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医疗回归“人情味”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45期
关键词:人情味医疗机构管理者

就像经济领域需要转型一样,中国的医疗和健康事业用“急行军”的速度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设备和医疗技术的准备,接下来,医疗也将迎来自己的转型,变得更加关注每个人的需要,回归它的“人情味”。

过去的十年,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这十年,却也是民众对医疗满意度最低、医患矛盾最严重的十年。为什么医疗环境好了、技术提高了,患者却更不满意了?既是医生又是医院管理者的罗蒙,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二十五年追赶国际同行

二十五年前看病是怎样的情形?如果不是仔细回忆,大概很多人已经印象模糊。

罗蒙医生记得,1991年,他还是一名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实习的医学生,院址在现在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西路院区,是几幢弄堂里的木结构老房子。罗蒙半夜值班,楼梯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很是碜人。“如果按照现在的要求,这样的医院环境无论是从消防角度还是病人安全的角度,都是不合格的。”

2000年前后,上海医院进入“大建设”时期,各家大规模的公立医院,基本都在那个时候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或是盖了新的楼房,或是翻建了原有的院区。陈旧狭小的医院空間改善后,患者就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人一间的病房成为历史。

从医疗设备的变化上,罗蒙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如果想要得到一张血管造影图像,要靠操作X光机的医生与检查医生的配合,一边大喊“一二三”,另一边负责拍照。而且,老式X光机的辐射量比现在的机器大很多,对医生和患者的伤害都很大。如今,DSA数字血管造影技术在医院里得到普遍的使用,不仅辐射量大大减小,而且看得更加清楚,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诊疗和用药上,20多年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罗蒙举了抗生素的例子。“过去医院只有国产的两三种抗生素,如果这两种没有效果怎么办?没有效果就没有办法。现在呢,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用到。”

找回丢失的人情味

记者接触的多位医生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认识:2005年后,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罗蒙医生也有同感。但另一面,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医患关系恶化,医闹、伤医事件频繁发生,患者对医生甚至医疗机构的信任,降到历史最低点。

罗蒙自己在就医的时候,也常常观察“人情味”对就医体验的重要性。一次家里有人生病,罗蒙作为患者家属向医生询问一些问题,医生一一回答,没有一句多话。看完病,罗蒙总觉得不大满意,但细想医生的回答,又没有什么错误。他仔细回忆医生的行为,这才发现,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医生始终埋头忙自己的事,没有正眼瞧过这个满心焦虑的患者家属。在担任管理工作中罗蒙也发现,一台手术业内人士评价非常成功,但患者却一肚子怨气,认为没有治好,“治愈结果并不天然地等同于患者的满意度”。

为此,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改变过去只重治疗不关注患者的做法。

在仁济医院工作期间,罗蒙参与了新院区的建设,在设计门诊大楼的时候,罗蒙主张从大楼的设计开始,考虑患者的方便程度,尽量让患者少奔波,挂号、就诊、检查、付费、取药在同一个楼面完成。

依托信息技术,国内医院在改善就医流程上都做了很大的改进。自助挂号、网络预约挂号、检查的预约制、检查报告的自助查询、住院费用的自助查询……信息技术让过去许多需要排队等候的就医环节得意减免,患者在就医时不再那么“窝火”。

当然,要让医疗回归“人情味”,首先必须让医生找回自己的职业尊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医院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改变。医生最常被人诟病的行为,是“开大处方”“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罗蒙告诉记者,这些年上海的医疗系统,已经通过调整考核标准,来杜绝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他介绍说,现在的医院管理者,都要求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对医生的绩效考核上,并不是简单看科室的收益,而是把重心放在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的满意度上。“患者的评价、用药比例、同一病种的均次费用……这些非常详细的标准,可以衡量出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医生把病人的感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考核标准改变后,医生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医疗业务,重新找回自己的职业尊严,更用心地为患者服务。

谁替患者着想谁赢得市场

10月29日,“健康中国”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消息一出,最为振奋的是健康产业的投资者。

如果“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围绕大健康概念的产业投资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2015胡润医药富豪榜》显示,今年的前50名医药富豪上榜门槛比去年提高82%,达到60亿元,是五年前的4倍;平均财富比去年增长61%,达到129亿元,是五年前的2.5倍。

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的旺盛却已经显而易见。近几年,体检市场、高端医疗市场发展迅速,一些国内患者甚至不满足于在中国就医,远赴其他国家“医疗旅游”,为了服务这些人群,“医疗旅游”相关行业也应运而生。

尽管上世纪90年代民营医院曾有名声不佳的阶段,但一系列的政策信号让社会办医产业重新看到发展机遇,民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印象也在慢慢改善,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出现在市场上,他们会提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罗蒙坦言已经感受到压力。罗蒙说,社会资本兴办的医疗机构,在服务上超越了公立医院,他们现在的瓶颈在于缺少优秀的医疗人才,如果后一个限制打破,民营医疗机构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罗蒙称,公立医院的高层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几年出国学习的时候,公立医院的管理者特别关注海外知名医院的管理细节,院长们知道,公立医院也到了必须提高服务品质的时候。而未来5-10年,医生的自由流动会比现在更加频繁,一些好医生会选择去高品质的民营医院。因此,罗蒙预测,未来,公立医院必须面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竞争,谁能更好地替患者着想,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们压力越来越大,但患者可以“偷笑”了。可以想见,在下一个五年或者十年中,一大早在嘈杂的门诊大厅挂号、上下奔波看病、对医生将信将疑的看病模式,将会成为历史。

(《新民周刊》2015年42期 黄祺/文)

猜你喜欢
人情味医疗机构管理者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人情味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