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宏
摘 要 近些年来,各大传统戏曲发展式微,黄梅戏也面临窘境。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如何与新媒体相结合,是新世纪以来戏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优势及劣势所在,探究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黄梅戏;发展;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118-02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悠扬的唱腔,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近些年来,黄梅戏受众群体规模日趋缩小、受众年龄偏大、青年观众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播。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其突出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特性成为极其重要的传播媒介,也为黄梅戏传播打开了另一扇窗。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探寻新的生存方式,衍生新的生存形态是黄梅戏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
手段。
1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具备了可移动、可互动、跨越时空限制、无限容量、融合多媒体形式等特征,为黄梅戏传播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因此,将黄梅戏艺术与新媒体进行必要的结合,是黄梅戏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黄梅戏艺术的记录和复制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黄梅戏属于舞台表演的范畴,这就决定了观众对其的消费是在特定时空下发生的一次性行为。但是到了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黄梅戏的传播场域早已突破剧场的限制,新媒体对黄梅戏表演的记录和复制使得后者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受众能够共享海量的戏曲资源,并且可以“按需点播”随时欣赏戏曲。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新媒体将成为黄梅戏的数字博物馆。
1.2 黄梅戏艺术的再创造
仅仅依靠《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曲目固步自封是不行的,黄梅戏想要发展,还必须要不断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的新戏。从创作源头上来看,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能够拓宽作者的创作思维空间,新媒体的开放性能为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参与到创作中提供可能。从表演形式上来看,近几年,黄梅戏表演舞台设计、表演形式都结合新媒体元素开始多元化发展。例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澳门杨氏网络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国内传统戏曲艺术与全息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全国首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观众戴上专用的3D眼镜后,仙女在舞台上就能翩然飞起,天宫、云房、高山、流水环绕身旁,逼真得仿佛触手可及。[1]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丰富了舞台表现,给予观众立体的视觉和感官享受,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黄梅戏艺术与新媒体技术极具标志意义的一次融合。
1.3 黄梅戏艺术的多维传播
近几年来,为将安庆市打造成文化强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保留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不仅为每个黄梅戏剧团建立了官方网站,同时链接到全国各省黄梅戏剧院官网“黄梅戏名角微博”贴吧。[2]以再芬黄梅网(http://www.zfhm.cn/)为例,它包含了新闻动态、在线欣赏、网上购票、戏迷之家等几大板块,分别涵盖了剧团新闻资讯、剧目信息、演出安排、人物及表演的图片视频信息等,并且直接链接到再芬黄梅新浪微博、韩再芬贴吧。由此可见,新媒体的运用丰富了黄梅戏的传播途径,让观众可以及时了解黄梅戏演出的最新资讯,参与到黄梅戏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中进行搜索、交流、发表、评论、提问等,强化黄梅戏传播效果,推动了黄梅戏演出市场进一步发展。
2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窘境
不可否认,新媒体为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观众审美意识的变化、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娱乐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传播困境也日益凸显。
2.1 戏曲本质与新媒体的相悖性
戏曲表演是一种舞台艺术,表演者在舞台这个有限空间和一次演出的有限时间内通过声腔舞蹈、念白语言、形态动作来表达情感思想。起源于采茶调的黄梅戏亦是如此,“在场”赋予这种传统艺术特殊的韵味,这种现场表演一旦移植到冰冷的屏幕上,其作为戏曲承载的意境将大打折扣。
这种折扣体现在诸多方面。走一个圆场就代表“人行千里路”,这本身就是中国戏曲的表演特色,而新媒体技术将原本的抽象实体化,受众的目光也会随之从唱腔转移到特效表现、故事情节上。屏幕上镜头的切换和景别的变化取代了原本宽广的舞台,舞台整体性被淡化,甚至当频繁地使用特写镜头来突出表演者的面部神情时,他的化妆艺术、表演艺术可能都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3]。当追求新媒体技术的强度超过塑造、欣赏艺术本身时,新媒体即与戏曲艺术背道而驰。
“在场”表演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众。与欣赏国外歌剧、音乐会不同的是,戏曲表演更加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叫好声、喝彩声、掌声都是重要的戏曲文化。仅仅通过“读屏”来欣赏黄梅戏,观演双方丧失了即时交流,这种群体协作的艺术方式被虚拟的时空解构。
2.2 戏曲与新媒体受众类型不匹配
就目前来看,黄梅戏的主要接受人群还是中老年人,但中老年人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有限,大都已经习惯了运用传统媒体去欣赏黄梅戏,这就阻碍了黄梅戏借助新媒体在其核心受众中广泛传播。相反,对新媒体熟悉度、使用频率很高的年轻人并不是黄梅戏的主要受众人群,而新媒体中海量的娱乐选择也分流了部分黄梅戏受众。黄梅戏爱好者与新媒体主要使用人群的不匹配,导致新媒体环境下黄梅戏传播现状不容乐观。
3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发展的思路探讨
保持黄梅戏自身精粹要义,关注戏曲本身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利用片断式、碎片化的媒介传播实现黄梅戏信息交流与多元化呈现。新媒体作为某种形式或手段只有助缘的意义,黄梅戏本体的发展仍然需要自我更新。
3.1 探索内容创新,追求有效传播
创新黄梅戏曲目,在继续推广原有经典曲目的同时,加大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将传统艺术的唱腔精粹与现代流行元素巧妙结合。基于此,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女士提出了“大黄梅”的说法。受传统经典曲目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黄梅戏就是男耕女织,就是家庭琐事,因此难登大雅之堂。“大黄梅”的提出不是否认经典,而是在保证“原味”的基础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新媒体有“度”地进行艺术创新。在“大黄梅”理念的影响下,近年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一直在剧本、配乐、舞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基本上每年都要推出一部新剧,得到了较好的市场与口碑。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原创剧目《公司》,作为一部完完全全的现代戏叙述了当代白领创业奋斗的故事,适应当代青年的审美需求。
忠实的戏迷是黄梅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黄梅戏必须要回归民间,走向群众。以新媒体为依托,黄梅戏可以直达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的观众,如2013年全国首届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网络、微博实时报道积极促进了网友之间、网友与演员之间以及组委会之间的沟通互动。新媒体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留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甚至可以通过发布到国际媒体上,吸引“国外观众”,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
3.2 戏曲发展产业化
地方戏曲作为一地的历史文化积淀,除了具有文化价值外,还必然存在商业价值,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推动地方戏曲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安庆政府一直在践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战略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安庆已经把黄梅戏作为牵引经济发展的巨擘。
以黄梅戏艺术为主体,整合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影视、动漫、图书音像等构建多维度产业集群,延伸黄梅戏下游产业链,走可持续的黄梅戏发展之路。安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大力促进黄梅戏艺术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围绕黄梅戏博物馆、菱湖公园等地构建集休闲、娱乐、观戏、相关纪念品鉴定与售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在景区打造“印象·安庆”黄梅戏山水实景演出;在特色食品礼盒中附赠戏曲光碟等。促进黄梅戏艺术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充分发挥黄梅山庄酒店、黄梅戏会馆等公共场所的作用,提供免费戏曲节目欣赏,将戏曲与娱乐项目、菜名等相结合。促进黄梅戏艺术与传媒业相结合,将传统经典曲目影视化、动漫化,主动寻求国际频道的播出机会,在全国性晚会、综艺节目上争取亮相。
戏曲发展要在保证其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化。以戏为媒,以戏引商,不断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将黄梅戏作为对外交流的名片,招商引资的窗口,提升地方品牌文化形象,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新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对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究竟如何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在克服新媒体弊端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去探索和证明。但是我们确信黄梅戏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未来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必然趋势,黄梅戏将借助新媒体实现真正的“家家户户飘黄梅”。
参考文献
[1]秦鸣,虞俊杰,李冠玉.3D全息黄梅戏舞台如何造?[N].合肥晚报,2012-10-19(24).
[2]李怡洁.当代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现状与前景——以安庆市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5):30-34.
[3]王省民.现代传媒下的戏曲传承[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1):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