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摘要]清乾嘉以降,推崇骈文者以编纂骈文选本的方式进行骈文“尊体”批评。其要旨有三:一是通过阐明骈散同源、肯定骈文特征,以达到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目的,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首要任务;二是通过剖析骈文弊病,对唐宋以后,骈文衰敝的症结进行反省与厘清,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重要方式;三是通过提倡“复古”与“雅正”,树立骈文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最终目标。此一时期骈文选本的“尊体”批评,对于提高骈文地位,促进骈文创作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清代;骈文;选本;“尊体”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5-0028-07
[收稿日期]2015-07-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文章选本研究”(12YJC751059)、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清代文章评点研究”(2014SJD550)
① 清初骈文选本,如李渔的《四六初征》、胡吉豫的《四六纂组》、黄始的《听嘤堂四六新书》、周之标的《四六琯郎集》等,大多以官场公牍和日常生活交际应酬所需的实用性骈体文为选录对象,以为这方面的写作提供参考为编选目的。选本都由书坊操作,有获利的目的,选篇、校勘均不甚严谨,没有提出明确的骈文“尊体”主张。
乾嘉以降,清人编纂的骈文选本超过30种,其中不乏产生较大影响者,如《宋四六选》《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南北朝文钞》《国朝骈体正宗》《骈体文钞》《六朝文絜》《国朝骈体正宗续编》《后八家四六文钞》《国朝十家四六文钞》《骈文类纂》等。此一时期编纂的骈文选本与清初以“应俗”为特征的四六选本完全不同①,选家多为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骈文作家和理论家,他们编辑骈文选本的态度极为严谨,所作序文是其骈文理论、批评思想的体现,篇目选择也较为精审。从文学批评方面来讲,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朴学兴盛,骈文创作呈现繁荣局面,骈文尊体思潮也应运而生。选本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之一。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乾嘉以降推崇骈文者通过编辑选本的方式进行骈文“尊体”批评,“尊体”成为此一时期骈文选本的主要理论宗旨。
一、阐明骈散同源,肯定骈文特征: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对骈文文体地位的推尊
面对以古文为正宗,鄙薄骈体的传统观念,推尊骈文文体地位,成为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首要任务。
首先,从辨析文章源流的角度,指出骈散都出自先秦两汉文章,从而得出骈散同源而异流,不可偏废的观点,这是乾嘉以降骈文选本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一个理论支点。刊印于嘉庆三年(1798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是清代较早表达“尊体”观念的骈文选本,编选者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序文中说:“暘谷、幽都之名,古史工于属对;觏闵、受辱之句,葩经已有俪言。道其缘起,略见源流。”[1]用《左传》和《诗经》中有“属对”和“俪言”的现象,说明骈偶的表达方式在先秦经典中即已出现。古文家经常把古文源头追溯到六经,吴鼒以具体例证说明先秦经典也有骈偶句式,从而把骈文源头也追溯到先秦儒家典籍,以此阐明骈散同源,不可偏废的主张。通过表达“骈散同源”观念,以达到骈文尊体的目的,这种方式为清代骈文选家所认同。刊印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国朝骈体正宗》,是继《八家四六文钞》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清人所编清代骈文选本,其编选者曾燠肯定骈文地位说:“夫骈体者,齐梁人之学秦汉而变焉者也。后世与古文分而为二,固已误矣。”[2](p1)强调骈文的源头也在秦汉文章,骈文与古文同源而异流,明确反对从古文角度区别骈散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从骈散同源观念出发,对骈文地位的肯定。
刊刻于道光元年(1821年)的《骈体文钞》是清代影响最大的骈文选本之一,其编选者李兆洛在序文中说:“六经之文,班班俱存,自秦迄随,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指出骈俪是唐以后出现的名称,唐前并无骈文、古文之别。“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3](p354)认为六朝骈文是秦汉古文的流变,明确表达了骈散同源的观点。为了强调骈散同源,李兆洛在《骈体文钞》中,特意选取了司马迁《报任安书》和诸葛亮《出师表》,说:“《报任安书》,谢朓、江淹诸书之蓝本也;《出师表》,晋宋诸奏疏之蓝本也。皆从流溯源之所不能不及焉者也。”[4](p119)强调两汉散文是后世骈文的源头所在,也是采用追源溯流的方式,肯定骈散同源,从而达到推尊骈体的目的。
道光五年(1825年),许梿将其历经多年编选而成的《六朝文絜》刊印成书,在序文中,许梿肯定骈文价值,自叙其对于徐、庾等六朝骈文“习稍稍久,恍然于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由此上溯汉魏,裕如尔”,[5](p143)所谓“三唐奥窔”是指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这是清代士人学习的典范。许梿领悟到唐代古文的奥妙在于对六朝骈文的借鉴和学习,由六朝骈文入手,进而取法汉魏文章,那就绰有余裕了。许梿从辨析文章源流的角度,将六朝骈文和唐宋古文的源头都追溯到汉魏文章,实际上也是以骈散同源的观念,表达他对骈文地位的肯定。
骈文选家认为,骈散二体均出自先秦两汉文章,将骈文源头也追溯到先秦两汉儒家经典,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一方面阐明古文家历来崇尚的先秦两汉古文中也有骈俪句式,从而说明古人文章并不排斥骈偶,后世古文家以先秦两汉文章为散文典范而排斥骈偶句式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另一方面,古文家鄙薄骈文,认为骈文产生于六朝,以六朝“道弊文衰”作为否定骈文的理由。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称:“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认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唐宋以后古文家常以“道弊文衰”为鄙薄骈文的口实。骈文选家通过辨析文章源流的方式,指出骈散均出自先秦两汉文章,骈散同源而异流,作为文章写作的不同形式,骈散各有价值,不应偏废,从而有力批驳了古文家将骈文与六朝“道弊文衰”相联系,从而鄙薄骈文的传统观念。彭兆荪的《南北朝文钞》、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许梿的《六朝文絜》等骈文选本,以魏晋南北朝骈文为选录对象,突出此一时期骈文的典范意义,以此说明六朝骈文并非“道弊文衰”,充分肯定了骈文地位。
其次,对骈文文体特征的肯定是乾嘉以降骈文选本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另一个理论支点。这些骈文选本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出发,认为阴阳、奇偶出之于自然,并生共存,缺一不可。而文章作为自然的产物,骈散的文体形式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国朝八家四六文钞》的编选者吴鼒在序文中说:“夫一奇一偶,数相生而相成;尚质尚文,道日衍而日盛。”[1]吴鼒从数字是奇偶相生相成的现象肯定奇偶的合理性。“尚质尚文”,是“道”,也即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从文章写作角度来讲,散体质朴,骈体华丽,都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吴鼒用奇偶相生,质文递变的道理肯定骈文文体形式的合理性,在歧视骈文的时代,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骈文地位的肯定。
李兆洛在其所编《骈体文钞》的序文中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又说:“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毗阴则沉膇,理所必至也,于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3]也从阴阳、奇偶、方圆都是自然现象的角度说明骈散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以此阐明骈文文体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表达他对骈文地位的肯定。
同治年间,方濬师将蒋士铨评选的《四六法海》刊刻成书,在所作序文中说:“窃尝论之,天地之道,不能有奇而无偶,《易》画八卦,演之而六十四,皆偶耳。东汉经术尚已,顾骈体文亦俶落于此,少陵江河万古之句,不废王杨卢骆,良有以也。《唐文粹》专取古文,不录骈体,惜抱老人《古文辞类纂》不收王禹偁《待漏院记》,以为近于骈体习气,殆亦见之偏欤。”[6]认为天地之道,本来就是奇偶并存,举《周易》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的现象,说明骈偶的重要性,得出骈文文体具有天然合理性的观点,对《唐文粹》、《古文辞类纂》等鄙薄骈体的做法予以否定,从而表达他对骈文文体地位的肯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先谦在其所编《骈文类纂》的《序例》中说:“文章之理,本无殊致,奇偶之生,出于自然。”[7]也认为骈体与散体都出于自然,它们只是文章写作的不同形式,在道理上并无区别。
乾嘉以降的骈文选家强调骈文文体出于自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他们认为,骈文追求对仗、工于藻饰、多用典故、音律和谐等特征也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表现,从而对骈文的文体特征给予充分肯定。嘉庆二十五年(1820),陈均在其所编《唐骈体文钞》序文中说:“骈俪之制,若日星之有珠璧,卉木之有鄂不,所谓物杂而后成文,音一勿能为听也。”[8]用自然界有“珠璧”“鄂不”,以及事物杂错成“文”、单音不成曲调等现象,说明骈文润色雕饰也具有天然合理性的道理。谭献《续骈体正宗叙》:“故知文章源于天道,若夫篇体皆出后起。”“士有憔悴失职,婉约言情。单词不足鸣哀,独思岂能无俪。”[9](p109)认为,文章出于自然,散体不能充分表达情感,骈俪也为抒情所必须。吴育为李兆洛《骈体文钞》所作序文称:“夫人受天地之中,资五气之和,故发喉引声,和言中宫,危言中商,疾言中角,微言中徵、羽,此自然之体势,不易之理也。其一言之中,亦莫不律吕相和,宫徵相宣,而不能自知。然则骈俪之文,不由是而作者耶!论者往往右韩、柳而左徐、庾,殆非通论也。”[3]( p.343)认为人所发声音的高低缓急与五音暗合,是自然之理,那么讲究声韵的骈俪之文也就是自然的产物,由此说明那种推崇韩柳散文、贬斥徐庾骈体的态度,不是通达之论。从合乎自然的角度阐明骈文声韵和谐的特征具有天然合理性,这是对骈文文体特征的肯定。屠寄在其所编《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的《叙录》中说:“昔扬雄论文,旨归于丽则;萧统著《选》,事出于沉思。诚以睢涣之水,不濯魏文之衣;黄池之会,无取越人之裸。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润色之业,断可知矣!自楚汉以降,骚赋代作,遗风余烈,事极开皇,莫不图写丹青,神明律吕,被龙文于绨椠,发凤音于珍柯。虽体势殊诡,而情藻则一。”[10](p711)也从修饰润色是文章应有之义的角度,肯定骈文文体特征的合理性。
乾嘉以降骈文选本从符合自然之道的角度肯定骈文特征,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自然现象为根据说明人文现象的合理性,是中国古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认为文章与日月、山川一样都是“自然之道”的产物,《丽辞》篇专论骈偶对句,开篇便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11](p588)从四肢两两相成,说明事物常以偶对的形式呈现,这是普遍的自然现象。刘勰把这种自然现象作为俪词偶句存在的理论基础。从《原道》到《丽辞》,刘勰阐释文章的产生及其骈偶对句的特点,都以“自然之道”作为立论根据。清代崇尚骈文者对《文心雕龙》这部六朝骈文时代的理论巨著十分推重,他们从文章出自“自然之道”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事物的奇偶相生为根据,说明骈文存在的合理性,正是深受刘勰思想的影响。古文家鄙薄六朝骈文,常以“藻丽”“绮靡”等词语作为攻击骈文的口实,骈文选家通过文章出于“自然”的观点,说明骈文工于藻饰、绮靡华丽,以及骈偶的表达方式都符合“自然之道”,是骈文文体特征的表现,有力地反驳了古文家对骈文的攻击,充分肯定了骈文的文体价值。
二、剖析骈文弊病: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对骈文衰敝症结的反省与厘清
骈文在六朝时期达到极盛,唐宋也不乏名家。但自元明以来,骈文创作逐渐呈现衰弱不振的局面。乾嘉以降的骈文选家,以振兴骈文为己任,他们认识到,骈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是骈文衰敝的重要原因,因此,剖析骈文弊病成为骈文选家所热衷的话题。骈文选家对骈文弊病的剖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反省骈文创作,厘清骈文衰敝的症结,从而为骈文发展指出方向。因此,剖析骈文弊病,实际上是乾嘉以降骈文选家开展骈文“尊体”批评的一个重要方式。
骈文为何走向衰敝,其弊病到底表现在哪里?骈文选家从骈文发展史的角度,对骈文创作进行反省。徐达源在为《南北朝文钞》所作序文中说:“迨南北瓜分,自永初之元,迄开皇之季,中间世历数禩,代挺雅材,摛藻敷华,珠零锦粲,蔓乎莫之尚矣。有唐而降,厥风渐颓,流及天水,古意浸微,几邻俳俗。”[12](p1)认为南北朝是骈文创作高度发达的时期,而唐代渐趋颓靡,宋代则有“俳俗”之弊。曾燠在《国朝骈体正宗序》中说:“有如骈体之文,以六朝为极则,乃一变于唐,再坏于宋,元明二代,则等之自郐,吾无讥焉。”[2](p.1)认为六朝骈文可以作为典范,而唐代以下都是骈文的衰敝时期。姚燮在《皇朝骈文类苑叙录》中,批评唐代以后骈文不振的情况说:“自唐宋江河势下,轨辙四歧,太古虚悬,广陵同慨,几几乎有崖粉索绝之惧焉。”[13]也认为唐宋以下骈文不能效法古人,标准淆乱,因此,也就衰敝不振。在《与陈云伯名府书》中,姚燮对唐以下的骈文弊病进行具体剖析说:“燮尝以骈俪之文,自唐以还,若宋若元若明,非排比平通,墨守志诰之体,即敷衍卑陋,规橅公牍之词。虽亦有鸡群之鹤,棘亩之兰,然可称专门名家者实罕其侣。”[14](p418)也认为唐宋元明是骈文衰落的时期,“排比平通”、“敷衍卑陋”,以及墨守成规、刻意模拟等则是骈文弊病的具体表现。《国朝骈体正宗续编》卷首有缪德芬序,认为自唐代以后,骈散分途,骈文“格调屡变,藻绘愈工,骪骳弥甚,末学黭浅,徒效伎于俳优;单慧泛剽,惟饰容以铅黛。既支离而构词,亦索莫而乏气”[15](p.210),指出唐代以后的骈文由于过度追求辞藻修饰,导致用词支离不合,文章缺乏生气的现象。屠寄在《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的《叙录》中,对唐代以来的骈文创作进行评论说:“有唐之始,渐趋重磓。昌黎起衰,特歧轨辙。历宋、元、明,数且千祀,大抵《客》《嘲》《宾戏》,辄摩管、孟之流;《封禅》《河清》,翻同齐鲁之《论》,无异擢刳剡以游锦水,持画墁而营建章。遒丽之辞,阙焉靡纪。”[10](p.711)认为唐代文章“渐趋重磓”,韩愈所倡导的“古文”,并不是文章正路,唐以下的文章更是因袭模拟,缺乏“遒丽”之词。王先谦在《骈文类纂序例》中,对六朝以后骈文创作的弊病予以批评:“六朝以还,词丰气厚,羡文衍溢,时病繁芜。宋元以降,词瘠气清,成语联翩,只形剽滑,明初刘、宋略仿小文,自时厥后,道益榛芜。虽七子大家,缺为斯式。”[7]他认为,骈文自六朝以后,虽然“词丰气厚”,但文章已有繁芜之病;到宋元以下,“词瘠气清”,多用前人已有之语,文章便不可取了;明代除刘基、宋濂的小文章外,骈文创作荒芜,即使如前后七子这样的大家也不擅长骈文。王先谦从“词”与“气”两个角度,对骈文的历史发展进行批评,对六朝骈文总体肯定,对宋、元、明的骈文创作则持否定态度。
骈文选家从骈文发展史的角度对骈文弊病进行剖析,肯定了六朝骈文的成就,基本达成了唐代以后骈文逐渐走向衰敝,元明两代骈文创作萎靡不振、流弊丛生的共识,从而有力反驳了历来对骈文不加区别而一概否定的论调。
唐宋以后的骈文创作究竟存在哪些病弊?骈文选家多在选本序文中对骈文病弊进行剖析。彭元瑞《宋四六选序》、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序》、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和缪德芬《国朝骈体正宗续编序》等选本序文剖析文病较为集中。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辞藻繁复、过度雕饰、思想不合正道、内容贫乏、刻意模拟、生搬硬套、章法失调、句式冗长、低俗、纤弱等是骈文创作存在的主要病弊,骈文选家认为,这些弊病是导致骈文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正如王先谦在《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序》中所说:“夫词以理举,肉缘骨附。无骨之肉,不能运其精神;寡理之词,何以发其韵采。体之不尊,道由自敝。”[16]骈文创作存在的弊病是骈文“体之不尊”的原因,因为“体之不尊”,也就导致“道由自敝”,骈文创作走向衰敝。骈文选家剖析骈文弊病的目的在于挽救骈文衰敝。张寿荣在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的眉评中指出其所揭示的骈文弊病:“说尽骈体症结,真可为时俗药石之攻。”[17]认为曾燠对骈文弊病的剖析可谓对症下药,是对骈文弊病的救治。可见,选本剖析骈文弊病的目的在于挽救骈文衰敝,这实际上也是骈文选家为实现骈文“尊体”而采取的批评方式。
清代骈文选家多为亲身从事骈文创作、深知个中甘苦的作家,他们对骈文弊病的认识和指摘可谓切中肯綮。通过对骈文弊病产生原因的分析,他们将矛头指向浅学无识的末流作者。彭兆荪认为,唐以后的骈文创作之所以产生流弊,被人视为“卑滥”,主要原因在于“末流之放失,以至伪体之滋繁”[18](p699)。末流作者的不尊规矩,导致骈文创作产生了流弊。李兆洛也说:“末学竞趋,由纤入俗,纵或类凫,终远大雅,施之制作,益乖其方,文章之家,遂相诟病。”[4](p.126)缪德芬在《国朝骈体正宗续编序》中说:“末学黭浅,徒效伎于俳优;单慧泛剽,惟饰容以铅黛。”[15](p.210)他们所说的“末流”“末学”,都是指骈文作者浅薄空疏、缺乏学养,认为这是导致骈文创作衰敝的重要原因。骈文选家结合骈文发展历史剖析骈文弊病,阐明弊病产生的原因,以此强调骈文文体自身并没有弊病,不能因为唐宋以后末流作者导致的骈文弊病而否定骈文文体及其在六朝乃至唐宋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剖析骈文弊病,选家所达到的是骈文“尊体”的目的。
剖析骈文弊病,作为骈文选本进行“尊体”批评的重要方式,有两个意义:一是从编辑选本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骈文弊病的认识,形成了选家对作品鉴别去取的标准。彭兆荪曾帮助两淮盐运使曾燠纂辑《国朝骈体正宗》一书,他与友人谈到此书去取标准时说:“其有新声涤滥,烦手滔堙,虽在专门,固从芟薙。或乃浅才薄植,学乏本原,龋齿折腰,意图貌袭,珠砾之似,亦勿容淆。”“尤、陆、吴、章诸家则别裁汰之。”[19](p.646)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小仓山房外集题辞》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中为八家各作《题词》一篇,置于各家《文钞》卷首。《题词》是了解吴鼒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资料。以下所引《题词》随文标出,不加注释。中,谈到对袁枚骈文的选录说:“凡先生文之稍涉俗调与近于伪体者皆不录。”陈均在《唐骈体文钞序》中也说:“其或练采失鲜,负声乏力,恒词复犯,冗调再讴,执籥秉翟而动容不灵,扬旌比戈而中权无律,若斯之伦,概从删置。” [8]“新声涤滥”“意图貌袭”“俗调”“伪体”“冗调”等都是骈文弊病,选家对骈文创作的种种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正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对作品的去取标准。
剖析骈文弊病的另一个意义在于,骈文选家对骈文弊病的反省是他们提出骈文轨范的基础。彭兆荪对骈文创作的种种弊病有着极为深入的剖析,不仅自己编选有《南北朝文钞》,又曾协助曾燠编辑《国朝骈体正宗》,他认为,骈文选本的编纂目的是:“要以搘拄哇淫,植立轨范。” [19](p.646)在对骈文弊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以选本纠正骈文弊病,树立骈文轨范。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通过对骈文弊病的深入剖析,表明其编选目的在于“综为骈俪之则”,也就是通过去取选择,以选本的方式为骈文创作树立准则。晚清缪德芬在《国朝骈体正宗续编》中,对唐代以后的骈文弊病进行了深入的揭示,然后表明“整派依源,悬规植矩”[15](p.210)的编选目的。可见,乾嘉以降骈文选本正是在对骈文弊病认识与反省的基础上,提出了骈文创作的轨范,而“复古”与“雅正”是其所提倡的骈文轨范的主要内容。
三、提倡复古与雅正: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对骈文轨范的树立
乾嘉以降的骈文选家通过对骈文弊病的剖析与反省,找到了骈文衰敝的症结所在。为挽救骈文衰敝,推动骈文创作的发展,骈文选本通过提倡“复古”与“雅正”,从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两个方面为骈文树立轨范,这是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主要目标。
面对唐宋以来,骈文创作积弊重重的实际情况,骈文选家在创作方面提出“复古”的主张。以“宗经”为基础的“复古”,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传统思想。乾嘉以降的骈文选本大多主张以经史典籍作为骈文创作的学养基础,以汉魏六朝、初唐骈文作为学习典范。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思补堂文集题辞》中认为,骈文创作必须“师古”,才能避免“皮剥肤附”、“浮侈晦涩”的弊病,称赞朴学名家孔广森的骈文“兼有汉魏六朝初唐之盛,尝从戴氏受经,治《春秋》、三《礼》,故其文托体尊而去古近”(《仪郑堂遗稿题辞》),认为孔广森师从戴震,经学修养深厚,因此他的骈文体貌尊严,与古人相近。评吴锡麒骈文说:“先生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择于经史,体必准乎古初。”(《有正味斋续集题辞》)也是赞扬其骈文用词多从经史中来,能得古人风貌。彭兆荪在谈及《国朝骈体正宗》编选情况时说:“立准于元嘉、永明,而极才于咸亨、调露。文匪一格,以远俗为工;体无定程,以法古为尚。” [19](p.646)提出要以元嘉、永明为代表的六朝、咸亨、调露为代表的初唐作为骈文典范。他以“法古”为骈文创作原则,与吴鼒“师古”的观点是一致的。吴鼒以“师古”为基础,阐释了他所理想的骈文境界:“夫排比对偶,易伤于词。惟叙次明净,锻炼精纯,俾名业志行不掩于填缀,读者激发性情,与《雅》、《颂》同,至于揽物起兴,似赠如答,风云月露,华而不縟。然后其体尊,其艺传。”(《问字堂外集题词》)吴鼒认为,骈文应该发挥《雅》、《颂》激发性情的作用,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其体尊,其艺传”,表明吴鼒在骈文批评方面具有明确的“尊体”意识。曾燠认为,骈文应“以六朝为极则”,他最推崇徐陵、庾信、任昉、沈约,认为这四人“其体约而不芜,其风清而不杂。盖有诗人之则,宁曰女工之蠹”[2](p.1)。以“诗人之则”评论六朝骈文名家,表明曾燠认为骈文也继承了《诗经》的文学传统,这是对六朝骈文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鄙薄骈文者的有力反驳。光绪十一
“雅正”是乾嘉以降骈文选本所提倡的骈文审美标准。嘉庆四年(1799年)徐达源在为《南北朝文钞》所作序文中说:“是编也,聊以树规植矩,使希雅音者,若射之有鹄焉。”[12](p.1)明确指出,《南北朝文钞》以 “雅音”作为骈文创作的规矩。彭兆荪自叙其《南北朝文钞》的编选宗旨说:“窃欲矫厉肤庸,归诸渊雅。”[19](p646)在批判骈文肤浅庸俗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渊雅”作为骈文的审美标准。所谓“渊”,是指骈文词语、典故、内容、意义等的丰富,而“雅”是指文章风格的典雅、醇正。骈文大量用典,长于词语炼饰的特征应以经史学问为根柢,否则就会流于肤浅,彭兆荪所谓的“渊”正是针对骈文肤浅空疏的流弊而提出的救治措施。而“雅”与“俗”相对,如前所述,乾嘉以降骈文选本对骈文流弊的批评多集中在辞藻的繁复浮靡、内容的陈词滥调以及写作手法的刻意模拟、生搬硬套等,这些弊病的存在也是骈文审美标准趋于庸俗化的表现,因此,“去俗”成为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共同呼声。彭兆荪在与友人谈及《国朝骈体正宗》编选情况时,强调骈文应“以远俗为工”,认为其编纂目的是“欲以矫俳俗,式浮靡”[19]( p646),面对骈文创作中的低俗之病,他用“雅”进行矫正,可谓有十足的针对性。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中,谈到对袁枚骈文的选录说:“凡先生文之稍涉俗调与近于伪体者皆不录。雅音独奏,真面亦出。”(《小仓山房外集题辞》)不选录袁枚骈文中的“俗调”、“伪体”,暗寓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含义,明显是以 “雅正”作为骈文审美标准。曾燠在《国朝骈体正宗序》中说:“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2](p.1)“脱俗”就是要向“雅正”靠拢,这是曾燠针对骈文创作普遍存在低俗之病而提出的审美理想。咸、同年间,姚燮编选《皇朝骈文类苑》也明确表示要以彭兆荪提出的“矫俳俗,式浮靡”为选录标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崇哲在所作《八代文萃序》中说:“醇雅之规,砥横流而不溃。”[20]王闿运为《八代文萃》作序,谓《文萃》的编选目的:“要以截断众流,归之醇雅。”[20]都表明对骈文“醇雅”风格的重视。可以说,“雅正”是为乾嘉以降骈文选本自觉接受的审美标准。自清初以后,以诗、古文为代表的正统文学便确立了“雅正”“醇雅”的传统。渊博多识,学有根柢是乾嘉朴学时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骈文选本提倡“雅正”的审美标准,与清代正统文风相一致,又有乾嘉崇实尚学的时代背景,因此,“雅正”的骈文审美标准在清代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复古”与“雅正”作为乾嘉以降骈文选家所提倡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骈文选家认识到,要想真正提高骈文地位,必须把骈文纳入到儒家正统文学思想的体系之中,他们要求以古文的评价标准、审美理想作为骈文创作与审美的原则,要求骈文也要发挥“载道”作用。“载道”是唐宋以后古文最主要的价值、功用,古文因为“载道”功能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崇高的地位,而古文的价值、功用和审美标准所代表的是中国正统文艺思想的要求。清代骈文选家对于“复古”和“雅正”的提倡,表明他们有意识地用古文“载道”的价值、功用来要求骈文。吴鼒在《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序》中认为,骈文相对于散文而言,“道则共贯,艺有独工”,指出骈文自身的种种弊端,致使“其不得仰配于古文词宜矣”[1],明显是以古文的价值、功用及审美标准等作为骈文的衡量标准。曾燠在《国朝骈体正宗序》中说:“岂知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迹似两歧,道当一贯。”[2](p.1)要求古文、骈文都要表达真情实感,都不能陈陈相因、浅俗肤廓,骈散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创作原则是一致的。光绪十年(1884年)陈宝琛为《八家四六文注》作序云:“朝廷当重休累洽之时,人才辈出,台阁极沉博绝丽之选,文治天昌,骈散何分,达于词而道为之本,偶奇无异。”[21]认为文章不论骈散,都应以发挥“载道”作用为其根本。王先谦在《骈文类纂序例》中,提出“参义法于古文,洗俳优之俗调”[7]的观点,明确提出骈文创作要参考、学习古文“义法”,他所说的“义法”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桐城派始祖方苞所阐释的古文“义法”说,但“义”,可以理解为对骈文思想内容的要求,“法”可以理解为对骈文创作方法的要求,显然他是以古文写作规范来要求骈文的。这与他一贯主张的“文以明道,何异乎骈散”[22](p.494)的观点是一致的,表明他认为骈文和散文都应以“明道”为宗旨的文章学观念。骈文选家认为,骈散二体都可以阐发儒家义理,这与唐以后人鄙薄骈体,认为骈文是“道弊文衰”产物的传统观点完全不同。骈文与古文同样可以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这是对骈文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反映出推崇骈文者力图用古文的功能用途、价值观念和审美原则来衡量骈文的要求,这是清代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提高骈文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乾嘉以降,骈文创作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面对古文独尊,骈文遭受歧视的文坛局面,“尊体”成为骈文作家和理论家的共同呼声。此一时期,不乏骈文“尊体”的主张,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23](p.138)编辑既可提供写作范文,又能表达理论观点的骈文选本,成为乾嘉以降推崇骈文者进行骈文“尊体”批评的重要方式。作为学习骈文写作的典范文本,骈文选本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它的大量刊印,有力地促进了骈文“尊体”观念的传播。到晚清时期,骈文写作得到普遍认可,骈文基本获得了与古文平等的地位光绪元年编撰的《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列有“古文家”和“骈体文家”条目,各举数人,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骈文已具有和古文基本对等的地位。。可以说,乾嘉以降骈文选本的“尊体”批评,对于提高骈文地位,促进骈文创作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卷首[M].清较经堂刻本
[2]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C]//续修四库全书:第16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李兆洛.骈体文钞[C]//续修四库全书:第16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李兆洛.答庄卿珊书[C]//养一斋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许梿.六朝文絜[C]//续修四库全书:第16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卷首[M].清藏园刻本.
[7]王先谦.骈文类纂:卷首[M].清光绪壬寅(1902)思贤书局刻本.
[8]陈均.唐骈体文钞:卷首[M].清光绪乙未(1895)刊本.
[9]谭献.复堂类集·文集卷四[C]//丛书集成续编:第16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10]屠寄.国朝常州骈体文录[C]//续修四库全书:第16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彭兆荪.南北朝文钞[C]//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3]姚燮.皇朝骈文类苑:卷首[M].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14]姚燮.复庄骈俪文榷[C]//续修四库全书:第15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张鸣珂.国朝骈体正宗续编[C]//续修四库全书:第16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王先谦.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卷首[M].光绪乙丑(1889)长沙王氏刊本.
[17]张寿荣.国朝骈体正宗评本[M].1961年世界书局影印清光绪甲申(1884)刻本.
[18]彭兆荪.荆石山房文序[C]//小谟觞馆续集·文续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彭兆荪.与姚春木书[C]//小谟觞馆诗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陈崇哲,简荣.八代文萃[M].光绪乙酉(1885)夏富顺考隽堂刻本卷首.
[21]许贞干.八家四六文注:卷首[M].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34).
[22]王先谦.复阎季蓉书[C]//虚受堂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鲁迅.集外集·选本[C]//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洪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