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英 刘丽芳 吕晶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作为高职毕业生,面临自身职业价值观的新一轮定位与反思。本文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分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从高校、学生本人角度出发,与高职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择业心态;对策和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039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高职毕业生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分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教育并引导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心态,从高校、学生本人角度出发,提出与高职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对策和建议。
1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本研究于2013 年6月至12月,先后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沙洲职业工学院这所县办高职院校,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2014届毕业生。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机电、纺织、电信、经济管理五种专业类型,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问卷990份,其中调查男生594人,女生396人,回收率为99%。本研究还调查了与沙工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100家,共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从学生本人、用人单位反馈中,探索地方高职毕业生择业方面的价值取向。
从调查数据来看,高职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
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当前高职毕业生呈现的特点。在“择业的第一标准”中,选择“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占55.91%,“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占19.35%。可见,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个人的发展机会,反映出当代高职毕业生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表明高职大学生自我实现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从“择业时选择的工作地点”、“期望的就业岗位”以及“求职单位的性质”等问题都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选择苏锡常地区,期望从事管理岗位,可见,高职毕业生想走捷径,不愿到私营企业一线的技能岗位上去就业、缺乏吃苦的心理谁备,对个人的定位、所处的角色位置认识不清,现实与理想间,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1.2 就业取向多元化,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
大学生就业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择业地区,单位性质及择业选择的价值判断上。对毕业生就业目的选择时,有83.2%的毕业生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高职毕业生虽然成就动机高,但在实际的选择时,又将“经济收入”置于“兴趣爱好”、“专业对口”之上,在选择“就业地区”、“求职方向”时,与个人的成就动机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乡镇企业、自主创业和继续深造的比例分别是26.09%、27.17%、22.82%、4.38%、2.17%和3.26%。选择前三种就业部门的占76.28%,说明高职毕业生倾向去机关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基层一线和私营、民营企业意愿不高。
1.3 就业取向务实和理性,但缺乏就业信心和竞争力
大学生因社会环境、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缺乏信心和竞争力。问及“对国家就业政策及现状了解有多少时”,46.74%的人选择“了解一点”,只有4.35%的人选择“完全了解”;当问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时”,40.22%的大学生选择“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只有27.1%的人回答“有信心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乐观”、“一般”、“悲观”、“迷茫”分别为34.78%、50%、8.7%、6.52%,这几项数据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高不成、低不就,认为自己竞争力不足,缺乏足够信心和勇气。
2 通过价值取向分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趋显著。眼高手低、缺乏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缺乏就业信心和竞争力是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障碍。主要原因如下:
2.1 脱离实际,眼高手低,容易焦虑浮躁
从“择业时选择的工作地点”、“期望的就业岗位”以及“求职单位的性质”等问题都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选择苏锡常地区,期望从事管理岗位,说明高职大学生的定位尚不清晰,希望有一份相对轻松体面、收入高的工作,正是这种观念和价值观的引领,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定位不准,脱离实际,眼高手低,频繁跳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承受着找工作难,找一份好工作更难的状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多毕业生择业时频繁受挫,意志消沉,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致使他们陷入了对自我怀疑与对未来担忧的泥潭之中。
2.2 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吃苦
在岗位的选择上,高职高专毕业生期望进入技术和管理岗位的比例高达77.18%。高职毕业生由于生活阅历、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在就业选择时,带有片面性和幼稚性,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这种就业期望值,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到偏远的地方去,不愿到农村去,不想干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愿吃苦的原因所在,这种不协调将成为就业的障碍。
2.3 缺乏职业意识的获得与整合,信心和勇气缺失
40.22%的大学生选择“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乐观”、“一般”、“悲观”、“迷茫”分别为34.78%、50%、8.7%、6.52%,这些数据反映出高职毕业生信心和勇气的缺失,未来的职业角色、知识、技能、经验等要求不明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对未来缺少前瞻性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没有系统地考虑未来的工作环境和胜任的工作角色。
3 解决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毕业生的价值取向的分析研究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问题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建议从高校和学生本人等方面做好工作:
3.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创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就创业全程指导。实施就创业全程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一是根据高职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毕业生,就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提升的能力,做相关的专题讲座;二是根据课程安排,对就业方面存在的模糊观念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让理想与现实能更好地融为一体,避免理想与现实脱节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三是在就创业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早做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第二,根据专业口径,与行业协会对接。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协会对接,依托行业协会这个平台,遴选优质企业,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第三,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其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高职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结合个人的专业要求,个人的职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提升、素质培养、资格证书等方面培养,以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第四,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就创业体系,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专项就业奖励基金,对就业率高的专业给予奖励。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毕业生信息库,根据毕业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稳定和客观的外界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完整的就创业指导体系,推动毕业生的就创业工作。
3.2 高职毕业生从自身出发,及时调整心态,对就业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职毕业生在择业的大环境中,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些数据量表,结合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水平等因素,科学定位。挖掘自身潜在素质、兴趣、能力,对未来生活进行设计、准备和选择,使自己入职匹配,最大可能发挥自己个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明确个人定位,掌握基本技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第二,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一是在求职中,当遇到挫折时,首先应该正确地剖析自己,及时调整目标,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可行的目标;二是克服焦虑心理,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目标与个人能力的差距,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三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扬长避短,坦然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要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教育高职毕业生合理定位、纠正当前就业观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与高职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就创业服务相结合开展工作,帮助高职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地渡过就业第一阶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创高职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娟慧.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0(4).
[2]严良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探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李庆华.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5(9).
[4]林晓艳.浅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38).
[5]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J].中国市场,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