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农行的应对策略

2015-05-30 23:13韩朝阳
经济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风险管控互联网金融创新

韩朝阳

摘 要:近年来,依托于云计算和数据搜索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形成了直接挑战,传统银行也加快了拓展网络支付、理财等业务的步伐。这种竞合谋变一方面加速了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扩大了服务的边界和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应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加凸显。文章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农行应在合理预测与准确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快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通过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虚拟和实体无缝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管控 农行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150-02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是区别于以银行为媒体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交易市场。

从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金融经历了银行互联网金融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两个阶段,前者是指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手段提升效率、拓展渠道,即通常所说的电子银行业务,在这一阶段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是指非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介入金融领域,实现混业经营,是金融脱媒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阶段处于主导地位。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金融特指后者,也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互联网金融。

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有: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理财产品;以人人贷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以融360为代表的金融垂直搜索平台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等。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

1.需求拉动因素。传统金融市场上,运营成本、融资费用、信息不对称风险、时间消耗等众多成本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对金融模式创新的渴求异常强烈,这种由需求拉动的因素,逐渐改变着金融主体的消费习惯,成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强大内在动力。

2.供给推动因素。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数据搜索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金融与互联网机构技术平台的革新、企业逐利性的混业经营等为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和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提供了可能,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技术保障与支撑,成为一种外化的推动力。

3.监管套利行为。传统金融机构面临严格的市场监管,创新流程冗繁,程度有限,为非金融机构的“打擦边球”行为提供了可观的监管套利空间。例如余额宝在宣传时基本忽略了货币基金的风险特征,而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存款的若干倍,对这一违背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的行为,监管当局并未作出任何反应,而在严格监管体制下的传统金融机构很难享有这种“踩线”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银行服务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增加了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同时也增强了金融业务竞争和创新活力。

1.在金融主体方面。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参与者可分为投资者、金融机构、融资方。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金融脱媒的步伐,投融资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

2.在服务对象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网点、人员的限制,往往着力于发展“20%”的高价值客户,互联网金融则更注重发展“80%”的草根客户,客户门槛较传统金融产品要低很多,普惠性程度高于传统金融机构。

3.在运行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开发与维护、平台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省去了设置营业网点的费用、职工工资,以及设备维护费用,更节约了信贷审核过程中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具有边际成本无限小的特点。

4.在信息处理方面。相对于传统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极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强大的搜索引擎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有效提高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效率和存储稳定性。

5.在操作平台方面。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很多业务需要客户到银行网点实体操作,而互联网金融为用户提供了自助化的财富管理通道,金融服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财富管理目标,大大降低了金融消费成本,方便了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

6.在支付方式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交易安全等优势的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化清算,替代了传统的现钞结算,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端口呈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7.在信贷产品方面。由于受到监管和运营模式的限制,传统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灵活性。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资金供需双方能直接对接,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有利于为客户量身打造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信贷产品,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效率也更高。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带来的便利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此而引发的新风险。

1.法律政策风险。当前我国虽然有《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只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制定的,针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市场准入、资金监管、身份认证、信息保护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新《合同法》虽然承认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但尚没有解决数字签名的问题。总之,目前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应遵循的行业规则和标准、监管体系等尚在摸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

2.网络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网络和移动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的缺陷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比如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协议的安全性较差,加之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都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需要选择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但存在着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也可能来自于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另外,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大多引自国外,特别是核心系统有90%以上都是IBM提供的,随着斯诺登爆出的棱镜门项目,这也为金融安全和银行商业机密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3.洗钱犯罪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等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传统洗钱方式与网络技术开始结合,洗钱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多样化、隐蔽化、专业化,利用网络渠道进行洗钱的犯罪活动日趋频繁。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具有便捷、快速、隐蔽的特性,使得对交易资料的获取、资金的监测分析、客户身份和可疑交易识别等日常反洗钱工作无法有效落实,也无法对资金真正流向有效跟踪,极易引发洗钱风险。

4.业务管理风险。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往往需要与互联网企业等新金融势力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合作方的资信情况、客户优劣、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合作的质量,尤其是银行基于合作所投放信贷的质量。具体来说这类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方通常是由非传统金融行业进入,在主观上对金融风险缺乏应有的重视,疏于业务管理,特别是缺失在制度源头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风险借助网络平台具有无限放大的可能,在市场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时,由于预防性操作力度不够产生的的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风险等。

三、农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挑战,作为传统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应在合理预测与准确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快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通过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虚拟和实体无缝结合。

(一)明确战略发展定位

1.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产品发展定位。2012年农总行提出了电子银行创新发展战略,明确要做强网络金融、做宽语音金融、做精移动金融、做优自助金融、做全电商金融。这一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了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必须自上而下加快贯彻执行。对于网络金融、语音金融和自助金融等处于成熟期的产品,要采取差异化战略,不断升级完善产品体系,推出个性化产品,保持竞争优势;对于移动金融、电商金融等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产品,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加速产品成长速度。

2.实施人才制胜战略,加强知识技能培训。互联网金融的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农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一般是纯经济金融专业或纯计算机专业,缺乏既懂得数据建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招聘时要偏重于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业务培训,打造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强化重点业务布局

1.积极拓展电商平台。电商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战略高地,也是沉淀客户、拓展网络支付和收单、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渠道,同时电商平台结合电子银行和融资服务,能够形成资金闭环和用户体验闭环,强有力的黏住客户。在平台内容方面,应发挥农行所长,充分利用农行的信誉优势和行业专长,不仅包括普通消费品、房屋等不动产,还应包括贵金属产品、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在线融资服务等;在具体运作方式方面,应回避农行所短,通过外包或控股的方式,由专业人士公司化运作电商金融,这样可以有效规避监管,利于创新,克服农行“船大掉头难”的缺陷。

2.加快移动金融发展步伐。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端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移动金融也必将成为在线金融服务的主要形态。与第三方支付软件相比,目前农行掌上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界面不够友好、支付过程繁琐等。因此,农行掌上银行的发展思维必须由“功能致胜”转向“体验制胜”,从细节做起,结合智能手机多点触控、地图定位等特性,建立信用卡支付专区、快捷支付通道、特惠商户专区,推出优惠信息推送、网上预填单、无卡取现、生活助手等创新产品、服务和个性功能。

(三)创新产品开发与运营模式

1.树立客户中心意识,创新产品设计。一方面要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零散、事后的客户体验转向系统、事前的客户体验。通过绩效杠杆,设立产品的网络销售占比、客户的网络营销占比、流程的网络化操作占比等互联网金融考核指标,对包括电子银行部在内的各条线进行考核,加大各级行对客户柜面交易向网银等电子渠道迁移的引导力度,提升客户体验和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要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突破传统经营模式,重塑业务流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便利快捷的服务,摒弃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工具的角色定位。

2.树立产品培养意识,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属性,其特点是产品培养阶段需要长期、大量的资源投入,而盈利并非衡量其成败的唯一指标。因此,在具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产品推出后,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并要创新产品评价和团队考核模式,以客户群替代盈利能力作为评判产品成败和运营团队绩效的关键指标。

(四)变革客户营销方式

1.注重目标客户的产品交叉营销。农行拥有超过3亿的电子银行客户,这是农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与资源。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共通性,使用某一种产品的客户极易使用另一产品,因此必须转变传统营销模式,整合、协同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

2.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展精准营销。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数据和信息将成为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必须树立“数据资产”理念,有意识地收集和利用数据。再以拓展农行网上商城业务为例,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从农行转出资金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派发一定金额的商城抵扣券,这也能够快速积累起网上商城的客户群。

(五)构建相应的风控机制

互联网和金融业务的结合,在为银行转型发展创造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这就要求农行在发力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隔离和应对机制,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切忌因跟风热炒而陷入互联网金融泡沫。

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农行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风控体系,发展互联网金融不能因“改进客户体验”而偏废“风险管理”。因此,一方面要借鉴传统业务的风控模式,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融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根据互联网金融灵活性等特点,建立风险容忍度分配及动态调整机制,尽可能地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

[2]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为浙江宁波鄞州农业银行行长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风险管控互联网金融创新
浅谈集中监控开关实传试验的“三步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