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趋势分析

2015-05-30 18:35:56冯利臣
中国市场 2015年42期
关键词:中国饲料趋势分析常态化

冯利臣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产业总人口的50%。伴随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增加,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显著,经过中间时期的逆顺差转变,尤其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全面改革开放的催化下,20世纪50年代唯一可出口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从2004年至今农产品贸易长期逆差成为常态。因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价格波动较为明显,国内玉米市场行情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在国内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临储收购托高粮食市场底价的背景下,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国外低价玉米、高粱、大麦等粮食谷物不断涌入,本年度以来主销区大型集团企业进口谷物替代玉米比例大幅增加,很大程度拖累国内玉米库存的消耗,同时一系列国际市场接轨话题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焦点。

[关键词]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趋势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2.110

1中国饲料原料进口问题和现状

中国玉米的进口主要受境外低价刺激,从之前以进口美玉米为主到目前的乌克兰玉米占主力,主要受2013年11月爆发的转基因退运事件影响。在开拓其他区域进口粮源的同时,因国内外差价显著及品质差异,进口高粱和大麦饲用替代热度趋增,也是继我国在2014年打破98%美玉米进口的单一渠道下,开拓饲料原料进口品种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因没有配额限制,在国内饲用原料持续萎缩背景下,进口高粱和大麦的持续到货,进一步挤占国产玉米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令各环节市场主体玉米后市看涨心态趋弱。

1.1玉米进出口情况

饲料原料包括粮食原粮、大豆、豆粕、玉米、氨基酸、杂粕、添加剂、油脂等多个品种,玉米是最主要的能量饲料,在禽料配方中占比50%以上、猪料配方中占比可达65%或更多,同时也提供饲料中1/4的蛋白质,且饲料消费占国内玉米消费整体的70%左右,饲用部分供需对国内玉米现货走势影响较大。

自2008年开始东北临储收购政策持续托高市场价格底部,加之2009年东北干旱减产致国内供给偏紧、国内深加工行业规模扩张进入高峰、蛋白需求拉动饲用玉米消费增幅显著,国内玉米现货价格高企,导致国际低价粮源陆续流入,2012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达520.67万吨的历史高位。然而2013年11月起持续的MIR162转基因美玉米退运事件,令之后玉米进口总量大幅下滑,尽管乌克兰玉米成功上位,但也未能扭转高粱、大麦挤占进口玉米市场、抢夺关注焦点态势。2015年1~5月中国玉米进口总量177.8万吨,同比增长31.57%,预计2015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220多万吨,同比变化不大。

1.2高粱、大麦进口情况

高粱的营养成本与玉米相近,与玉米的价差在5%以上时可以使用,对比玉米略低的脂肪含量和能量值问题,可通过动物副产品或者油脂等其他能量来源来弥补,针对高粱中含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复合物——单宁,可添加酶制剂,有助于提高其营养价值,此外高粱缺乏叶黄素问题,也可使用万寿菊浸膏、酵母、合成色素及玉米酒糟饲料等着色剂进行弥补。

大麦的饲用价值相当于玉米的95%、赖氨酸几乎是玉米的2倍、与家畜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烟酸含量比玉米高2倍多,且麦类的黏合性好,用麦类做颗粒饲料,可以不用黏结剂。用大麦替代部分玉米和豆饼饲喂畜禽,可减少蛋白质饲料的用量,降低饲料成本,还可增加禽肉的脂肪硬度,改善胴体品质。大麦NSP(非淀粉多糖)含量高问题,也可通过酶制剂的添加提高利用率。

2014年5月开始,东北临储突破历史的6919万吨高值出现,140元/吨运补政策接近尾声进一步了加大玉米价格回弹,用粮企业为寻求生产成本最优化,较大规模逐渐转向国内小麦及进口高粱和大麦的替代使用上,其中华南地区鸭料中的高粱替代一度达40%~50%,高粱替代成为2014年6月之后玉米价格跳涨阶段企业运营的关键缓冲。

因大量谷物进口之后玉米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已明显下降,2015年春節后南方饲料企业配方中高粱替代比例普遍已达10%~20%,而且南方港口国产玉米库存及走货持续缩减,市场对高粱和大麦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而且面对疲弱的养殖行情,5月开始销区大型集团饲企利用可拿到廉价进口谷物的便利,对产品进行打折促销从而抢占市场份额。

当前中国进口高粱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大麦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地,基本为非转基因物种,未来中国限制其进口规模货或在检验检疫或加工存放单位审核方面卡严。不过因高粱、大麦没有配额限制,2015年1~5月中国高粱进口总量426.9万吨,同比增长195.14%,1~5月中国大麦进口总量438.9万吨,同比增长108.7%,预计2015年中国高粱、大麦进口总量突破1500万吨难度不大。

1.3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制度

“关税配额”是很多WTO成员国对某些所谓敏感产品采取的一种特殊贸易管制措施。它由进口配额量和两个不连续的关税组成:在配额内规定一个较低关税率,因而外国商品比较容易进口;但在配额外关税率很高,通常能够禁止商业性进口。加入WTO我国承诺取消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羊毛等重要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在多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对粮食低关税进口量的承诺,我国加入WTO后第一年小麦、大米、玉米三个粮食品种的进口配额量约1446万吨,2004年配额量将增至2215.6万吨,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已达高点。自2004年以来,每年进口玉米配额的发放量基本稳定在720万吨,2015年玉米进口关税配额量依然为720万吨、非国营贸易比例仍为40%。

同时借鉴日本关税配额制度和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国营贸易的农产品进口策略,小麦、玉米、大麦、大豆、肉、乳品等实行完全放开的自由贸易、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同时,通过“有保有放”对稻米等本国主要出产的、对粮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保持较高的自给率。针对大米进口,日本政府采取混合使用两种政策保证国产米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且严格限制进口米于食品加工、援外和饲料用途,这与中国玉米97%的自给率及主要用做饲用大致相符。

长远来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的土地、水及劳动力等资源,整体拉动国内经济福利水平的提升、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优化以及资源的有效分配势在必行,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基础。中国现行的农产品关税配额制度是合理和必要的。

1.4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发展趋势

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23.2%,到2006年五年过渡期结束已降至15.2%,农产品关税水平已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目前主要粮食品种配额内税率在1%~10%,配额外税率在10%~80%,配额外为65%,中国进口玉米配额内关税仅为1%。近年来中国基于促进国内消费及产业升级的进口税率也在不断主动调整,2015年6月1日起,部分日用消费品平均降幅超过50%的举措,也是中国主动革新的表现。

从2015年6月17日最新签订的中澳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来看,减税过渡期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100%,澳入华农产品平均关税将由实施前的12.94%下降到0.51%,占农产品税目93.7%的产品关税将为零,尽管粮食、棉花、植物油和糖等农产品未列入自由化进程,但2%和3%的高粱及大麦关税在协议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

伴随2016年12月11日自动废止的使用“第三国价格方式”反倾销形式条款逼近,从2015年5月中旬开始市场上不断出现过度解读中国进口产品关税减免的声音,但市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夜间倾覆或反转,入市保护期结束也不意味着农产品关税的自动消失。

但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个自贸区,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涉及东盟、新西兰、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伴随中国打造全球高标准贸易网络进程加速,除重要粮食作物外,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减免趋势明显,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难题。

2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辩证分析

近十几年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农产品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日益增强,中国进口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转折点,中国全面进入对外开放阶段。

2.1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的理论依据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各个国家与地区将按照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并在一定的比价区间进行贸易,从而获得市场优化与福利改进。而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结构性变迁,食品类农产品消费总量的扩张,以及非食品类农产品工业原料需求的骤增,国内水土资源必然大大约束本国农产品供给。借鉴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可得,针对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和地区来讲,伴随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的激化,农业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必然上升,农产品进口的增长也是必经阶段,但当经济增长逐步步入高速轨道,农产品贸易逐渐出现逆差,农产品的进口量不断扩大,之后伴随工业化进度接近尾声,农产品的进口才趋于稳定。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国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占比22%人口的中国耕地及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生产力水平也无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单纯依靠国内粮食自给不大现实。根据陈锡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存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24亿亩,如果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那么大概有20%的以当前中国耕地资源和生产力水平都无法弥补的缺口,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整体上符合要素资源禀赋理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必然常态化。

2.2中国饲料原料进口规模扩大的现实基础

中国工业加工需求增长也会带来农产品引致需求增长。自1992年中粮黄龙公司玉米深加工规模化生产开始,经历政策扶持到规模扩张,再到2011年之后的过剩产能淘汰,国产玉米等原料成本提升对冲了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甚至产品的出口优势,虽然深加工行业发展面临瓶颈,远远低于所有行业整个产量的增长。但借鉴美国经验扶持燃料乙醇加工行业发展,既可以均衡进口低价谷物,缓解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与国内临储大库存仍待消耗的矛盾,还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改变单一矿物油燃料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既然进口步伐无法阻止、国内粮食安全问题还得保证,那么低成本进口国际谷物从而减少国内政策托市及供给不均衡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相关财政压力也未尝不可。所以,中国持续进口饲料原料既有市场需求又有政治诉求。

2.3国际低价谷物不断涌入的根本原因

目前来看,国内饲料原料并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相反超过1.3亿吨的玉米临储库存函待消化、市场贸易环节出库意愿也较强,近年来因托市收购导致国内饲粮购销矛盾表現出来的国内外粮源差价,是吸引国际饲粮源源流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进口玉米在2012年达到近年峰值520万吨,从2013年冬开始的美转基因玉米退运事件影响持续,尽管乌克兰进口玉米后期不断赶超,但在国内供给相对充裕及进口政策性风险仍存在的背景下,2015年进口玉米保持“低调”走势。截至2015年4月,中国进口玉米总量137万吨,同比增长8%,但较2012年、2013年同期进口规模有明显缩减。当前计算配额内美玉米进口完税价为1500元/吨左右、配额外进口完税价为2340元/吨不等,2000元/吨的高粱及1800元/吨的大麦进口完税价,较国内玉米价差依然显著。

3国内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及企业战略对策

3.1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临储去库存压力催生政策变革。玉米托市收购在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令市场机制发生扭曲,下游企业用粮成本大幅提升,庞大的国内玉米库存及整个玉米产业的不景气,也助推相关政策行至变革的时间窗口,如何完善托市收储最大程度让种粮者得到实惠、如何优化收购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用粮成本、调整玉米原料库存,已是不得不考虑解决的问题。

微利化时代助推专业化规模化。饲料原料进口增加,在对冲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品利润水平的同时,也对下游行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因为就中国目前的进口流程来讲,大型集团企业更有实力拿到相对优惠的进口谷物,在当前下游行业需求不旺、贸易购销利润微薄的背景下,低成本、多元化原料渠道就意味着竞争力和生存,微利化时代倒逼中小贸易商、饲料加工作坊和养殖散户纷纷退市,有助于行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及整个社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最后,饲料原料进口常态化对政策和行业的积极影响,最终会通过国内原料库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下游企业管理的升级创新,助推经济繁荣和行业发展的同时,反馈于国家的财政创收,减轻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带来的财政负担、增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政府职能、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2企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饲粮进口常态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国际粮源的完全依赖,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环境较为复杂。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及金融环境,如何在合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鼓励农户种粮积极性、保证核心粮食自给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当前执行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制度和稳定的收储政策,就为国内外市场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现行的玉米收储政策因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却备受诟病,市场将趋向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以及政策引导为辅的发展形势。结合2015年6月接连发布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规划(2015—2020年)》和《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未来改进产地存储设施、打通产地物流环节、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等,并利用“互联网+”思维解决农产品销售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同时,合理调整当前6∶4的国有和民营进口配额数量,减少流通性商贸企业的分配额度,并由发改委参考玉米的实际用量直接分配下游用粮企业进口额度的形式,令资源分配合理化和利用高效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帮助行业摆脱亏损困境的同时,最终反馈于终端消费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体系为前提下,以进口调节为补充、实施“走出去”的农业战略,或是健全中国粮食安全生产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政府做好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维护国际贸易与境外农业投资利益保障机制的同时,鼓励各类企业放开全球化视野,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积极开展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方式,削弱对大型跨国粮食贸易企业的依赖程度,增强中国农产品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价格体系中的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最终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进口调节机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也日新月异,开放的中国面向一个全球化开放的市场,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急速提升的背景下,国内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成为必然,从长远来看,以优势互补、互赢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进口供应体系,是经济“新常态”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要求,中国饲料原料进口必将“常态化”。相关行业和企业也应与时俱进、调整创新,顺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刘亮君.高粱进口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市场,2013(42).

[2]刘军棋.论农产品渠道创新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4(51).

猜你喜欢
中国饲料趋势分析常态化
2024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
中国畜牧业(2024年3期)2024-03-25 11:55:16
2020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17年第28版)(续)
畜禽业(2018年2期)2018-03-27 03:09:24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13年第24版)
中国饲料(2013年21期)2013-10-25 05: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