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5-05-30 10:48高兴明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高兴明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重庆市“三农”工作,对如何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认识新常态:农业发展处于阵痛期

(一)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成为短腿。

一是从工业化来看,201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7.1万亿元,占比42.6%。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门类里边,我国的工业产值大多数都是位于第一位或者第二位。特别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发展迈入了世界前列。从重庆情况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0.65万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46%。

二是从信息化来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载体,正从根本上重构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今年春节前后,全国共有1亿多网民参与了支付宝红包游戏,重庆共发出262万个支付宝红包,总金额1.0948亿元。

三是从新型城镇化来看,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也就是说我国有74916万人在城镇常住,乡村常住的人口只有61866万人。重庆虽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0.63%,但从常住城镇人口1783.01万人来算,城镇化率达到了5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比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则相对缓慢。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9元,与美国农民收入的21920美元相比,两国相差近15倍;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面积仅为4.5亩,而美国为955.5亩,两国相差200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而发达国家早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等。从重庆来看,目前全市还有14个国定贫困县和4个省定贫困县,1919个贫困村、48万户贫困家庭,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共识别贫困人口还有165万人;2014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39%,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等原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条腿长”,农业现代化这条腿短,当务之急是要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这条短腿。

(二)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矛盾凸显。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保证口粮基本供给作为粮食安全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人类生存口粮无法自足的情况下,追求粮食产量自然就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学、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学品投放不断攀高。如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约5800万吨/年,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上升到29公斤/亩,超过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5公斤/亩的193%。化学投入品的长期、连年、持续大量施用或不合理使用,使得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等各种有毒物质超标,通过植物传输导致农产品可食部分的积累超标,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粮食价格与种粮积极性双双下滑。

相较于物价、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三大主粮中玉米、小麦市场价格是温柔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而水稻市场价格是不升反降。农民种一年粮不如种一季菜,更不如打一个月工。据重庆市物价局公布的全市种植业农产品比较效益调查,2013年全市水稻每亩净利润为195元,玉米每亩净利润8.77元,小麦则每亩亏损359元。由于种粮收益年年降低,农民种粮收入持续下降,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损,极大地挫伤了种粮积极性。农业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外来业主流转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只有7%以制种等方式与粮食生产相关,其他的都是蔬菜、瓜果、药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四)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增大。在农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土地的产出率、使用率,而对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防治力度不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据相关统计,重庆市2014年底生猪存栏约3300万头,年粪污排放量约8866万吨。全市有近7万家规模化养殖场,只有1200家有较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2万家有简易的沼气处理设施,其他只有简单处理设施或完全没有处理设施。只有8%的村庄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的镇街不到一半,农村垃圾清运处理率约17%。按照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计算,全市农村常住人口1200万人,每天产生垃圾近1.2万吨,年产生量约430万吨。按农村每人每天生活污水排放量80公斤计算,全市农村常住人口每年农村污水排放3.5亿吨。

国家要强,农业必须强;国家要富,农民必须富;国家要美,农村必须美。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加快补齐“四化”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又要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这道关,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二、把握新常态: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深刻理解新常态的深刻内涵。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的特点表现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重庆市近年来的经济走势看,在局部和一定时段有高低起伏,但总体上平稳向好。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这些矛盾和问题仍处于可控范围。我们既要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把握主流、坚定发展信心,立足当前、善谋长远、顺势而为,把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转变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把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难转换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二)农业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概括起来,农业新常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八大趋势性变化”:

一是经济增速进入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换挡期。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年为7.1%。经济增速“下行”,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原有动力减弱了,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而且“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必然对劳动力市场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来压力。

二是农产品供给需求由单纯追求数量向稳量提质转变。广大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更为关注,更为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需求的多元化、稳量性、新鲜度与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分散性及储运难等矛盾更为突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丰年有余。如今的老百姓注重的是绿色、环保、健康。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对农业的比较效益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是农业生产由家庭分散经营逐渐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千家万户难以应对八国联军,提篮小卖难以应对跨国公司”,指的就是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有效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求,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带动作用更加重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时代命题,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将成为主要趋势。

四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农民兼职化更为明显。农村的老龄化状况比城市更为严重,务农收益增长困难,空心村、土地撂荒等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民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掌握技能需要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对高技能农民的需求与农村人力资源加快流失的矛盾更为尖锐。

五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大幅波动的情况更为普遍。随着国家物价改革对农产品指导定价全面放开,市场风险对生产规模和布局的影响更为复杂。同时,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农业生产受旱涝、疫病等自然灾害威胁依然严重。农产品价格的“跷跷板”效应日趋突现,农业效益面临极大的风险。

六是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到极限,环境污染威胁加大。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资源利用率低,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贯穿于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过程。

七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城乡二元体制从根本上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抓手,通过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可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实现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

八是农业投入不足、融资难等制约“瓶颈”亟需破解。在经济体杠杆率上升、债务上升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农业投资面临谁来投、投什么、如何投三个问题,农村融资难的问题没有根本破题。农村静态资产如何激活、如何扩充农村金融产品、如何配置城乡金融资源等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亟需破解。

(三)农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一是“短板”引起重视的机遇。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四化”同步发展,并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化”中的农业现代化短板将更为重视。

二是“四化”互为作用的机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物质、人才和资金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够保障农产品供给,解放剩余劳动力,优化国土生态格局,为其他“三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和保障。

三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机遇。城镇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释放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机械化应用、农产品加工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四是重农扶持政策的机遇。从2004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特别是2015年,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表明我国现代化农业大发展的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

五是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城市群更多地向下延伸,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城乡之间的纽带和平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六是经济服务效能的机遇。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解除了长期以来对发展速度的纠结,不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把工作的主要精力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和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七是发展低碳环保的机遇。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产品,迎来发展的春天。

八是对外开放搞活的机遇。当前,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需要实现从产品国际化走向企业国际化,从商品输出大国走向资本输出大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大多数产品贴牌生产转向品牌创新,从低层次国际分工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从世界工厂“打工者”向全球资源“整合者”转变。这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品牌和劳动力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共享红利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三、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以新眼光、新视角把握重庆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按照中央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重庆市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庆人口多、农村比重大,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始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是人多、地少、缺水是重庆的基本市情,必须始终把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三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重庆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四是既要实现物质技术装备现代化,又要推进一系列农村制度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深化农村改革。五是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实现充分就业。六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七是重庆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必须立足各地实际,分类指导,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

(二)以新理念、新思维激发农业发展动力。

一是转变发展理念。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贯彻于工作中。要由重视产量向稳量提质转变,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以“消费为导向”的特色农业、农业体验、乡村旅游。

二是转变工作思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三是调整产业规划。要按照资源禀赋、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来进行合理的、全面的、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单追求速度,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四是要有新政策措施。要与时俱进,研究提出调控的新办法、新举措。既要适应速度变化,也要有助于结构优化,还要有利于动力转换。

五是创新工作方法。要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

(三)以新姿态、新状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重庆市建设农业现代化要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发展理念上,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功能的同时,突出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在发展目标上,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路径上,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在发展举措上,要推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体制机制高效化。

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要大力推广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以“三生”为着眼点,使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污染。要以“三化”为着力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化的要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猪-沼-粮(菜、果)”、“鱼菜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要以“三安”为落脚点,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户)的粪污治理,促进粮食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田园,推行生态耕制,发展生态产品,培育生态文化和扮靓生态家园,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围绕功能区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在工作思路上,树立全局观念,跳出“就农业谈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习惯思维,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整体谋划农村发展,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在产业布局上,调整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分布。在发展机制上,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产权抵押融资及农村流通,统筹城乡重点改革。要全力落实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主体培育、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在巴南、永川等5个区县开展农业农村改革综合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基础配套、利益联结、产销对接等机制和模式。

(四)以新措施、新实践突出抓住重庆农业发展的“牛鼻子”。

一是切实保障和丰富市场供给。在“米袋子”方面,要稳产量、调品种、增效益,每年保证1100万吨以上总产量。立足重点区县、产粮大镇,建设一批优质商品粮、特色杂粮、“双低”优质油菜等重点基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在“菜篮子”方面,继续以蔬菜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发展蔬菜产业,以蔬菜专业村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进渝(重庆)遂(遂宁)时令蔬菜、武隆高山蔬菜和库区加工蔬菜产业带建设,新建改建基地5万亩以上,创建蔬菜专业村50个、标准园10个。在“肉碟子”方面, 推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稳定生猪生产,抢抓国家扶持牛羊生产发展政策机遇,以渝东北、渝东南等为重点,加快山羊、肉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禽、兔、蜂等产业。在“果盘子”方面,继续推进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晚熟柑橘,优化品种结构。

二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要突出增收重点,对农民增收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支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的纯农户和兼业农户。要引导农民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现代特色高效的农业项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务农收入达到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水平。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农业担保贷款、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农业保险等改革向农户拓展,扩大覆盖范围,创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专项扶持政策。

三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当前,享受生态自然、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是旅游消费的发展方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的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兴奋点,五个小长假和周末双休制度使短途、经济、易达的城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依托花、菜、果、鱼等农业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在“六个一批”上下功夫,即着力打造一批农业休闲度假区,推出一批农业旅游产品,办好一批农业节会,建设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市场主体,研发一批农业旅游商品,使休闲农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一大产业。

四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当前“城市侵略农村、农村模仿城市”情况下,要从“围城”的困惑中摆脱出来思考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走中国特色的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大城市兴旺繁华、中心城市借光发热、县域城镇光芒四射、中心集镇各具特色、美丽乡村社区星罗棋布的“五位一体、城乡联动”的格局。

五是引导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要规范土地流转,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新形式、新办法都可以探索。要创新经营模式,结合产业特点、基础条件、生产习惯等因素,引导各类主体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要完善社会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培育社会化服务市场,探索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重点推行分段服务、全程托管等模式,为规模经营主体解决好耕种收、防病治虫、技术管理等服务问题。

六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深入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信息资源,拓宽应用领域,服务千家万户。优化农村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系重庆市农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欣闻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