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市消费主体的路径研究

2015-05-30 22:40易典
理论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

易典

[摘 要]促进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和必要性,结合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留存一部分补偿金统筹,投入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B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64 — 0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常住人口已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3年的7.3亿,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过程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新的居民,他们大多被集中安置在城市新建社区,虽然获得了城市户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非农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难以成为城市新的消费主体,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试图探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以达到他们逐步成为城市消费主体的目的。

一、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是相对于个体式农业转移人口提出的概念,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被政府以村落为单位强制市民化的农业人口。他们被成建制地转移至城镇边缘形成新的社区,转变为集中居住的城市居民并落户于城镇〔1〕,相对个体式农业转移人口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和非流动性。他们是已获得城市身份的居民,但实际上仍然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的需求。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需要实现消费者的城镇化〔2〕,获得城市户籍和成为城市劳动力是成为城市主流消费人群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我国,劳动力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不同于个体式农业人口向城市主动输出劳动力,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大多是因征地拆迁而被动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是在没有实现自身劳动力城镇化的情况下实现了户籍城镇化。他们的消费场所转移到城市,面临高于农村的消费,但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这样的高消费,难以实现最基础的经济融合。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存在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职业技能单一等问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薄弱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从转移人口个人层面来说,应当从个人素质培养和个人社会资本培育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相关研究指出,劳动力原本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接受额外的教育能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的概率和就业质量〔3〕。

(二)通过社区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入学年龄、入学起点等都有一定的限制,且学习内容以文化课为主,学习周期长。而社会性的职业培训,收费较高,并且不能专门根据转移人口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因此都不适合转移人口在短时间内提高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目标的培训模式,入学起点要求不高,能够吸纳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低的居民,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培训计划。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由于其集体转移的属性,与安置他们的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没能顺利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没有稳定的工作单位,根据原来村集体成立的社区是他们能依靠的不多的社会组织。有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能通过社区这一平台增强社会认同,提升社会融合水平〔4〕。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在不断强化,并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承担起了一些教育的功能。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国比较成熟的实践来看,社区学院的职业培训能培养一批高职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以其实践性和社会性,一方面能提高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能促进他们对社区和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提高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和文明素质来促进就业并促进社会融合。转移人口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人力资本,增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训使转移人口参与到社会组织中,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产生城市心理认同,增强社会资本,有利于职业获得。此外,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通过有组织的形式进行培训是一种合乎现代社会运行规律的选择,通过社区对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就是一种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直接措施,有利于培养转移人口的现代文明素质,“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5〕。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使转移人口接受到现代化的职业技能,也能促进其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素质的养成,消除与城市原有居民的差异,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二、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 培训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如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阳光工程。但更为迫切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而言却受到了冷落,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动转移的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身份已转移为“城市人”,又獲得了一次性支付的补偿金而在短期内积蓄激增,对再就业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没有职业技能却有进入城市首属劳动力市场的愿望。他们比较普遍的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政府依赖性强,择业观念消极。不同于失业还能回乡种地来缓冲的农民工,已被转移的农业人口失业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很多地方虽然相继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办法,但关于职业技能培训部分着墨不多,并且有很多限制规定,大多需要转移人口主动要求参加培训,少有政府积极的引导。如长沙规定在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可以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只可享受一次事后补贴。河北省更是规定接受培训后,六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方能领取一定限额内的补贴。可以说,当前的政策更侧重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不完善且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不足,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 组织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家并没有针对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特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部分地区主动提供给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也就是委托给一些企业或培训学校完成,社区鲜少承担培训的工作,政府也没有充足的培训场所和资金。偶尔见诸报端的一些对被征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无论在社区还是街道开展的,大多都是短期的培训班,通常都是形式远大于实质,昙花一现便难以有下文,更没有将培训与就业衔接。这导致很多转移人口都觉得培训没有起到明显作用,参加培训也不方便。此外,由于培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参次不齐,出现很多对转移人口不负责任的行为,使有些就业培训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同时,涉及培训工作的部门通常包括多家部门,缺乏统筹协调,在培训方面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致使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计划,出现重复培训和缺乏培训等现象。

(三) 培训参与度低

根据调研组对本地几个有代表性的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走访,转移人口都有比较强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但实际上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转移人口非常少,其原因主要包括培训政策和转移人口自身两方面。从培训政策方面来说,第一,对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并没有形成规模,很多居民不了解也没有机会参与培训;第二,培训的模式并不被转移人口所认可,无法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从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来说,他们虽然普遍认为职业技能培训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但大多嫌麻烦,主动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一方面希望政府能主动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和就业平台,一方面在面对培训时反应冷淡。因此,培训的规模和宣传力度都比较薄弱,而没有根据转移人口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设置合理的培训内容也是不得不提的问题。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在浅层次上,关系到农民转为市民后如何实现非农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层次上,更是农业转移人口顺利、有序融入城市社会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稳定的社会结构。要改变成建制转移人口的经济地位,促使他们融入到城市社会,社区起的整合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重视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需要,保障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后的长远发展。

第一,改变一次性货币补偿办法,加强办学投入。可以尝试按一定比例留存部分征地补偿金,与财政补贴统筹,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发展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不愿参加培训或不处于劳动年龄者,个人部分可以在一定年份后予以返还。这样一种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有利于调动转移人口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能保障无法就业者之后的长远生计,防止在转移后的短时间内无规划的挥霍一空。

第二,办学模式上以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为主导。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一般根据原来的村集体设立,是集体性经济组织,承担着一定的公共社会经济职能,也是接纳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最直接的社会组织。课题组前期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转移人口都比较乐于接受在社区举办的教育培训活动,尤其对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非常强烈〔6〕。因此可以发挥和强化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的功能,以社区为依托有组织的引进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他们对社区和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

第三,培训内容和方式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实际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一方面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城市文明和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培训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对接,同时开展创业培训,帮助有条件的学员自主创业。职业技能培训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转移人口短时间内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组织形式可以多元化,如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开展合作等。授课形式要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学习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不同文化层次分类实施等。

〔参 考 文 献〕

〔1〕 李明,史蒂.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内涵、路径和测量〔J〕. 湖南社会科学,2013,(03):152-155.

〔2〕 宋立.客观认识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分离式”城镇化的新特征〔J〕. 新华文摘,2014,(12):55-57.

〔3〕 Juha Kettunen. Education and unemployment dur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162.

〔4〕 刘玉侠. 农业转移人口亟须“再城镇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2-12,B05.

〔5〕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 史蒂. 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驱动培养模式创新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