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探讨

2015-05-30 20:28:40李英强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5期

李英强

【摘要】颅脑损伤(TBI)是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生命与健康的主要伤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增长以及其他各项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在目前神经外科就诊以及住院患者中占外伤患者总数百分比的第一位,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TBI;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7-02

颅内血肿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指颅内出血在某一部位积聚,达到一定体积,从而形成局限性的占位病变,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相应的颅内继发性的改变,如脑水肿、脑缺血、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病发生。然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结果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上继发性颅脑损伤中,DTICH是常见的,它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预后一般比较差。随着CT,MRI等先进诊断措施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专注于DTICH。

一,年龄、性别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王怀贩等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年龄因素与迟发性颅内血肿有相关性,并认为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血管发生硬化,脆性较大,因而容易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殷林祥等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万登峰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9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发现45例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其发病率为5.8%(45/790),并发现两组在年龄因素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年龄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

二,不同受伤机制、首次CT时间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根据头皮、颅脑损伤的部位及暴力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三种形式。在本组研究中发现两组在不同受伤机制因素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提示不同受伤机制这一因素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牛光明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78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减速性损伤所致的对冲性颅脑损伤和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合并手术区域以外的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等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发生DTICH。

三,低血压、低氧血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Hlatky等通过研究认为外伤性迟发性损伤(DTI)患者大脑区域基本抽空的硬膜下血肿的演变和显着增加的死亡率具有相关性。术后脑组织的氧张力降低,透析液浓度增加的乳酸和丙酮酸在这方面可能会警告不断发展的脑损伤,并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Meierhans等认为高血糖加重潜在的脑损伤,影响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诱导组织性酸中毒,氧化应力和细胞的免疫抑制,甚至促进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低血糖影响能量供应造成代谢失衡和诱导皮层扩散性的去极化。因此,在临床中须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防止颅脑损伤的恶化。Borthne等报告迟发性颅内血肿均发生在脑挫裂伤部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蓄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外渗形成迟发性脑内血肿。

四,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同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随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表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并非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的危险因素。王怀等认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越早,挫伤的脑血管越不稳定,从而就越容易出血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迟发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是开颅清楚血肿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郑兆聪等认为去骨瓣减压术是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或血肿进展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和压力填塞效应消失有关。出现延迟硬膜外血肿的“填塞”机制通常是颅压力增加和创伤后动脉低血压,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凝血功能障碍、脑脊液引流和动静脉分流。

五,DTICH的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脑损伤内皮细胞的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彌漫性脑损伤。此外,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显著高于无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组织损伤常伴有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而这两种现象彼此加以区分。血清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VWF)水平是脑血管内皮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的内皮细胞的活化的良好指标。DTICH的发生率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有关系,颅脑损伤患者术前伴有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和颅骨骨折发生DTICH的比例较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是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为DTICH的危险因素,从而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应该加强警惕,及时复查头颅CT,防止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颅脑损伤可以引起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著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

参考文献:

[1]得钧.提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06)

[2]潘仁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03)

[3]徐玮,沈宏.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