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寅
【摘要】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本文从语文课教学语言要“情真意切”,二、语文课教学语言要“妙趣横生”。两方面尽心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我在语文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在保持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语文课教学语言的“情”和“趣”。
一、语文课教学语言要“情真意切”
情,就是情感。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学生们非常敏感,教师要让他们为“情”所动,才能使他们准确捕捉教师语言中的“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优美的语言作为美好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样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认为,语文课教学语言的“情”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言之有情,情动于衷。
教师的情绪、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学习的情绪、情感。在语文课教学中,语文教师语言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注于自己的话语之中,以情感为纽带,激其情,引其思,使学生心理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这样才便于提高学习效率。
1.就教材内容而言,语文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力量将学生引入情感场。如《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中有这样的文字:“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说呢?我懂得中华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教师在泛读或讲解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情感,将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倾托而出,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情境当中体会到:摆在人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屈服(灭亡),要么斗争(爆发)。
2.就师生关系而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散发出对学生的爱,倾注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情感交相辉映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就必须营造出融洽、愉悦的情感气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是横亘在师生面前的无形“鸿沟”,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经常使学生感到和老师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再美的文学意蕴也会大打折扣,难入其心灵。只要学生理解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学生就会和教师共融。
(二)情韵并生,充满诗意。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执教所使用的语言是诗的筋骨,语文教师正是引导学生通过这诗的筋骨碰触诗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的确,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就会有激情的飞扬,就会有情感的磁场,就会有创造的火花。
1.就教材语言内容来说,名篇《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可见一斑。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此篇朗读极难拿捏,因篇幅较长而易情泄声竭。教师要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孙道临先生朗诵的《琵琶行》可为带典范),带动课堂气氛,让文学感染学生。
2.就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形式来说,要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我们的语言尽量做到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错落有致,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聲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教学语言要“妙趣横生”
趣,就是乐趣、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多也是围绕这个基本点来进行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能让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作为语文教师,增加语言中的“趣”,就是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趣”。
我认为,要使语文课教学语言有“趣”应该注意在以下方面:
(一)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就要有深厚的语言知识积淀,才能在教学中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洗练流畅,饶有情趣,寓庄于谐,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二)幽默四溢,善于抓趣。
幽默是一种气质,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列宁语)。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语言的智慧和机巧,要结合教材知识,善于随机抓“趣”。一次,我在解释课文中“丰腴”一词时,恰逢一学生懒散听课,翘起二郎腿,甚至将裤管挽至膝上。于是我就顺手抓此一“趣”,对学生们说:“如果同学们想加深对‘丰腴一词的理解,增加形象性,请大家回过头,参观××同学洁白的小腿便知道了……”该同学立即感到自己行为的不雅及时加以纠正。同时,这样风趣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规范了学生行为教育,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于“丰腴”一词的形象认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随机抓“趣”的语文课教学语言应俯拾皆是。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学生有如此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绪飞扬。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饶杰腾编:《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