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新课程谈学生语文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05-30 03:43陈其贵
俪人·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语文阅读培养

陈其贵

【摘要】高中新课程中将语文阅读探究能力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高考语文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直接出现在试卷中,这样,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语文阅读 探究能力 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具备的三大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而探究的能力在新课标高考卷阅读题中已经以开放性试题出现,而且与大纲版教材的高考同体裁阅读考试相比,灵活性强、学生发挥空间大。因此,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语文高考试卷,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有一道8分的试题。从2013年全国课标卷2的语文高考阅读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阿城的《峡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刘重来的《一个不能忘记的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是这样设题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是这样设题的: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两道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指向明确,要求很求高。如果学生平常不具备探究能力的素养,那对这类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而学生的这种探究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须在高一、二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立足于平常的阅读教学。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的观点是立足于教材,使用好教材。

我们语文考试遵循的原则是“根在墙内,枝在外”,即试题是课外的,考查的是课内的知识和能力。新课标教材,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力度加大了。必修教材中都有一个“梳理探究”的单元,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又是学生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解、改造——或把大问题转换成小问题,或转换角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之适合于学生思考。

其次,选择探究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不等于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获得结论。如果课文已经对问题提供了明确的信息,或者学生想都不用想就可以获得解答,那就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了;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思路或者需要借助课文以外的信息话,老师就可以指导和帮助他们获得结论。这种探究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更大。

阅读鉴赏中的探究,是学生在知识背景的支撑下,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背景知识,寻求文本的某个具体疑问或者与文本相关的问题的解答,信息不一定庞杂,但思维却不可能短平快,它必然有一个深入挖掘和通过想象与联想,集合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并最终获得结论的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须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一过程预估在内。

再次,探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实际上,与阅读鉴赏同时产生的就是个性化的审美,每一个读者(包括青年学生)都拥有自己解释文本的权利,因而,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做出自己的解释,获得自己的结论。在问题的预设性上,要体现前瞻性,否则,探究的问题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探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探究没有固定的、唯一的模式和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有的问题课堂上完成不了的,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独立完成,那就要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以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为例,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写小文章进行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如果不在课后查相关的资料,不了解朱自清写作的动机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凭空想当然去答,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见解。因此,问题已经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外,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最后得到答案。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关键的还是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的时候,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有差异。因此,在评价问题的结论上就不能简单的以对和错来评价。我认为,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 就以教学《边城》时讨论文中“傩送”形象为例,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傩送是憨包”这样的观点。学生陈述理由认为:“傩送在对待翠翠的问题上不敢与哥哥天保竞争,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不能因为兄弟关系就互相推让。”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这种观点学生能说出来,说明他已经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新颖的结论。然后我结合文本解释了“傩送”的行为,正反映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如果我们只用教学资料上的结论来判断学生的结论,那么学生自我的个性就得不到展示,还会打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中的探究,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有问题的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语文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全程参与高考的意识,从起始年级就注重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能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当然,我们的语文阅读并不是仅是为了考试,而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美,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5·3金卷5年高考语文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 孙春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语文阅读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