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以载道”的含义探求教育

2015-05-30 04:15姜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辫子形式文学

姜明

把中国文学作为切入点深入理解和反思教育。“文以载道”实际是在论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永远值得探讨和深入学习。从教育细节入手去寻找教育问题的根源,终究会有解决的良策。

一、教育的构成

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反复强调“文以载道”。汉朝文学可能更接近“文以载道”,这一时期文学似乎特别排斥形式的过分修饰,汉代文学就像一位淳朴而又严肃的学者,他告诫炎黄子孙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教育课堂是严肃的,课堂气氛是凝重的,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教师告诉学生“贯”字的“毌”中间是竖,不是上下两点,可是为什么教师不能用一个教具直观地讲述为什么不是上下两点,缺少形式方法、只传授内容的教学我定义为“傻瓜式教学”。

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国文学进入形式美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追求文字的绮丽与艺术美感才造就唐诗的辉煌。唐朝文学就像一位风流倜傥的艺术家。我们的教育课堂缺少艺术美感(教学艺术),教学形式单一甚至粗暴,我定义为“霸道式教学”,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轻松的、融入血液的。

聪明的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发现万物存在的运动规律,中国的方圆文化就是内容与形式的最好的关系,内容是内方,是做人的原则,要像孟子一样不可以动摇内心的原则,需要坚守。形式是外圆,是处事的原则,要像曾国藩那样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历练,所以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内容是稳定的核心,形式是灵活的术和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二、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要求一个“真”字。“真”是至善至美的完美人格,教育的内容——“真”是不变的核心。

“真”是人类最本质的需要,是几千年来无数智者思想的结晶,“真”存在于先人留下的文学典籍中,虽然浩如烟海,但还是分主流经典文化,所以我用四年时间整体阅读一遍重要文学经典,这也是我的读书方法论。

由于接触艺术使得我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和善于深入细节,我崇尚自然。当办公桌上放一盆青绿的植被,我感觉与自然是那么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自然,只有对自然情有独钟的人才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共鸣,才会乐此不疲地沉于其中。

初中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补课班、家庭中进行,初中生与自然界是隔绝的,这就是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兴趣不浓甚至厌学的根本原因。缺乏心理共鸣的教学是无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导引能力。教师的导引能力只能从中国文学经典中获得,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道德经》,这是一本源于自然的经典哲学书。

之后我阅读了《道德经》《庄子》全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左传》足本,《易经》重要部分,《黄帝内经》重要部分,《心经》《六祖坛经》……阅读传统经典同时配合文学大家的书籍:傅佩荣全集、蒋勋全集、范曾作品集、余秋雨讲座,百家讲坛讲座。

阅读经典是教师教育素质文化积累过程,这是教育内容——“真”的修炼过程。

三、教育的形式

教育的形式可以用“万变不离其宗”来概括。中国一部经典电影《神鞭》告诉我一个“万变不离其宗”道理:清末,傻二练就一身出神入化的“辫子功”,人称“神鞭大侠”。十几年过去后,傻二剪了辫子光头参加革命,有人问道:“神鞭大侠没了辫子功夫就没了?”傻二回答:“爷玩的是神,辫子没了可爷手里的抢还比别人强,爷现在是神枪。”儿时看的这一部电影,它感动了我一生。神鞭到神枪转变的过程,只是由辫子到枪的形式转变,而超越常人的神的境界从未改变。外在形式必须是变化无穷的,但形式多变并非无限制的,形式多变的原则是“形散而神不散”,教育形式要以教育内容为核心。

四、教育愿景

教育的构成包括内容与形式,永远值得探讨和深入学习。今天的教育是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下推行,有太多的阻力影响教育的发展,手机上网、娱乐影视、补课班、泛滥的网络文学及电子书无时无刻不在对抗教育的发展,中国素质教育也许正处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只要教师坚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从教育细节入手去寻找教育问题的根源,终究会有解决的良策。

猜你喜欢
辫子形式文学
雪山姑娘辫子长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Brunnian辫子群的相对李代数的基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