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形象形成的历史文脉研究

2015-05-30 19:58许超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特色城市形象苏州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形象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内容,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其重要外显部分,然而外显形象的形成与建构需要历史文脉的积淀。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苏州“水文化”、“市井文化”、“艺术文化”以及著名的“园林文化”、昆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来找寻并总结苏州城市形象形成的历史文脉。

【关键词】:苏州;城市形象;文化特色;历史文脉

一、历史上的苏州

苏州文化源远流长,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春秋阖闾元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这便是中国现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苏州城。一直到2012年9月,苏州市重新调整城区,撤销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新设立姑苏区。现在的苏州市新调整为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现在苏州市形成六区、四市的格局。现古城区基本上保持着古代城市格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色彩上粉墙黛瓦,仍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形式上仿古建筑为主,不设高建筑,小桥流水,观前街、平江路等贯穿其中;内容上保持园林特色,庭院众多,商业发达,文化产品、小吃众多。苏州古城传统的民居建筑多是黑、白、灰三个基本色调。这些“粉墙黛瓦”的建筑再加上水域环绕的环境渲染出了黑白水墨画的意境,充分彰显了“黑白江南”的魅力。

苏州整体城市形象的形成与它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西晋末年大批贵族与知识分子南下开始,随之中原主流文化与吴越文化发生碰撞、融合,进而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从晋末到隋朝统一期间,北方为争得中原连年混战,人才继续流失至相对稳定的江南,为江南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南宋时都城南移,文人南下数量继续增多,元、清时少数民族当权执政,儒家文化继续南移,主流文化的南移使得苏州地区人文鼎盛。文学艺术、佛教、道教一度十分繁荣。除了历史上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外,苏州地区还是各时期著名的粮仓。

二、历史上的苏州城市文化特色

苏州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苏州的历史文化称之为吴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追其渊源可以到新石器时代,苏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历史上,北方作为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地,经常发生战乱,而江南社会则相对稳定。苏州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社会稳定,北方人南移后为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促使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吴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再加上各朝代利用太湖水利,成为著名的粮仓,苏州经济文化稳步提升。宋代范仲淹举办义学,苏州文风大昌、人才辈出。吴文化在明清时走向了成熟和辉煌。那么苏州文明的进程中有哪些文化特色呢?

1、苏州历史文化是“水文化”

从地理环境来看,苏州古城区及四周河流湖泊众多,至今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水对苏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很大,这里土地肥沃、雨水丰富、湖塘密布的水土环境促成了苏州的“鱼文化”和“水稻文明”,苏州随之也就成为了“鱼米之乡”。除此之外,苏州人民的衣食起居也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走在苏州古城区街道里,还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民居特色。这些都与水的清新、水的灵性、水的阴柔密不可分。这也造就了苏州市民的阴柔性格。

2、苏州历史文化是“市井文化”

苏州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难能可贵的是自古至今城址从未迁移,城市文脉也没有被切断,因此较早形成了市民阶层。大多数吴地文艺家从民间生活中汲取营养其作品无不洋溢着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成为现实主义的篇章。例如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就是以世俗生活为题材,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苏州古城街区按照道路的宽度和交通流量,分为街、巷、弄三级,街道的布局基本上跟河水并行。河埠、古桥、牌坊、古井是古城街道河道特殊的物质景观。仅苏州古城就保留了13座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桥。古井是水乡古城的眼睛,井水在孕育了水乡人同时也延伸出了“市井文化”。

3、苏州精细秀美的“艺术文化”

苏州的工艺文化历史悠久,以其智巧、精细、秀美、素雅、平和、婉约著称,其原因是依托江南水乡的特有地理环境和水乡文化。《考工记》中这样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正适合苏州工艺美术文化。吴地的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些艺术门演绎到极致。遗留至今的有苏绣、苏式的工艺、苏式的糕点。最为典型的就是苏州的玉雕,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精雕细磨、玲珑剔透。当然最为著名的是“苏州刺绣”,简称“苏绣”,苏绣图案优美、色彩淡雅、绣工精美、形象逼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现在依然驰名中外。

4、享誉世界的“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是世界四大园林之一,而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私家园林中的艺术典范。苏州园林早已闻名中外,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身,通过叠山、理水、绿化等形式形成以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是山水、湖石、建筑、雕刻、花木、书画等诸多门类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苏州园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所建,多为读书养生之处,人在园林中,既可享受山水之乐,又能免跋涉之劳,并在其中得到艺术的乐趣,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追寻到春秋时期,著名的有梧桐园、长洲苑、姑苏台,现存的苏州园林有:沧浪亭、乐圃、狮子林、和环秀山庄等。且大多数园林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独树一帜的“昆曲文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故名昆曲。2001年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为口述相传的文化,因此保护及传承异常困难。昆曲的产生要追溯至600年前明嘉庆时期,戏曲家魏良辅对南曲声腔进行了改革,使得“水磨腔”得到認可。梁辰鱼创作了著名的《浣纱记》标志着昆曲成为一个新的剧种。昆曲被称作“百戏之祖”其原因是昆曲对其它的剧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包括京剧也受其影响。昆曲产生于在苏州昆山,而苏州又处于吴文化区域,所以昆曲在取材、形式均受到吴地文化、社会、经济、民俗影响,其内容有着浓厚的市井文化。在昆曲的全盛时期,达官显贵以昆曲遣兴于自己家中,直至解放初,还有昆曲班子乘船游走于乡镇之间。昆曲为世界遗留了许多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不朽的艺术名篇。现代我国政府和苏州大学联合建立昆曲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苏州作为昆曲节的定点城市已经正式提上议程。这就是说,昆曲艺术的地位在国内已经得到了确定。

本文对苏州城市文脉的研究有利于笔者对苏州城市形象项目的进展,苏州城市形象系统在社会认知中有许多的共识和认同,如“粉墙黛瓦”“水墨江南”等等,但作为现代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性认知尚存在不足,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针对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结合城市形象设计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和国外城市成功的先例,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许超(1985-)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艺术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文化特色城市形象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苏州一光
梅山文化动画化的可实施性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