融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方式摆脱了从有形资源转化为终端产品并销售给客户的传统路径,将价值链上社会大众的主体需求与企业利益整合协调在一起,推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可能性边界拓展,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下降,在充分满足用户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感受价值,形成具有金融民主化、人本生活价值化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路径。
四、互联网金融演进的消费文化属性
人本生活价值重塑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以其普惠性金融服务、快速便捷性体验及其所产生的社交圈层效应,改变了现代人的金融消费行为、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在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下,互联网金融消费不仅是狭义上的金融交易行为,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消费和精神文化体验。以浏览器视窗界面为窗口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打开的是一个色彩视觉冲击和多媒体组合的世界,以及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和快餐式的文化冲击。作为消费者的互联网金融客户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获得了传统金融媒介无法比拟的消费自主权、消费体验与信息分享。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社区互动平台,互联网金融创造的“拟态环境”诱导消费者认同其消费理念和服务方式,通过推出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的消费黏性和感受价值,进而衍生出不同于传统金融商业模式的信息传播渠道、生活体验方式和消费文化习性。
与传统金融商业模式相比,参与主体多元化是互联网金融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为一种人人都有充分权利和便捷途径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并乐享金融服务的新型消费文化。作为具有“活性”的微观主体,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各自扮演着资金提供者、资金需求者、资金融通平台与中介、金融监管者等不同角色,并与资金、人才、规则、机制等创新要素以及创新环境形成一个更加宏观的价值创造体系。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不同类型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有效协调是互联网金融成功实施的基础条件(张玉明,王洪生,2014)。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平台的“聚众”效应,既要调整规范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协同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群体的加入,感受更好的精神体验,形成专业化与多元化、个性化与综合化、平台化与生态化有机统一。其消费文化具有个性化和群体性并存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消费者的群体特征上,也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者行为模式改变以及消费者虚拟身份构建等心理状态的转变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网络即时互动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消费者的浏览内容、身份、社会圈子、浏览轨迹、消费偏好、历史消费记录等数据的积累、分析和挖掘,来实现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相互匹配,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精准营销”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以此扩大、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销售业绩,用金融变现所建立和累计起来的客户和数据优势,直接把金融服务整合到服务当中变成自身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通道和贴心的消费体验。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用户,用较低的成本将消费者的金融资源消费体验与传统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从而为形成变现用户价值、实现利益回报的企业文化价值基础。同时,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交易的便捷、成本的降低、信息的分享以及良好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消费者的黏性,刺激了消费者的金融消费欲望,在消费过程中充分享受便利的普惠金融服务,这是蕴含着人本生活价值创造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文化能够迅速流行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一大法宝。
五、互联网金融演进的模式功能属性
互联网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增、边际成本递减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聚集冷门商品的分散用户,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打开无数的利基市场。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摧毁和重构就是利用互联网活动中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体金融服务供需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使资金融通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边界得以扩展。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新的人群、新的需求、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涌现,冲击并颠覆着物本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商业服务模式格局与功能属性。正如林左鸣(2011)所言: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经营理念已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个性化需求正是背离千篇一律的社会性的虚拟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重新定义行业的价值分工、经营链和商业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其价值创造效用同时体现于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之上,具有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双重功能。互联网金融将金融的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场景化、及时化,在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金融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服务等模式创新和功能拓展,营造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尽管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支付、储存、货币流通、信用),但对金融五要素(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调控机制)进行了重塑,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帮助服务双方、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同时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覆盖率,从而挑战传统金融的二八法则,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碎片化金融、普惠金融的功能再造以及分享平等金融服务的人本价值精神。
依靠开放式的金融平台、人性化的产品服务、交互式的营销手段、傻瓜式的操作流程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功能能够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形成用户、前瞻、快速、协同、极致这五大颠覆传统金融的利器。其终极目标显然不只是把产品、服务卖给用户,而是以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商业服务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优质品质生活体验和全新金融消费生态链。譬如,网上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提供新型服务模式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银行网站与公共信息网络以及客户电脑或通讯终端的连接,直接向客户提供支付、转账、账户查询等基本服务,以及投资理财、资信管理、信息交流等智能化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网上金融业务涵盖各类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网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的交汇而实现的深化与成长。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源自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货款支付时间与安全性产生的冲突。网上银行与电商企业联合创造了第三方支付方式解决资金的合理支付。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也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凸显精神信息态的广义虚拟价值对现代金融商业模式的强力渗透与冲击,体现出社会经济生态和人本价值创造平台的动态演进趋势。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属于金融,但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有着商业基因、消费动力学机制、进化路径和价值创造模式等显著差异,蕴含着经济社会、产业组织、消费文化、功能模式等多维异质属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演进,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与活动空间的扩展,融入了新经济生活场景和金融活动,进而生成新的金融功能、服务体系及其价值创造模式的现代金融转型衍生品。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演进己成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标志与发展趋势,极大地改变着现代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和人们的经济金融生活,充分体现了考虑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心、愉快和个性化的金融生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价值,服务于人们的金融经济生活,这正是广义虚拟经济所强调的“生活对象化”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凸显互联网金融演进与广义虚拟经济的共通之处。正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能给现代金融体系乃至人类社会带来革命式、颠覆式的深刻影响,如果没有对其发展源泉和本质属性的准确认识及深刻把握,习惯性地按照传统思维和经验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则,就可能严重束缚、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构建新的金融体系面临的突出矛盾与挑战。而广义虚拟经济的分析范式与研究理念,以其前瞻性理念和包容性视阈,更加科学地揭示了不同于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演进的真实图景和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