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基督教和中国传统的相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对《圣经》“God”翻译的争论一直是核心问题。本文将依据自明末清初至19世纪传教士译名讨论的历史资料,讨论早期传教士的分歧,归纳对“God”译名之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处理以及诠释冲突的解决。
关键词:传教;God;翻译;诠释
一、《圣经》汉译译名翻译讨论的历史
(一)明末清初天主教的译名之争
西方传教士汉译《圣经》始自明末清初,而圣经的译名争论始于天主教耶稣会之间。天主教进入中国时,利玛窦迫于形势及其走上层路线传教策略的考虑,通过附会儒学来传播天主教,提出天主教的天主就是儒家的上帝。就天主教译名而言,其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用“上帝”翻译God,将之作为“天主”的同义词使用。支持一方认同利玛窦的看法,认为中国经典可以为天主教传入中国提供帮助。相反,反对者则对这两者是否等同存在疑问,中国人并没有把‘上帝视为人格化的、独一无二的、天地间的造物主和无所不在的神,相反是按照经典著作的传统诠释而把它看作是天道和天命的一种无形力量。
(二)十九世纪在华新教对译名的讨论
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始于19世纪初。在早期《圣经》中译的过程中,传教士们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翻译基督教的一些特有名词。于是麦都思、文惠廉(William Boone)、娄礼华等 5位代表,于1847年在上海举行翻译会议,开始《圣经》修订工作,但随即出现了分歧。英美传教士围绕英文“God”如何中译的问题发生了争论,史称“译名之争”。麦都思等在对马礼逊的译本加以修订时,将“神”改为“上帝”。但以裨治文为首的美国传教士则坚决反对。他们主张继续使用“神”这一译名。
二、“God”汉译的主要分歧
(一)传教士对原文理解分歧
理解原文是翻译过程的起始环节。首先要理解原语意义,然后才可能选取译入语中合适的词来表达。在God的翻译中,传教士对汉语译词的选择,跟他们对与God对应的希伯来原文语词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对原文语词的解释及其意蕴的不同侧重点的强调,往往是传教士支持自己的译名,反对对方译名的重要理据。从争论可以看出,希伯来文原文中God对应词用法和意义的多样性为传教士的争论创造了空间,这也从翻译过程的源头上引发了译名问题的不确定性。
(二)传教士对译入语理解分歧
传教士们在翻译基督教“God”时产生了严重分歧。因为它涉及到词语背后的语言、文化、宗教等维度。由于传教士自身认知的局限,传教士们从各自的视野出发,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导致了大量讨论和辩驳。有传教士认为,中国人充满了泛神论的观念,这种观念造成了用“神”翻译“God”的困难,无法在中文中找到与God对等的词。传教士们能做的只是找到一个接近的词,将之基督教化,使之成为一个合适的词。当然,也有传教士持相反观点,艾约瑟就确凿地申明:上帝就是God,在天性的关照和传统的帮助下,中国人一直都认识God,出于神学、传教、翻译等理由,传教士应该采用“上帝”一词,而不必去确证儒家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God。
三、“译名之争”中的翻译诠释
翻译即阐释,就是将文本的意思拼合,运用文法、历史译解古老文本。翻译研究多注重译者对原文的诠释。传教士进入中国,目的就是向中国人宣讲“神性”。对他们而言,传达God的困难在于中国语言中不能找到一个为大家共同认可的词,不能共同认可是由于传教士对所选词的诠释有冲突。正是为了能够在这一冲突中获取优胜地位,他们把目光转向了God的原文,希望通过原文的权威来强化己方所选的词。因此,解决的趋势就是历时的考察,是一个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正如前面分析,每一种诠释都是在传教士自己的前见及由此形成的视野中发生的,但诠释的冲突并不因此定格,影响诠释的诸因素在历史中的变动将会推动诠释的发展。因为,历史地看,视域是不断变动和修正的,推动着理解的进程。译名争论正显示出这种历史的轨迹。所以,传教士对“上帝”、“神”等中文语词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片面逐渐趋向全面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结论
本文以《圣经》中“God”汉译为例,从翻译学角度来阐释19世纪前的传教对《圣经》汉译的影响。可以看出,传教士的基督教背景和宗教思维方式是翻译中作出取舍的重要依据。翻译是诠释学的核心,把外语移植为本国的语言,超越彼此之间的一切文化差距,使之可以理解,并重新固定下来。就译名问题而言,解决的趋势就是历时的考察,是一个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Douglas, Sprite and God一How should they be Translated? Beijing: Chinese Recorder, 2004.
[2]Irene Eber, The Interminable Term Question, Sankt Agustin: Institute Monumenta Serica, 1999.
[3]龔道运.《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一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5]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4).
作者简介:赵雄(1992–),男,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