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2015-05-30 02:33刘灵杨懿苏东静马斯丽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刘灵 杨懿 苏东静 马斯丽

[摘 要]在传播新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途径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和适应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况。微博作为现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将其开发成为高校识别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途径,可以丰富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方式,补充传统心理干预途径的不足。本文立足于传播媒介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就微博媒介对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干预能带来哪些突破性转变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合理运用微博这一新媒介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微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5.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用户占微博用户的60%以上,这其中在校学生与职场白领占主要,微博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被赋予了更沉重的使命,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来自人际交往、情感、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如精神崩溃、行为失控等。

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尽管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上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心理危机工作的难点依然存在,能力依然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起步晚、起点低,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大学心理辅导仍然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各区域大學间心理辅导能力的区域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环境更加复杂,高校的识别与干预工作更为重要。

二、微博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微博平台由于其媒体的特性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表现在:

1.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机制,掌握平衡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成功地通过这一系列地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混乱与摇摆不定中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并接受和欣赏自己。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平台,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便捷的咨询信息,这些讯息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够有效转移大学生关注的注意力,使他们从仅关注自身中解放出来,带来身心的全面平衡健康发展。

2.突破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时空界限,开辟了心理危机前期干预新途径。已有的研究与事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途径都较为传统,多通过开展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实施心理干预2。这种传统的方式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限制,需要集中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并进行特定的主题内容。而微博平台则打破了这一限制,丰富新颖、另多多变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可以不局限与特定的时间空间与主题,尤其在心理危机发生前期,可以更加及时、准确与灵活的对学生出现的焦躁、抑郁等心理失衡现象进行调节。

3.增强了预警功能,增加危机识别途径。微博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虚拟交往渠道,更加迎合了大学生渴望交往而内心闭锁等一系列矛盾心理,提供他们进行敞开心扉的平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随时随地掌握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识别心理危机的平台,提高了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4.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灵活的转变自身角色,避免师生情愫。微博平台形成了平等的交流空间,可以打破在传统线下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由于老师与学生身份、医生与病人、专家与学生的身份所带来的沟通障碍。在微博平台,由于平台的虚拟性,干预工作者可以与学生走的更加亲近,话语身份都可以灵活转变。从学生角度看,在微博平台与老师或专家或医生的沟通,可以让自身放松警惕,交流内容也随之增多。

(5)大学生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引发失衡因素更加多样。对于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价值体系,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收到冲击,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问题。

三、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思路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高校通过微博平台,既要在危机前期通过紧密的沟通与关心实现对当事人情绪的稳定,又能够在危机后期提供建议和帮助,进行积极引导以帮助当事人度过当前危机。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还能够利用微博中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当事人其他资源,如伙伴、家庭、同学等的了解,考虑这些因素对当事人心理的影响,最终综合内容对当事人心理危机进行准确合适的干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一)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前期的识别与干预

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是预防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重点。3因此,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模型,微博平台前期的工作重点是利用微博自身信息收集与沟通互动的优势,实现对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问题进行及时识别与处理,或对处于心理危机前期的当事人进行心理抚慰,找出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与干预工作的切入口。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点:

1. 建立班级专门的微博平台管理小组,实现小众管理

在微博平台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小众管理,即小团队管理小群体,学校实现学部—学院—年级—班级的四级微博平台管理分布,每个班级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对班级人员的微博进行统一管理,任务是及时刷新跟踪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与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反应问题。

2. 识别心理危机发生重点人群,注意危机发生重点阶段,建立微博档案与微博跟踪

识别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跟进与关注是高校微博工作的重点。根据对北京高校学生的深访,可以明显发现普遍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如新入学大学生对学生生活很容易出现不适应、毕业生的工作压力、学业的竞争压力等因素。这些都是进行微博平台的干预过程中应当重量考量的因素,对这类人群的信息应给予密切的关注,以及时识别危机。

3. 积极利用微博应用与活动,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微博平台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很多进行双向沟通的工具与应用,如投票、话题、频道、与学生积累良好的互动氛围与习惯。通过微博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耳提面授的线性一元形态的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和渗透性。

(二)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期的干預

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而言,还是学校正常教务工作而言,都将产生极大影响。当心理危机发生时,不同处理方法将导致极为不同结果,若是放任不管,心理危机可能导致进一步严重的行为失常与心理障碍。若是处理得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心理恢复正常,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如何做好心理危机的后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三)深化行动:推进微博与线下工作的良性互动

微博平台仍然要与传统的干预途径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基于微博平台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将网络的功效和高校的校园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微博平台上工作小组通过对学生的信息管理、积极主动的引导措施与仔细的识别工作,在心理危机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心理危机后期,微博更重要的用途是通过对当事人信息的全面整理,找到合适的干预切入口并进行及时的督促,在心理危机后期干预工作中进行辅助。传统的干预方式与学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仍然是后期进行心理治疗,正确引导的重要途径。配合微博线上的干预措施,增加危机干预的深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有机配合,才能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良性互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基于微博平台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展在微博平台上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工作者一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微博的应用与操作,能够使用各类微博互动、微博工具、微博频道对学生心理进行掌握,与其进行沟通以能鼓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工作者还要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掌握最新的形势动态,有钻研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紧跟新媒体形势下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使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工作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微博作为现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心理的重要渠道,将其开发成为识别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途径,可以丰富高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方式,增加了高校对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前期的识别与干预途径,缓解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滞后性,更通过双向的平等的开放式的交流与沟通,防止出现传统心理辅导室形式的单项沟通给学生带来的建议难以被接受,不愿意沟通的工作困境,补充了传统心理干预途径的不足。

〔参 考 文 献〕

〔1〕任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广州大学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47—55.

〔2〕吴晓玮,葛明贵. 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74-76.

〔3〕牟艳娟.论网络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3,(09):47-49.

〔责任编辑:侯庆海〕 博;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40 — 02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