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庄的旧时光

2015-05-30 10:48丁春林
山东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陶瓷厂山头大院

丁春林

矾沟街

我1960年出生在博山区山头镇河北东村,村里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叫矾沟街,街两边全是房屋,每隔十至二十米就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使村子整个布局形成“非”字形,我就居住在街的中间位置。年幼时曾多次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到部队居住,在外不适应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家,想念亲人,想念小伙伴们。所以从小就知道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亲情、友情的重要并格外珍惜,这是不曾在外地长期居住过的朋友所难以理解的。

小时候经常玩耍的院子有三处。一是离我家只有十几米远的外祖母家,因为二舅家的表弟与我同龄,所以几乎每天去。二是我一个要好的同学家,我们俩常在一起玩。三是我家隔壁的刘家大院,这里是三进的大院,所有邻居的大小伙伴们都在这里玩。这个院子的门楼非常宽敞,能容纳十几个小孩子。下雨的时候,我们在这儿打琉璃球、拍元宝、嬉戏……

博山陶瓷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厂,该厂厂部就坐落在矾沟街的西边,街的东边也有这个厂的几个车间,因此,博山陶瓷厂就包围着这个村,矾沟街就是陶瓷厂的主要交通要道。独轮车、地排车、各种车辆运输非常繁忙。厂子从火车站进来的原料、发出的产品都是从这条街上经过,现在有时候还会看到工人用独轮车运输石膏模具。博山陶瓷厂厂区很不集中,众多车间都分布在山头镇的好几个村子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村子总称为山头庄。

上学

置身古宅大院,仿佛面对一位慈祥的长者,讲述着许许多多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大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艺术,折射着中国先祖们的聪慧之光以及勤耕奋斗的历史,人们从中窥视到其不凡之路。

我大约8岁时才在山头小学上学,至今报名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天奶奶、姐姐陪我到山头小学河南村分校报名,有位姓张的亲切和蔼的女老师问了我几个问题,而我可能是答非所问,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河南村分校坐落在“刘大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四合院,有前后两个院,我们级部四个班都在前院,北房最宽大,雕梁画栋,前有厦檐可以遮阳避雨,高高的青石台阶气派彰显。课间操的时侯两个班在前院,两个班在后院做操。冬天跑步就从前院跑到后院,围着四班的房子转。记忆最深的是上课的铃声,老师用手提的那种铜铃摇动,现在想来很有意思。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又迁到关帝庙分校上课,课间就在侯家大院前玩耍。放了学我和同学们还经常到博陶的车间里玩耍,捡来做茶杯用的石膏模具捅上两个孔,用草绳穿过去系到手能抓到的长短,脚踩在石膏模具上,这样来模仿闹元宵踩高跷的人,嘴里念着锣鼓的节奏,那是天真无邪的少年时光。

老窑

不知“日久生情”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否合适,总之,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这段感情终于爆发了。面对默默无闻的老窑,我竟然看见那源源不断流动着的旺盛的生命力、抑扬的旋律和灵动的呼吸。我们小时候很多家庭供应粮不够吃的,只好买些地瓜来补充不足。煮地瓜吃的厌烦了,大人们就把地瓜放到老窑上,大约一两个小时,地瓜就熟了,这样烤出来的地瓜熟得很均匀,既有烤地瓜的香甜,还节约家里的炭火。所以,我们小孩子也经常从家里带上些生地瓜去老窑上烤地瓜吃。

那时,我们吃煎饼较多,吃煎饼时要烙一烙热着吃。在老窑附近的住户,和窑工熟悉的话,就干脆让窑工用长铁钩把煎饼挂在上边往老窑一进一出就熟了,一会儿十几个煎饼就热透了,再用纹布包好到家里吃,这样烤出来的煎饼热得均匀,香甜可口,那时候我不爱吃煎饼,但用老窑烧出来的煎饼我却很喜欢吃,至今回想起来,那种烤出来的煎饼花,还是让我垂涎欲滴。

我们矾沟街上有一个蒋家院,里面有一座废弃的老窑,老窑前边有一个水泥做的乒乓球台,我们经常去打乒乓球,下雨了就到老窑里边避雨,在里面玩耍。老窑的内壁非常粗糙,有一次我们闹得厉害,结果一个小伙伴的衣服刮裂一道大口,我们都知道惹祸了,很害怕,小伙伴当时就哭了,不敢回家,生怕挨家长吵。

那时,小伙伴们经常爬到闲置的老窑上玩耍,我很小胆就不敢爬,偶尔他们硬把我拽上去,我就原地不敢动了,他们敢爬到“天子眼”处往下看,对着我说,“快来看啊,里面太深了。”我虽然很想上去看个究竟,但就是不敢上。有一次他们护着我,总算到了“天子眼”这个圆口处,往下一看吓得我赶快溜了下来。

老窑的正面是一个门,用来出、装产品。烧窑时,要把窑门用耐火砖封住,只留下一个小口,添煤用。老窑旁边都有一个扒炉灰的坑,这个坑对小孩子来说是很深的,工人们都是戴着口罩踩着坑两边下去扒炉灰,把炉灰装到筐子里,再用辘轳运到地面上,十分艰辛。

牛拉碾

村东头是居委会,里边很宽大,一面是做砖的场子,一面是窑厂生产陶泥的场子。记得小时候常去看生产陶泥的场面,因为那里有老牛。这个场子挺大,里边有好几个池子,还有水井。开始,工人们先把陶土装在碾槽里,然后从井里往上打水,水就顺着水槽流到碾槽里,老牛开始拉碾,以研细陶土原料。陶土研细后就成了稀泥,然后打开一个闸门,稀泥就流到一个大池子里,次日泥沉淀下去,上面是澄清的水,工人们再用专用的水桶把水舀出来。舀水这道工序很有意思,很深的泥池边上,一面站上一个人,两人必须配合的很好。舀水的水桶是自作的,用的是普通的箩筐,箩筐两面各系上两条绳子,一人抓住两条绳子,进入水面时,两人同时在一个方向上一手低,另一手高,水就舀到箩筐里,两人同时用力往上提起,再同时一手低,另一手高,水就倒入另一个池子里,他们配合的十分默契,水往外一撒就像瀑布一样,我们在一边看的津津有味。

笼盆

漫步家乡,看到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是用笼盆建造的。笼盆的学名叫匣钵,是烧制陶瓷必需的用品,把陶瓷坯胎放到里边,以保护陶瓷制品。匣钵多次使用后,坏了的就成了垃圾,人们就捡回家盖房子、垒院墙、铺地,充当建筑材料,还可充当花盆来养花。这样就成了不花钱的建筑材料,不仅废物利用,也有利于环保。这些笼盆墙体现了山头陶镇的沧桑岁月,传载着世世代代的艰辛,见证了陶镇的历史,诉说着过去的往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给我们带来无穷思索与回味。熟悉而亲切的街道、胡同,体现了昔日的繁华、辉煌。老窑、老碾、老房、老墙、老门楼、老人,展现出陶镇的生活方式以及源远流长的独特地域文化。陶镇是用笼盆铺就的,也是用陶瓷艺术铺就的。漫步故乡,雨中更体现出久远的寂静。走进去触摸岁月,拂去尘埃,在浓缩的时空里,解读那变迁的历史,让我们重新认识这故有的家园。

猜你喜欢
陶瓷厂山头大院
浅析配电房的智能化系统
“幸福大院”可以有
夹江陶企数量将缩减至50家节后部分厂家调价
东山头遗址与岗子遗址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潮州市8家陶瓷厂工人手外伤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分析
探访石湾美术陶瓷厂
领导干部要破除山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