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说新语》中的儿童话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将此分为两类类:坚持主见,洞察世事;文学素养,彰显底蕴。文章将对这两个方面涉及的例子一一进行分析,《世说新语》中儿童话语之所以闪光是由学习风气、品鉴人物的社会风尚、家族教育所共同造就的。
关键词:《世说新语》;儿童;话语;氛围;教育
一、 《世说新语》儿童语言分析
《世说新语》中有一群因语言不凡而熠熠闪光的儿童,他们智慧的话语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往今来,言语是人修养、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集中体现,本文集中整理了《世说新语》中的儿童话语,分为两类:坚持主见,洞察世事;文学素养,彰显底蕴。
(一) 坚持主见,洞察世事
这一分类中的儿童话语所体现的是小主人公具有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而且对于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洞察力。例如: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二儿故琢钉戏, 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言语》五)
孔融因罪被捕,孩子镇定自若,其理性的反应超出同辈孩子许多,裴松之就此谈到“以此为美谈,无乃贼夫人之子与!盖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也”,①理智与人情还是应该兼顾,即便法理都不外乎人情,更何况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过度的理智便有冷漠之嫌了。
(二) 文学素养,彰显底蕴
这一分类中的儿童话语所体现出来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深厚文学底蕴。例如:庾公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言语》四九)庾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 “欲何齐? ”曰:“齐庄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 ”对曰:“圣人生知, 故难企慕。”公大喜小儿对。(《言语》五十)
庾亮对于齐庄、齐由字的疑问,两个孩子一个崇尚许由,一个崇尚庄子,均为老庄一派,这说明他自幼即染魏晋玄风,而面对庾公的问题,既不能流露反对或者不喜名教的想法,又不能说违心之话,便以“生而知之”为孔圣人戴高帽,展现了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知识。
二、儿童语言闪光成因分析
(一)魏晋时期相对自由的学习风气
宗白华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②因而也为儿童的学习打造了一个自由的平台。比如陈太丘的二子元方、季方因听父辈谈论而忘了放箅子,以致蒸饭变成煮粥了,但是陈太丘认为若能勤学至此,其他的就都可以饶恕了。这样自由的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造就了儿童语言的犀利以及儿童面对事物时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品鉴人物的社会风尚
品鉴人物,“构成魏晋风度中的一大特色,并在魏晋清谈中占据极大的篇幅,也因此而变为中国人的一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大的比重”③,更为重要的是品鉴评定的流品高低与家族声誉息息相关。由东汉以至六朝,早慧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长辈们对于早慧的孩子推崇备至,并且多加引荐,这样善意甚至褒扬的评鉴,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助推力,使儿童更加注重对于语言的学习以及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也使得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盛行一时的家族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往往是最全面也是最深的,古今中外,不外如是,在《世说新语》中此例诸多。一些有名望的士族依靠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得以不断延续家风,孕育数位名士,以至几代不衰,比如王羲之在内的琅琊王氏家族,谢安在内的陈郡谢氏家族。古人深信“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所以在《世说新语》中“有乃父之风”的赞扬也不少见。家族教育让儿童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家族中某位长者相似,具有传承的功能,而家族教育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他的全面性,它影响的往往不只是语言,更涉及了性格、人格、精神等各个重要方面。
注释:
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58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26
③刘康德: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55
参考文献:
[1]张万起,刘尚慈. 《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龚斌.《世说新语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毓芙.《世说新语新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7]藏茂松.《全本白话世说新语(文白对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
[8]刘康德.《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9]张学锋,傅江.《东晋文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10]程章灿. 《世族与六朝文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1]宗白华. 《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87
[1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13]欧阳仑,王有智. 《新编普通心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赵建成. 《“小时了了”:<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 绥化学院学报, 2008,28(1).
[15]李海燕. 《論<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23(4).
作者简介:刘婷(1990–), 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