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
内容摘要:对于“《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中“鲁史记”如何理解,本文对鲁史记、鲁史和史记的使用频率以及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两种含义的同源性进行考察。最终,从古汉语的用词惯例以及其本身的语法结构和使用频率的相符度得出结论,理解为鲁史所记更为合理。
关健词:鲁史记 语法结构 鲁史 史记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1]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以此句开头,阐述的是春秋与鲁史记的关系。此处的“鲁史记”究竟应理解为偏正结构的鲁之史记,还是动宾结构的鲁史所记,是本文考察的重点。
一.“史记”、“鲁史”、“鲁史记”用例考
首先,本文对古籍中史记、鲁史、鲁史记的使用进行了考察。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从周朝到民国共出现160333次;鲁史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5283次;鲁史记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419次。从整体使用状况来看,史记一词出现较早,且使用非常频繁,鲁史一词也使用较多,因此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都是可以解释的。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的疏中,在解释“《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时两种解释都有出现。“掌事曰司,掌书曰史。史官记事,为书立名”,“独言‘鲁史记者,仲尼修鲁史所记,以为《春秋》”[2],这两句将“鲁史记”解释为鲁史所记,而“‘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故引此以为证且明诸侯之国各有史记,故鲁有春秋,仲尼得因而脩之也”此句却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
从以上可知,古人在使用“鲁史记”时对两种解释并没有严格区分,于是,不妨猜想,鲁之史记实际上包含了鲁史所记的意思,换言之,史记一词本身就由史官所记演变而来,泛指记载历史的书,而古人仍保留了其史官所记的意思。
这一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考证史记一词的由来。除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外,史记被解释成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溯其源流,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的《吕氏春秋》,原文为“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此处的史记解释为史书,并没有史官所记的意思。
然而,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名称的由来或许可以作为一证。从三国开始,《史记》才固定成为这部书的名称,而之前一般被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为什么要用《史记》这一名称而不用《史传》或《史书》呢?根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4],传有辗转引申之义,而“记”《说文解字》训为疋,记载之意。相比之下,史书称“记”比称“传”要恰当。而不用《史书》一名则是由于当时史书通称为史记,强调记载之意。
如果《史记》可理解为太史公所记,说明史记包含了史官所记的意思,那么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并无冲突之处,也就不存在争论。但上述猜想考据之证不足,不足以下定论。
二.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分析
从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角度,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假设。如果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那么此处为何用鲁史记而不用鲁史,值得质疑。按照古汉语的用词惯例,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次之,多音节词少之又少。然而,在已经有鲁史一词可以表达鲁之史记的情况下,又出现了鲁史记一词,是不太符合古人的用词习惯的。根据考证,从汉代到民国,鲁史一词共出现了5289次,鲁史记出现了419次,其中可以表意为鲁之史记的不超过400次。相比于鲁史而言,鲁史记的出现次数较少,不仅没有取代鲁史一词的迹象而且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相类似地,考据周史和周史记发现,周史一词的出现次数为1859次,周史记出现213次,其中可以表意为周之史记的不超过160次。因此,从使用频率来看,鲁史记并未凝结成词。相比于鲁史所记的动宾结构,鲁之史记的偏正结构是相对比较容易凝固成词的,只要被人们经常使用,而“鲁史记”的不常用证明了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记没有被广泛认可。
相反,如果将“鲁史记”理解为鲁史所记,此处的动宾结构本就是一个不太凝固的短语,动词“记”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名词“鲁史”,常常会出现脱离或被替代。再回到杜预的原文,“《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大致可理解为,“《春秋》者,鲁史之名也”,之所以再加一个“记”字,是突出“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5]的记名方法。
经过一系列的假设和考证,本文认为杜预以及后世在使用“鲁史记”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其所包含的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两种含义,但如今细读时,从古汉语的用词惯例以及其本身的语法结构和使用频率的相符度来看,理解为鲁史所记更为合理。
注 释
[1]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序》第1页.四部丛刊景宋本
[2]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第一》第4页.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第二十三卷》第197页.四部丛刊景明刊本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八篇上》第640页.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
[5]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序》第1页.四部丛刊景宋本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