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的思想内涵解读

2015-05-30 08:56:53纪红
参花(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洛维夫人意识流史密斯

纪红

引言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开创者之一的弗吉尼亚·沃尔夫,主张对人们心里的、精神的经验进行开拓,着重表现人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活动。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善于以“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人的自我意识、对生活的感受和某种思索,以及无逻辑顺序的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她的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是一部艺术形式和叙事手法新颖独特的意识流小说,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就是通过他蕴含着深刻的“有意义的内容”即思想价值表现出来的。

《达洛维夫人》的叙事艺术

在艺术上,《达洛维夫人》主要表现为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自由联想的纯熟运用。 在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空的自然顺序,小说的主线是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流。首先是摄入主人公眼中的景象,然后引入对相似情境中的人和事的回忆,再是以达洛维夫人的主体潜意识为线索,由此展开联想,从此事到彼事,从这人到那人,中间又穿插着现实社会中的人事活动。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最后又归于现实。也许,沃尔夫的反传统观念还没有那么彻底,小说虽无主干情节,但从开头写达洛维夫人怀念彼得,结尾写彼得从印度归来时访问她,形成前后呼应。在两人久别重逢的这一幕中,作者将两个人的内心独白与相互对话拧成了一股叙事线索。即使与达洛维夫人无关的线索(史密斯),最后也还是归结到女主人公的意识中。史密斯自杀的消息传来后在她内心引起不安。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将主人公三十年的经历浓缩在一天的框架内,而中间的回忆即小说的主体内容则是无逻辑顺序、非理性主义的,将充满了喧哗与恐惧的现代社会编织在一个人的意识中。

意识流小说主要特征是自由联想(包括事实和梦幻)、内心独白和旁白、现实和回忆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交叉及其象征性的艺术特征。《达洛维夫人》通过女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来创立意象,小说中自由联想的支点是达洛维夫人在街上的所见所闻,而从这一点又联想到过去的岁月、非现实的世界,不时地又回到了这个支点上来。如此,意识来回流动,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脉络。

《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的精神活动是按照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进行的。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能听见大本钟洪亮的钟声,钟声便常常成为各个角色的思绪和意识转换的媒介和过渡。同时,钟声又时时提醒读者实际的时间进展,提醒读者注意外部时间与人物心理时间两者之间的差距和交替。例如,小说中从上午11点到12点这一个小时里包含着小说发展所必备的许多材料,也包含着达洛维夫人对年轻时那个夏日的回忆,这一个物理小时,心理内容差不多用去了整部小说的四分之一的篇幅。这两种时间的对应,衬托出外部现实与内心生活的矛盾。

《达洛维夫人》的思想内涵

首先,以怀旧来否定现实,表现女性的特殊心态。达洛维夫人自由联想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怀旧的意绪。忆念过去成了这部小说的基调,虽然她的怀旧是随着她的潜意识而自由跳跃的,但是怀旧的脉络还是比较分明,至少是有踪迹可寻的。对少女时代所谓“荒唐”爱情的追忆成为她怀旧的主要内容,她曾经爱过三个男人。她仰慕热情浪漫的彼得的男子汉气质,却又要保持自身的人格独立,不愿结合;她爱休,但又因为休的软弱和缺乏一种男人的气质而决定与其破裂;对于现任丈夫——老成持重的达洛维先生,她也表现出不满意。对往日恋人、恋情的追忆和对自己现在婚姻生活的失望和不满,使她不禁暗自思量。自己当初的抉择究竟是否正确。这种流动的意识,表现出她对婚恋生活的不满以及在人生重大抉择上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对当时的英国妇女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从女性不断要求张扬独立意识这一点来看,达洛维夫人的这种深层心理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女性世界的普遍性,是女性人性复苏觉醒的另一种在特定时代环境下的表现形式。

第二,以象征来寄寓一种高远而渺茫的人生理想,否定几千年来对于人性束缚的宗教教条。《达洛维夫人》在女主人公自由跳跃、毫无逻辑顺序的联想中,有一组相对完整的象征性意象,这就是史密斯——一个精神病患者及与之相联系的那组独特的意象。史密斯作为一个形象是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而他意识中的象征意味比较明显的是他坐在椅子上的自言自语。一方面,他是个有神论者,另一方面,他又希望世界充满爱怜与和谐,要求是人抑止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准因怀恨而去杀人”。而旁边却是两只麻雀用希腊语在歌唱,一只唱“没有原罪”,另一只唱“没有死亡”。麻雀的歌声既表明了主人公的心声,也透露出作者的心声,透露出她对几千年来《圣经》中以“原罪说”为代表的基督教观念对一代代人思想的宗教束缚的愤懑之情。而“没有死亡”可以理解为“没有原罪”的人也就“没有死亡”,将在这个世界上永存。而“没有死亡”的远古时代(希腊)才是友爱、幸福、和谐的世界,只有清除各种束缚人的枷锁,返璞归真,人类才能获得永生,享受永恒的幸福。应该说,这种意识是通过表面上支离不全的意象组合而表达出来的,这种理想虽高远而圣洁,但却朦胧而渺茫。

第三,将达洛维夫人一日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零星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当时英国社会灰色的群体,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虚假、沉闷、无聊,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们内心的空虚、惆怅,揭示了当时社会空洞而富裕的本质特征。达洛维夫人的一天,只是买花、逛街、回家,无故事情节可言。但在她的自由联想中零星的意象还是相对清晰的。我们看到她的女儿对狗的钟爱,她的朋友对她的冷漠,她对可怜的女友萨莉过去生活片段的揭示及隐私的回忆,大街上无聊的人们看见一辆大人物的座车而伫立不前造成交通堵塞等等的一切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表面上喧哗热闹而实际上冷漠空虚的灰色画面。这正是当时英国社会在一个意识流作家心目中的映像,是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富有象征意味的独树一帜的写照。

在《达洛维夫人》给我们的描绘的这幅灰色的画面里,基本的色调是空虚、无奈、恐惧。达洛维夫人三十年来日复一日地在“墓穴一般的阴森”的住宅里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而今她年过半百,已两鬓如霜,不仅叹惜年华流逝,恐惧死亡即将来临,即便在伦敦街头喧哗热闹的氛围中,达洛维夫人也感到惘然若失。正是这种莫名的疑虑和隐约的恐惧,使她产生“她有种难以派遣的感觉,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也是非常危险的”。与达洛维夫人一样,另一个主人公史密斯也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达洛维夫人与史密斯二人虽身世迥异,性格悬殊,两人也从未相遇,而他们却对生活中公开的或潜在的恐惧有着一致的反应。当然,他们的这种恐惧又存在着差异,达洛维夫人的恐惧是模糊而受到控制的,而史密斯因战争暴力的摧残而患上精神病,他的恐惧则是真实存在却无法驾驭的。达洛维夫人与史密斯两条线索的并存,表现了现代人精神恐惧的普遍性,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表现了一个同时“在神智清醒的人和精神失常的人观察之下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 · 伍尔芙. 达洛维夫人 [ M ] . 孙梁,苏美,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守清.伍尔夫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对 《达洛卫夫人》的文本细读[J].长江学术, 2007(3).

猜你喜欢
洛维夫人意识流史密斯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6
奇奇·史密斯作品
齐鲁艺苑(2021年2期)2021-05-10 02:04:10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6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合上书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
双重映衬中的双重悲剧
——解析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艺术构思
名作欣赏(2017年2期)2017-01-19 12:32:08
史密斯预估控制在排焦控制中的应用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