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2015-05-30 02:38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5期
关键词:杂粮单产山西省

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此,2014年年初,山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和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就山西省粮食安全及粮食稳产增产课题进行研究,8月上旬在清徐县、忻府区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庄户人的意见,询问了增产措施,与承包地农民及种粮专业合作社人员广泛接触,并深入分析探讨问题,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西省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省粮食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均显著增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911.45万亩,恢复到80年代初的水平。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调高,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玉米面积大幅度增加,小麦面积基本稳定,杂粮面积下降。全省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在1016.2万亩以上。玉米面积连续14年增长,2008年首次超过2000万亩,2011年达到2470万亩,2013年达到了2505.6万亩,占到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0.5%以上。高产粮食作物玉米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为全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911万亩,总产量135亿公斤,亩均产量267公斤。

(二)山西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排名位置。山西是我国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旱作区域。由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全省种植粮食种类较多,总体产量水平不高,品种间、区域间单产水平相差较大。“十一五”以来,山西省实施了良种补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玉米丰产方等项目,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小麦品种济麦22、临丰3号和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等一批高产优质高抗粮食作物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2012年全省小麦单产突破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平均亩产达到251公斤,创历史新高。但从山西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位置看,无论播种面积还是总产量,在全国是一个小省,且单产水平低。

二、山西省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按照中央要求,山西省属全国6个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份之一。山西省粮食供求的总体现状是,总量偏紧,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在110亿公斤以上,气候条件好时可以达到120亿公斤左右。近几年,全省年均粮食消费量达到120亿公斤以上,年平均缺口在10亿公斤以上,年自给率达到90%。从品种结构看,小麦不足,玉米和杂粮有余,大米几乎全部靠外调,城乡居民口粮自给率不足50%。近几年,全省小麦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左右,仅能满足消费量的50%;玉米产量大于需,每年调出30—40亿公斤;大米每年调入10亿公斤左右;小杂粮供需略有余,每年销往省外5亿公斤左右。山西省虽是粮食生产小省,但却是粮食流通大省,粮食流通量排全国第12位。

目前,山西省粮食消费缺口有逐年增大趋势。2010年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310斤,比全国低99公斤,差距非常明显。随着人口的增长、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粮食消费将逐年增长。山西省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6‰,以此计算,全省每年新增人口17.5万人。即使按目前的人均占有量计算,每年至少需新增加粮食产量5400万公斤,如果加上畜牧业发展和工业用粮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每年消费量至少需增加1亿公斤。但山西省粮食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加上农业生产率不高,农业劳动力流失与老化以及耕地地力不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增长难度较大,要实现产销基本平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山西省粮食生产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都为“十二五”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至2013年,全省经济发展形势总体看好,全省各级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农村,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山西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许多资源型企业和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农业领域,这些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从山西省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分析,粮食生产仍有潜力可挖。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是,加强耕地生产能力建设,调整粮食品种结构,扩大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主要目标:粮食面积稳定在4800万亩以上,总产量年均115亿公斤,力争实现95%以上的自给率。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保持50%的自给率;玉米面积扩大到2500万亩,总产量90亿公斤;在适宜区,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必须守住6000万亩耕地红线。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两个方面挖掘粮食生产的潜力:一方面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通过改造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增强耕地地力,大面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另一方面从调整品种结构上入手,在稳定小麦面积的同时,拓展玉米种植区域。同时,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抓好主要杂粮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山西省重点突破两个70%,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一是重点突破耕地旱地70%,发展节水农业,增加水浇地。提高粮食灌溉面积比重。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要抓好新的水源工程建设,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每年新增20万亩水浇地;通过对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对老化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扩大管灌、滴灌,大力发展旱地节水增产技术应用面积。二是重点加快70%的中低产田改造。通过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机械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等,提高耕地地力,十二五期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00万亩的目标毫不动摇、不重复地,每年完成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任务分解各市县,实实在在签订目标任务制,内容落实到田间地头。

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一是围绕玉米、小麦、杂粮等主要粮食作物,组织农科教协作攻关,加快选育抗旱、抗逆、抗病性强以及适宜北部地区种植的生育期较短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同时在节水旱作、配套机具研制上取得突破。二是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在全省每个县都建立一批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改革示范县建设,把“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山西省坡地、山区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机深耕保护性耕作措施,特别大力推行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这是解决低产旱地增产技术的关键所在。

3.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坚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山西每年粮食缺口10亿公斤,粮食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核心措施。山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除了落实惠农政策,保护耕地面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水利建设,推广保护性耕地外,全省中等地力提高粮食单产,大力推广忻州的“玉米机械化宽行穴种法”建设高标准农田非常重要,忻定原三县市区2010—2012连续三年累计宽行穴种法示范应用面积2.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在300斤左右,总增产750万斤,总增收750万元。

4.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扶持,构建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一是在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对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实行补贴。二是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开展政策性粮食作物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参照国家对粮食主产省的小麦、玉米最低收购价格标准,制定出台山西省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大对杂粮生产的政策扶持。

5.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生产市、县长负责制,省对市、市对县下达粮食产量指导性计划指标,并与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投入、惠农政策落实等一并列为考核市、县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同GDP、财政收入等指标同步考核,增强各级政府抓粮食的责任感。同时,进一步完善产粮大县奖励办法,增加资金规模,调整使用方向,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6.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鼓励规模适度经营。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扩大种粮面积,推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山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村科技水平相结合,不得损害农民利害,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农地农用重点保证用于粮食生产,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确保山西省4900万亩粮食面积安全。

7.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把小杂粮打造成大产业。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大力扶持杂粮加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杂粮种植效益。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杂粮单产山西省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细粮VS杂粮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