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三彩

2015-05-30 10:48李彭蔡静
景德镇陶瓷 2015年5期
关键词:釉陶唐三彩釉色

李彭 蔡静

一、唐三彩的烧造背景

汉代的低温釉陶为唐三彩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唐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背景则为唐三彩的成熟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带来了书法、绘画、诗歌、雕塑、工艺美术等文化艺术群芳争艳的景象。尤其是陶瓷手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其他南方各地也形成了很多瓷窑体系,并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品种。

唐代陶瓷手工业蓬勃发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因此陶瓷新品种不断出现。政策的开明,商业贸易的发达,为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遇。单色釉陶、双色釉陶一经融入新的釉色就会产生多彩釉陶,唐三彩正是在融入了来自北方的白色和来自波斯的蓝色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釉陶品种。同时,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发展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都为唐三彩这朵艺术之花提供了产生和成长的良好土壤。

唐三彩的兴盛离不开社会风尚的推动,厚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昌盛、百业俱兴,但同时也导致了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益滋蔓。唐三彩作为当时的明器,正是在这一社会习俗中得以大的发展并走向成熟,从而使中国陶瓷史中的古陶器艺术出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代,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百花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制品,它以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色泽、生动逼真的造型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三彩的生产烧制已有1 3 0 0多年的历史,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刻花、印花、划花、堆塑等技法进行装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其制作工艺十分繁复。通过对现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及作坊的考察研究,初步总结推断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原料采集、制胎工艺、烧制工艺、施釉工艺与开相工艺。

1、原料采集

据目前已有的唐三彩考古资料,其胎土主要选用较纯净的高岭土,这种土颜色洁白、颗粒细微,具有坚韧粘柔的特性,使成型后的陶器不易变形开裂,是当时制作各种陶器的最佳材料。胎料采集来后,先经过清洗、挑选、舂捣、淘洗,用水浸泡并多次搅拌,使调和成的泥浆在澄泥池里进行沉淀、陈腐。制作陶胎时,使用上层的细料,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和提炼,它可塑性能好,便于修整。再将其通过揉搓等工序,才能去除杂质,保证胎质洁白。

2、制胎工艺

唐三彩不同的类型,制胎工艺也不相同。三彩俑类多为捏塑、模印或雕刻制成,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则多以轮制或轮制与捏塑两种手法并用。造型比较复杂的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它们身上的附件,都是分段塑好再组织粘结上的,并且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模具。模制而成的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粘贴上去的,使其产生浮雕的效果。从很多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在塑造整体造型上使用高度概括的圆雕手法,局部处理则以浮雕手法来丰富其立体感,细节之处又施以简洁流畅的线刻,间有精细的雕琢,在釉下就经常可以显示出琢刻时留下的刀痕。于是其形象在整体的统一中又有局部的变化,整体的敦厚与局部的细腻相结合,成功的将丰腴和清秀融为一体。再加上部分绘色的完美结合,使得唐三彩既有立体形象的体积感,又有绘画一般笔墨情趣的色彩美,人们既可以通过手的触感去感知它,又可以通过视觉去欣赏它。这种综合的处理装饰技法,带来了富丽、丰满、浑圆、光滑和精致等多种美感体验。可以说,唐三彩是融绘画、雕塑、陶艺为一体的艺术精品。

3、烧制工艺

将经过精炼的白色粘土采用模制和塑形等灵活的制作形式做成胎体后,就进入烧制阶段。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进行素烧,无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都一样要先经过素烧,可以使器物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先采取小火烘干的方法,以免坯陶胎内有水而发生炸裂现象;当坯胎身子挂上紫红火色后,可进入中火烧制;窑内火色变成红黄色时,再降低烧制温度,直到素坯烧成。冷却以后,将素坯细致打磨至表面光滑,再进行彩釉装饰,晾干入窑釉烧,经800—900℃的温度烧制而成。由于釉烧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因此在烧制过程中可以保证坯体几乎不变形,釉和胎土的密合度良好。

4、施釉工艺

唐三彩区别于其他陶瓷最明显的优点,就在于它釉色的丰富多变,因此,施釉在唐三彩的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丰富多彩、艳丽堂皇的色彩主要是因为涂抹于陶胎上的彩釉,在第二次焙烧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釉中的铅帮助颜料熔解使釉面变得光亮,又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加强了釉的流动性,烧窑过程中各种釉色自行熔融开来,向四周扩散流淌,相互浸润、斑驳淋漓,形成五颜六色的斑点,色彩自然协调,从而使唐三彩达到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这种彩釉的釉质是硅酸铝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溶剂,用铜、铁、钴、锰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使器物表面形成翠绿、深绿、嫩绿、墨绿、浅黄、赭黄、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因其以黄、褐、绿为主,故世人便以“唐三彩”称之,它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将汉代以来釉陶的釉色发展到顶峰,唐三彩的色彩在交相辉映中,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

5、开相工艺

开相指的是唐三彩人物俑中人物的头部大多不施釉,白粉打底,施以彩绘,细致刻画,使其形象更加写实、逼真、生动和美观。

唐三彩是低温铅釉陶,彩釉在釉烧时会产生很大的流动,所以在塑造人物头部时并不施釉。釉烧后,为了增加真实感,要在头部涂以一层白粉,加以朱唇,并将眉眼、胡须、头发巾帽、花钿等,用墨彩进行描绘。正因为开相工艺能够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贵贱尊卑等特点,刻画出人物不同的相貌神态和内心世界,所以唐三彩人物俑能够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三、唐三彩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从帝王到将相,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从才子到佳人,从中国僧人到外国客商等等,以一种前所未见的、从容开放的方式,充分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其造型不仅丰富,而且生动逼真。从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器看,无论是神态各异的人物俑、憨态可掬的动物俑、无所不备的生活用具,还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模型,在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出一种虽饱满圆浑却不流于臃肿,虽华美富丽却不流于庸俗,虽饰品繁多却不失清晰明快的审美观念。

敦厚饱满的形象固然是唐三彩的外在特征,而绚丽华美、斑驳灿烂的色彩构成了其另一个取胜的重要特色,它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表现出对传统釉陶艺术的极大突破。唐人在汉代绿釉和黄釉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加以改造、发展,完成了从简单釉色到复杂釉色的转变,创造性地发明出“唐三彩”这一新工艺,使得原本古拙、朴素的陶器、陶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灿烂光华,营造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世界。唐三彩在色釉的使用上出神入化,工艺巧夺天工。唐代工匠们经历千百次的实践,熟练掌握了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属性和呈色原理,成功配置出了白、黄、浅黄、深绿、浅绿、棕红、赭红、天蓝、黑、茄紫等不同釉色,他们把各种色釉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唐三彩的釉层厚度较大,在烧制过程中因流动而形成垂滴、融合、晕开等艺术效果。制作三彩时,施釉技法的多样性使得烧成后釉面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装饰效果,根据不同的陶俑品类和造型,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施釉技法。比如在烧制人物俑时,有意点绘而形成的衣裙、披帛等部位的不同釉色和花纹斑点,恰似天然,而非人工。因此,唐三彩有着普通敷彩贴金的雕塑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三彩生活用具则是在贴花、印花、画花的轮廓内,敷上单色或多色釉,烧造时铅釉流动,各种色彩呈现出浓淡变化的层次,绚丽多姿的色调与装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三彩器的釉色复杂多变,却很注重色彩的层次、布局、对比和衬托。如洛阳出土的塔形罐,釉色安排的得体有序,盖上以酱色、蓝色为主,以白色、淡黄色为辅,鼓出的腹部以褐、蓝、黄、绿、白等色,密集地加以点画,形成色彩浓烈的斑块,底座则交错施以浅绿、浅黄和白色,颇有淡雅庄重之感。

总之,唐三彩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对造型美的追求,充分展现出大唐帝国的气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三彩器借鉴、融汇了各类工艺技法,在陶瓷工艺上为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宋代之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各种彩瓷以及元代以后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唐三彩的艺术地位

唐三彩从产生到衰落仅有百年,可谓盛唐之时的昙花一现。但唐三彩烧制成功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唐三彩的兴起、发展和衰退,与唐朝的政治经济相伴随:初唐的创始,盛唐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的衰退,似乎是合着一个节拍进行的。特别是盛唐时期的三彩作品,是那么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富裕生活,给人以雍容堂皇富贵的印象。”唐三彩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概括、夸张地塑造出品类繁多的形象,形成独具魅力的风格,展现出唐代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体现了盛唐气象蕴含的丰富文化气息。

猜你喜欢
釉陶唐三彩釉色
如意
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杜华墓发掘简报
宜兴釉陶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唐三彩韵
绚丽之花——唐三彩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