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关照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趋势和必然。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漠视学生生命的现状依然未得到根本改观: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被阉割。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重构生命化课堂教学。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应该以生命为核心。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关照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天职,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必然选择。生命化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自由、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①课堂教学理应是学生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乐土,但课堂教学偏离学生生命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因而,建构鲜活的生命化课堂教学应当备受关注。
一、课堂教学中漠视学生生命之现状
1. 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其生命是完整的,学生不仅拥有物理生命,还拥有精神生命,他们渴望情感得到满足,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基于生命的完整性,学界提出了三维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全面发展。然而,在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知识仍然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与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关涉学生情感、生命价值的目标成为附庸与点缀,甚至遭到了遗忘。于是,我们在课堂中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学生承受着巨大的作业、考试与竞争压力,鲜活的生命被禁锢于“知识”的藩篱中,其结果只能是生产出缺乏生命感的知识容器。实际上,知识的本意是服务。
于智慧的人生,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②遗憾的是,在偏重于知识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只见知识不见人,知识至高无上,思维过程、人格修养显得微不足道,这从根本上缺少了对学生生命的整体关怀,其完整性被肢解了。
2.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③课堂教学理应尊重学生生命的自由、自主,并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其生命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的客体,忽视了其主体地位,缺乏对其生命自主发展应有的尊重。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状况,课堂教学复演着一出出“教案剧”,教师扮演着“主角”,学生充其量只是“配角”,甚至是毫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可有可无的“观众”。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全然不顾学生在场,不顾学生的个人看法、自我判断、独立思考及意义生成,学生的自主性被这种近乎独白的教学方式逼迫到无一席之地。长此以往,在程式化、刻板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填鸭”的对象,成为了掌握知识的“书呆子”,其创造性、灵动性被泯灭了,其所学知识也将几近无用。
3. 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被阉割。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也不可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个体的生命都与别人与众不同,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样子”。教育必须落实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④当然,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并促使学生张扬其个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纸笔测验,运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以此为甄别学生的依据。尽管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但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引导,结果性、数量化的分数仍旧是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作为“园丁”,把学生修剪成了模样相似的“绿篱”。单一的评价方式、冰冷的分数不仅无法认识到更为根本的学生情意、创造性等,而且压制了其个性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制造出一个个失去活力与个性的“标准件”。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无疑会造成让人悲哀的局面,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被阉割了。
二、生命化课堂教学之建构
1. 多维的课堂教学目标,关照学生生命的完整性。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发挥着指引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理性,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情意、价值观等目标被作为非理性遭到了排斥,这种异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了错位的课堂教学,学生成为了知识容器,成为了“支离破碎”的人。实际上,学生的生命是整全的,基于此,我们应该确立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是多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不仅重视知识教学,而且致力于找寻失落已久的课堂教学的另一半,即情意、价值观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生命完整地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知识不再是中心,生命才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以其生命的全部参与其中,生命得到了全方位的关照、全方位的舒展。如此,学生便不再是只掌握知识的“单面人”,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体验到知识的丰富意蕴,可以得到灵魂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实现其生命整体性、多层次发展。
2.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生命的灵动性。在传统的“授—受”式课堂中,教师不辞辛劳地做着“驯”的工作,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学生的灵动性、创造性被扼杀了。实际上,学生是自由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创造的潜能,有一种天生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⑤因此,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驯”的工作,而是唤醒与激发,即启发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智慧。首先,教师要还学生以自由发展权,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而非紧紧束缚。其次,教师要扮演好“启发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本性,激发其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自由发展的“建构者”、“创造者”。“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土壤,成为了培育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殿堂,成为了凸显学生灵动性的舞台。
3.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张扬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课堂教学通常采取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这种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其个性发展。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上潜在的个性潜能,重视学生身上的个性闪光点,并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张扬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会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分数不再是“优胜劣汰”的依据,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珍视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道德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旨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得到了善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注释:
①刘孝华.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生命化课堂教学[J].教育探索,2010(3):56-57.
②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24-30.
③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④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9-10.
⑤李正银.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6(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