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声乐及其特点

2015-05-30 03:58杨蕙萌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摘要】:本文从巴洛克的声乐艺术背景开始论述及其声乐作品的特征,最后巴洛克时期演唱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特征。

【关键词】:发展背景;声乐特征;演唱特征

(一)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

1.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发展背景:

巴罗克时期启始于1600年,到了1750年,随着J·C巴赫的去逝,这一时期便告结束。在十七世纪初期歌剧产生之前,声乐艺术以宗教音乐为主。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意大利的文化是开放的,形成一种全民追求知识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吸收。这时期的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佛罗伦萨之家”便是这种环境下出现的

音乐小团体。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由于受“新艺术”思潮的影响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想,要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力图恢复创造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艺术。1597年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恢复古希腊音乐剧传统,把但丁的《神曲》编写成歌。他们把自己的组织叫“卡梅拉塔”(Cameretla)。这个团体不但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并且开辟了音乐史上新的时代——巴洛克时期。声乐体裁主要是神剧、清唱剧、康塔塔与受难曲。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对这些传统的音乐体裁进行最后的改革,使它在音乐内容、音乐风格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些大型声乐体裁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2.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特征:(1)内容上: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摆脱了过去封建神学的限制,作曲家对题材进行创新,大胆讴歌爱情和大自然的美,崇尚理性,内容肯定现实生活,精神的实质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目的是要追求人性的解放"作品追求人性化和世俗化的,把宗教和音乐分离开来,打破原来主要以往神为表现内容的格局。(2)题材上:宗教题材:斯特拉德拉创作的《仁慈的神明》,是一首具有宗教色彩的歌曲,前奏模仿教堂管风琴的音响,显得庄严肃穆。当演唱声部出现后伴奏声部又与它一呼一应,既增强了音乐宽广回荡的音色效果,又烘托出歌曲凝重虔诚的情绪气氛。世俗生活:《尼娜》是一首母亲哀悼亡女的挽歌,轻柔哀婉,情思连绵,感染力颇强。开头是母亲的陈述,以后是对女儿的呼唤,强烈地表达一位母亲希望女儿复生的愿望。希腊神话:《让我死亡》就是阿里亚娜被抛弃后所唱的悲歌。旋律简明而富于表现力,乐思跌宕起伏,哀婉动人至今被视为美声学派中的典范。传闻这一著名的哀诉使六千多名观众沉浸在片哭泣声中。

(二)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演唱的特点

1.良好的气息支持:良好的气息支持有助于发展均匀的歌唱线条和平衡的共鸣。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深有体会的指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巴洛克古典声乐作品大都是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因此,它不可能是粗暴的、强力冲击的,而只能是柔和而甜美、细腻而舒展幽婉而恬静的。这样的声音只能在很有控制力的气息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发出,憋足气的大吼大叫是不可能表现出这种内在的感情的。此外,还有不少作品在使用了较长乐句和装饰音,需要用连贯灵活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感情,这都离不开良好的气息支持。由此可见,良好的气息支持是演唱巴洛克声乐作品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2.声音的连贯:声音的连贯要求歌唱的旋律线条像提琴或长笛演奏那样地轻松、连贯、自如,气息控制就像小提琴演奏中的运弓那样平稳、流畅。就这个方面来讲巴洛克声乐作品中的训练内容实在很多。声音的连贯(legato)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发声的基础。这意味着从一个音圆滑地接到另一个音,同时要保证音色的统一,音高的准确。具体到作品的演唱,主要是指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所出现的,演唱巴洛克声乐作品中美声唱法所一贯推崇的母音的连贯。说到这一点,有些人主张把各个母音想像成一个个珠子,在腔体状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歌唱时就像花园水池中会吐气泡的金鱼雕塑那样,所吐出的气泡必须是一个连着一个。也就是说歌唱时每个音节中的元音要持续到下一个元音“吐”出来为止。就好像前一个元音的消失正是后一个元音占据了它的位置,把它推走了一样。于是,歌唱活动就这样一个元音紧接另一个元音的进行下去,形成了一个声音上的“连珠炮”。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持,还要有正确而稳定的歌唱状态及正确歌唱意识。从而使各腔体在瞬间做到协调。

3.声区的统一:歌唱技巧训练中的声区的统一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中高声区的衔接(换声)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在没有学过声乐技巧之前,通常在声音变换的地方容易出现破裂音或音色和音量上的不统一,一旦掌握了技巧,声音就能上下统一。好的声音发出之后给人一种“通畅”感,犹如山泉瀑布一泻千里且源源不断,声音从低到高音色统一,转换自如。在一首声乐作品中,不论高、中、低音怎么变化,而始终保持音色的一致性、完美性,是美声唱法的技术的体现。要获得声区的统一,首先要解決好过渡音的发声技巧。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意大利歌曲中,有许多过上下行音阶或半音阶旋律进行,并通常覆盖于过渡音区。

4.声音的抒情性和灵活性: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声乐作品主要表现诗意的田园风光,骑士对少女的慕恋,典雅的希腊神话等内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近代的歌剧则偏重于采用表现家族的世仇;疯狂的占有欲;自尊心受损伤后的嫉妒、狂怒;血腥的凶杀;情场上的冲突和决斗;传奇英雄与巨龙搏斗等剧情内容,日益强调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加上近代歌剧伴奏

乐队编制日益庞大,配器效果浓重、交响化,歌唱者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以自己的嗓子与庞大的乐队音响相搞衡,由此带来的弊病是一些近代歌剧演唱者热衷于追求音量而忽视嗓音的灵活性,背离了美声学派的优良传统。十七、十八世纪美声学派重视声音的抒情性和灵活性并强调花腔技巧的训练。这从声乐技巧的发展上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参考文献:

[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陈岭.《论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北京.华乐出版社。1983.

[4]陈晓春.《多姿多彩的巴洛克文化》.北京.中华读书报.2006

作者简介:杨蕙萌(1990-),女,辽宁朝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