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鹏
摘要:以成都“半坡饰族”品牌为例对手工艺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并对手工艺“技”和“艺”一体、全球化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半坡饰族;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在清末才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且是在外国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这样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讲对手艺业的发展历史最有发言权,手工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不衰。现在来看,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精美艺术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工艺作品,而代表中国的工艺作品比如瓷器,青铜器,漆器,这样的收藏非常丰富,可以说手工艺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在封建时代创建世界财富的历史。人们用双手来制作各种工具,并用这些工具建造房屋,家具,以及生活用品,包括人们所穿着的衣物。普通百姓,基本上是用双手来生活的一切,那时候会手工就是最强的生存本能。几百年之后,中国人的这个智慧结晶,被机械加工逐渐代替了。在工业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正逐渐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做手工艺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是不合时宜的动作了。我们的双手越来越变得无聊和懒惰,手工业文化也在这个消失的过程中中断。
今天重谈手工艺在这时代中的作用,不得不涉及到全球化的概念以及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H.Duning)认为“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将不可逆转”,“全球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充满矛盾又有着批判意义的概念。所谓“全球化”的概念,即“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个标准”,这样的概念。现实中“全球一体化”是很难实现的,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体制,历史政治都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但“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可能预想不到的,在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的概念得以实现。从我们平时在大街上所看到的“麦当劳”,“肯德基”,到苹果手机,都广泛体现全球化一体化程度。在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甚至连建筑的样式都趋于同一个标准,巨大的玻璃的建筑。还有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有众多的粉丝。这些概念都是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作为世界科技第三次革命的一个产物。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潮流,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了。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一方面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实力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实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也是在这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全球化的概念其实是相对于“地域化,区域化,本土化”的概念提出來的,有的学者早就提出,越是“全球化”,越要强调“地域化,本土化”,无论什么地域化的产品,还是文化的形态,都会在这个时代中,以更加便捷,快捷的方式得到传播,如果产生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也就是实现了全球化的概念。所以,越是本土的,才越是全球的,强调的是文化创造的影响力,认同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产品概念。所以为了加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意和影响力,大力提倡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我们如何具体地看待手工艺的存在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中,给传统手工艺注入时代的活力。中国人有一个词是用来形容工匠的叫“独具匠心”,这个其实有非常强烈的形容了作为手工艺人的实施者专注的精神以及不可超越的才情。就好像手工艺人在用生命,再创造另外一个生命,给造物赋予精神的价值和时代的灵感。“手工艺人”或者“匠人”是每个个人通过他的努力,这种精神都是可以触及的,只要你愿意去做,去学习和实践。但是能否赋予作品以“心”或“精神的内涵”,需要独特的巧思和能力。
在中国古代,所有手工艺人一样,他们都非常的朴实,无论是一笔一画,还是一针一线,古代流传下来的精美的手工艺品,精美的程度,都如神赋体在身一样,就是今天机器再如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也很难达到那样的程度。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追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文化特色,他们都是被大量的保存在民间的手工艺人手里,这些工艺是可以被不断地传承下去的,可以不断地用双手去创作,去把所有的向往都编织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创造能力,往往体现他们这些民间手工艺品上。
两千年以来的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东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最初都是通过一件件的手工艺产品,不管是丝绸还是瓷器。它们之所以被理解和被喜爱,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这些东西上面所凝结的是制作者赋予它们手工艺作品以“用心”。交流从来都是人和人用心开始的,语言倒是其次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没有用心的对待好。手工艺者的常常是朴实,简单的。而我们人的语言,往往是显得浮华,甚至是充满了虚假。手工艺人都是静下心来,少言寡语的进行创作,他们以作品本身的品质来讲叙。在那样的手工艺制作中,手工艺人往往“凝神聚气”,而观者都会“肃然起敬”。这种状态下所凝结的,是让人类为之感动的东西,“造物所显现的人之为人的灵性”,或确切的说“神性”。我们知道,当一个人进入到创作的状态的时候,他往往看起来充满了“神性”——“超凡脱俗”。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创造性,于是便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而认为是“天神附体”。于是,古人把技艺都看得非常重要。在开工以前,必定会烧香祈祷,祈求所管之神帮助,创造出完美的作品。中国有几个这样经典的故事,比如皇帝所使用的宝剑的铸造,在出炉时往往铸剑师以身殉炉,投入滚滚的炉火之中,为了获得这个品质的剑,他献出生命的代价,以祭祀炉神。还有宋代的“天青色瓷器”,也流传着人们以人的骨头融入瓷器中,以求烧制得到完美的瓷器的颜色的故事。这些都是手工艺者在潜意识中,对手艺充满神性的表达和尊敬。历史是否是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中表达了,手工艺人对品质的重视。
这是手工艺产品,区别于机器制造不同的地方。他们是人的双手“一针一线,一刻一磨”的创造出来的,都凝结了那些民间手工艺人的“心性”,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手工艺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却有共性。而共性就在于此,人的精神的高度凝结,也就是现代手工艺存在的重要现实意义之一,让我们看到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心性”。
在成都有一家16年前创立的“半坡饰族”品牌,他们以手工的方式制造手提袋等作品。从非遗的角度来看,这样短暂的手工项目,虽然算不上非遗项目,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吸收现代新出现的手工艺行业发展的经验,有助于传统手工业的存续。“半坡饰族”开始遵循原始粗犷的风格。他们得到了最早的一批粉丝的喜欢,这种非常粗犷的风格非常具有个性。半坡皮具手工艺制品的生产者,遵循每块皮料的原始规格来剪裁缝制。使每个手袋的尺寸样式都有所变化,显得独一无二。16年的经验告诉这些皮料加工者,不能一直照这样的方式生产下去。他们逐渐退出原始粗犷的风格,愈发追求手工的精致细腻。精湛的手工艺和原创的设计,使半坡手工艺作品,赢得越来越多的顾客的喜爱。“半坡饰族”的产品文化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顺应了大众的审美趋向,也是产品文化重要的价值所在。“半坡饰族”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文化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呢,这与他们平时作为一个小企业,或者说一个工作坊去了解市场有关。
今年半坡举办了“快乐手工”主题全国巡回活动,在不同的城市邀请当地的vip客户参与,让顾客的亲朋好友都来亲身体验手工的乐趣,是他们更深入的了解半坡手工产品制作的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就搭建了两方面的对话平台,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进行很好地沟通。
从“半坡氏族”这样一个现代发展起来的手工艺作坊,我们可以预见手工作坊的现代生存所必要的理念——“闭门造车”是不可以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手工技艺,无论是在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身的文化品位层次,都要优于现代生产的手工艺产品。如何将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以及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理念植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这种简单易行的互动式的交流方式,非常重要。当然,这里面也深含更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理论思想。
从艺术的角度看,传统手工艺有着更为深入人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前行,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材料科学,分子技术,纳米技术”等事物的出现,必将改变这个时代人们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型态,但手工艺产品所附带的“叙事功能”,“记录功能”,并不能被抹去。相反,却越发显得重要,要回到人类童年般的叙事之中,直触人心。
有很多观点认为:人类会走向“艺术已死”,(艺术是在宗教的高度)“核心技术”将改变人类,消灭一切的艺术和宗教。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那种真切的,可以温暖人心的,包含了人的手指的温度的手工艺产品,是我们身心都可以体验到的,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而这个部分,也正是“艺术所追求的真实”,是我们作为人的“听觉,触觉,视觉”,可以感知体验到的部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理念中,“技”和“艺”是一体的。还是回到文章的开头,崇尚用精湛的技艺来创造生活,表达艺术,是作为手艺人的终极目标和追求,也是新的时代中,手工技艺不能,也不会被灭绝,失传的原因。当“独具匠心”的手工艺作品带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基因,从触发之地开始,并在时代激流中成形,以绝美的姿态,站立在我们眼前时,手工艺才真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就如何做好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2012年2月2日,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在肯定和推动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前提下,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再创造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行政支持与监督机制,让手艺在人手相传中得到生长和发展。首先,省及直辖市,相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生产基地建立旨在按照“十六字方针”,也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开展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的保護。第二,手工制造的生产企业,也意识到国家如此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他们作为企业主动加强了企业品牌的建立,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宣传他们所拥有的手工传统技艺,生产更好的产品。第三,个人手工艺从业者或者手工作坊主,在他们所拥有的手工技艺项目上,积极生产产品,进入市场,以获取利润,来丰富发展自己本身的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所在行业协会也建立了相应的促进发展机制,采取“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集中销售”等方式,开展手工技艺产品的传承和创造。第四,国家文化部门,会展集团等举办相应的展览,展会,促进手工技艺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以致走向海外。以上都是国家为促进手工艺在当下的时代发展作出的努力,但光有指导性意见,不足以真正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达成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再发展。真正的手工技艺的发展,还必须依靠手工艺从业者不断赋予手工艺本身无限的魅力。(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