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叶慰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迎来了挑战,势必需要转型发展,作为基层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者,本文两位作者亲历了当地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型改革发展探索,希望能通过近几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84-03
1 地方传统媒体发展网站的必要性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上网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个人每天必须的“功课”,2013年年初,广电总局下发《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鼓励电台电视台与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媒体结合,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这项措施实际上吹响了传统电台向网络迁移的进军号到来。而在全国范围内广播电视台这个金字塔格局中,武汉市黄陂区广播电视中心处于塔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日处境更显尴尬,俗话说“大浪淘沙,不进则退”,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基层单位,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这次机会,更不能放走这次机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2 抓住自身优势,寻求多元化发展
2.1 再次发展黄陂人民广播电台
一是恢复停播20年的黄陂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年初,区广电局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通环球资讯频率,频率为:FM90.0MHz。中心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采购了广播设备并改造录播机房。完成了天线、发射机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目前正进行试播。频率正式开播后,除转播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节目外,自办《黄陂新闻》《生活900》等栏目,发射机功率4 000 W,可覆盖武汉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市县,让广大听众在电波声中感受到黄陂发展的日新月异。黄陂广播电台复播结束了黄陂近二十年来无广播的历史。
二是扩大播放收听范围。全区新建无线广播接收点16处、农村有线智能广播播放点100处,每天早晚定时自动收转黄陂广播电台FM90.0节目,在黄陂广场、黎元洪广场、黄陂文体广场等人流量密集的地区安装设置广播喇叭,增加了潜在收听人群。扩大了广播电台宣传面,提升了影响力。
2.2 三度改版黄陂广播电视中心网站
黄陂广播电视中心一直寻求网络发展,很早就设立了黄陂广播电视局官网,在首页设置了视频点播栏,可以打开收看最近几天的黄陂新闻节目,但由于重视度不够,很多年以来,都是通过一台10moons天敏随心录4UT340USB电视盒和有线电视机顶盒来录制节目,存在视频效果差,节目更新慢的问题,经常有市民反映网站经常半个月也没有更新节目,网站有些栏目的内容好几年都没更新。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中心开始重启网站发展议程。
第一次改版:2013年1月,中心领导出资将网站板块重新设计后,18日,由笔者开始接手上传黄陂新闻到黄陂广电网,考虑到通过电视机顶盒和电视盒录制的节目效果差,我便去黄陂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机房将做好的黄陂新闻视频新闻拷回来压缩成网站视频上传使用。后来,又陆续将黄陂电视台的其他几档节目《民生周刊》《经济生活》《名医健康谈》上传到网站中供市民浏览。黄陂人民广播电台重新成立后,网站又专门开设了广播的板块。
第二次改版:2014年3月11日,黄陂广播电视中心网站再次改版后正式运行,更名为黄陂新闻综合网。黄陂网用文字、图片和声视频等全面展示黄陂的发展变化,按中等城市规模构架设置了新闻、视听、图集等频道,有论坛、微博和分类资讯等流行的网络平台,全力打造权威的新闻门户网站。
目前网站围绕全区工作开辟了黄陂要闻、聚焦黄陂、热点专题、社会民生、视听黄陂、外媒看黄陂、新型工农、生态农业、黄陂旅游、临空经济、街谈巷议等20多个专栏。除了保存和丰富原来老网站的新闻视频内容以外,还开设了文字新闻,特别是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本地新闻,让黄陂群众能随时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最新信息。
考虑到人员及技术原因,网站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打理,网站视频节目和文字新闻由中心两名工作人员打理,技术支持则由原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高级工程师负责。
第三次改版:2014年11月,通过积极投入和运作,开通手机版网站、微信、论坛,现在网友无需电脑都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第一时间随时随地浏览黄陂网发布的新闻资讯、新闻视声频。实现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相融合的新形势。
黄陂网全面整合了广播电视的新闻媒体资源,秉持“新闻立网”的宗旨,海量报道黄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态和成就报道,生动推介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经过一年多的运行,黄陂网点击量和人气逐步提高,成为黄陂当地权威新闻网站。
专威及时的新闻得到了网民的关注和支持,网站运行以来,首页新闻近一万条,单条点击量近400人次,总点击量突破10万人次。网站的一些原创新闻被黄陂政务网站转发,百度、搜狐等关于黄陂新闻综合网的关键词不断攀升。黄陂网为提高黄陂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已成为对外展示黄陂的一扇窗口。
2.3 进一步改善设备,优化宣传手段
一是成立编委会加强宣传。2014年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结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对广播电台、电视台下阶段的重要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统筹安排,确保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新闻报道。
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今年投入75万元,更新了虚拟演播室和数字播出系统,有效提高了电视台、电台节目制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加大网站的设备投入。2015年1月,花38 000元购买服务器,每年交1万元的管理费加宽带费由咸宁电信代为管理,制作好的节目上传至服务器,节约了中间过程,上传的速度变快,原来借用新浪、搜狐、酷狗而被迫加入广告的弊端,而且咸宁我们那服务器,16T空间,50M出口,每天可以达100万IP访问,网站内容和信息量、浏览速度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更换老旧的电脑设备和软件,提高节目制作的速度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广播电视台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我们的基础薄弱,面临的挑战很大,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少。概括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中心干部职工危机意识差,观望心态强,畏难心理重。二是仍旧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去理解新媒体。黄陂网成立至今,一直存在人员不足的困难,长期只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现在也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心领导一度想增加人手,几次开会要求黄陂电视台承担起相关的视频节目制作上传工作,但均被其负责人找理由给推掉了,领导尚且如此下面的同志的认识就更加难说了。
二是层次低下,形式单一。客观地说,我们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尝试,基本上还停留在内部资源整合的阶段。整合的形式简单原始,基本上就是转播电台、电视台的报道内容,无力按照新媒体业务的要求对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有效整合,并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加工和分装推送。
三是人才缺乏,后劲不足。要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支承。我们虽然一直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但是大多数编辑记者对于新媒体技术仍比较生疏,还不能适应新媒体平台业务的开发需要。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我们新媒体融合的推进速度。
四是追求规模,内容过全。应该根据当地媒体发展情况,发展相应规模的网站,不应该片面追求大而全。拿黄陂网来说,目前实际只有两名编辑工作人员在经营黄陂网,而黄陂网实际是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设计的,目前看两名工作人员根据就忙不过来,不少栏目的内容空着或者是填充的是一样的内容,养生与健康、趣味娱乐、美团集锦等栏目很少更新。笔者认为,这样并不妥当,应该适当减少黄陂网的栏目数,同时,做精做细专栏,充分结合地方台特色办网站,使其接地气,扬长避短。比如,国际国内新闻栏目完全可以删除,保留并更好的挖掘黄陂当地的新闻。当黄陂区发展到一定适度,在资金和人员配备更多的前提下,再考虑增加其他
栏目。
4 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结合本地特色和风土人情,制作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节目。同时,促进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互动和整合,将本中心编辑记者串连起来,实现电视台、电台、网站人员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是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着重在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培训加大现有编辑记者队伍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吸纳新闻采编和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
二是深化“走转改”,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刻认识这个道理。不要被动地按制度要求去完成“走转改”的报道任务,要积极主动地多走基层,让转作风、改文风真正成为自己的新闻理念。
三是大力推进新媒体发展,着力打造黄陂网。要不断完善手机客户端,扩大黄陂网宣传面。要建立网络报料平台,发展一批网络通讯员。
四是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实现体制融合。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现在,虽然开办了网站,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总体上还是并行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新闻采编流程的重构再造,实现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化互联网意识,实现技术融合。
五是树立创新意识,打造领军人物,实现队伍融合。有了人才,特别是熟悉新闻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人才,就能融合出新兴主流媒体。我们要尽快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培养和引进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六是坚持本土特色。黄陂广播电视中心最大的优势便是本土化特色。因为我们的广电工作者最熟悉黄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制作的节目关注百姓、形式上接地气,具有黄陂特有的文化气息,所以更容易被黄陂观众所接受。在新媒体融合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唯有植根于本土肥沃的文化土壤中,节目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权威,让人们信任,可以考虑像我们现在发展有线电视一样,将中央到地方媒体发展的网站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网站,下设各地方网站的链接,人们想了解哪个地区发展情况可以点击查阅,地方媒体精心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既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又可以将资源效率最大化。试想,假如每个地方媒体都追求发展大而全的网站,那么资金、人力必须相应配备,如果我们武汉的媒体,想去采访长沙的新闻,即使坐火车、飞机去采访,也没有长沙当地的媒体动作快,时效性强,如果在当地设记者站,那势必是一种资源和金钱的浪费。我们应该有一种全国媒体一盘棋的理念,共同发展共同进退,做大做强,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传统媒体改革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
[2]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