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杰 潘怀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只有改变课堂教学,才能对学生产生课改预期的效应,课程改革才算落到实处。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课程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课改成效的关键。
一、课程执行力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学家博比特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应用于课程研究中,并出版一本《课程》。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了一种纵向的课程观,亦即课程自上而下存在的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体现了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教师课程执行情况与国外的表现很相似,国家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室上课的指导用书,教师要严格的按照教学规程操作,导致课堂教学刻板。2004年,崔允漷教授提出了“课程执行力”一词,此后该词在教育领域才开始广泛应用。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程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市的3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得出的结果表明: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46%的人感到力不从心;教学中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感到困难的教师大约占44%;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常会提出自己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大约占35.7%。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与新课程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因此,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理论支撑
1. 新课程标准。
(1)调整课堂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制定准确得当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发挥三维目标自身的要求,还要注重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多方位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做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关注其个体差异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还要指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探究真知的勇气和信心,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让硬件设备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方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2. 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1956年提出进行教育目标分类时,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为六大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前三个称为低阶思维,后三个被称为高阶思维。我国学者在研究高阶思维的相关资料后,给出了“高阶思维”的定义,指出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由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求解、决策这些能力构成;高阶思维在教学目标分类中分析、综合、评价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
高阶思维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而运用探究、发现和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等,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智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进步,这势必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冲击,通过技术学习,帮助学生通过技术学习,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使他们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与生存方式,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目前,国外不断提出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概念,智慧教育由此演变而来,教育界继而提出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等概念,并开始相关的探索与实践。
智慧教育相对应的就是智慧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线性思维、文本优先、机械学习、基本技能、从学校学、线性处理、印刷教材、结构化学习;而新一代学习者非线性思维、图形优先、协作建构、高层次思维、从社区中学习、并行处理、网络课程、非结构化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就可以将知识梳理出来,给予学生任务及知识,让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不足,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
四、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大量投入,学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等环境的搭建,为学校信息化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硬件建设完成的同时,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如此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提高教师对课程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大量资料学习之后,总结内容如下:
1. 强化课改理念。从前面的内容可以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十几年里,教师对新课改是又爱又恨,爱其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而恨在于如何将新课改的要求与教材融为一体,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既能对其学习内容有所依靠,又能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创造、创新。要深刻抓住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专注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知识,将知识吃透,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
2. 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在是传统的教教材的状态,而是用教材教,即教材衍生为教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生活中相联系的专题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找到答案,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内容的升华。
3. 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课程执行素质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三维目标中执行课程,而现在教育又出现了高阶思维理论、智慧教育理论。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融合高阶思维的理念和智慧教育的先进理念进行课程设计,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电子白板技术、翻转课堂技术等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真实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进行高阶思维课堂的训练,为终身智慧教育而奠基。
4. 完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机制。一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本节课堂是否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上是讲授者还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是否真正感受到真实感,学生是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创造性地得到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是否符合课程内容的深度设置等等,是否在课堂上能够体现德育的观念,是否将教书育人深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5. 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授课后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教师要对课程的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效果、重难点内容的突出与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记录,进行反思如何突破、如何完成,同时要进行教育叙事的书写。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鲜活的教育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书写的形式。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运用自身认可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教育价值观念来解决实际课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思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等等。
6. 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学习意识,做自我更新型教师。吉林省电教馆在2014年上半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新技术,转变思想,更换观念,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日益更新的专业,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理论,如学科工具平台的功能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功能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注册与教学应用、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注册与教学应用、微课与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构建与实践、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剖析、新智慧教育、技术助推教学变革方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与创新等等,所以信息技术不仅要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上学习,还要在专业能力上进行学习与更新,还要学会整合、利用网络上各种优势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过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国家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国家之间相辅相成,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共同发挥作用,最终形成教育合力,才是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