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宇
【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各大高校的教师队伍、生源状况等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摸清了河南省高校的教师资源、学生状况等基本情况,针对我省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我省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信息化和大众化,我们就必须考虑高等教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配置。目前,河南省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体上偏向于公办重点高校,各区域高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还存在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并找出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河南高等院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较为合理的模式,可以为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概况
随着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推出,我省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加大,高校规模加大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推出一系列民办教育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我省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在河南省的47所(含8所独立学院)本科普通高校中,民办的本科高校共有7所,公办普通本科40所。表1中给出了2008-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规模。总的来说,教师资源逐年增加,生师比也在下降,但是比例仍然偏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7.22%,低于全国的30%;校均规模达到12802人(全国是9675人),其中本科学校达到21300人(全国是13999),生师比17.22∶1(在校生和教师总数均为折合数),全国是17.52∶1,未折合的生师比是18.13∶1,高于全国的17.80:1,部分民办院校严重缺少教师,生师比甚至达到20∶1.
表1 2008-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的规模
年份 在校学生数(人) 学校数 校均规模(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数 教师职工比 生师比
2008 1250204 84 13075 95932 64889 67.64% 18.26:1
2009 1368813 99 13181 103617 71472 68.98% 18.33:1
2010 1456730 107 13384 110427 77471 70.16% 17.56:1
2011 1500142 117 12630 117117 82037 70.05% 17.29:1
2012 1559025 120 12802 120156 85982 71.56% 17.22:1
河南省的高校教师资源状况及其学历职称结构如表2,教师结构总体来说较为合理,但是高职称的教师大多集中于公办的高校及重点高校,而专科和三本类院校高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少。
表2 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学历职称情况
学历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无职称 合计 比例
博士 1998 3536 3848 29 155 9566 11.13%
硕士 1635 5746 14590 7931 1780 31682 36.85%
本科毕业 3324 12754 15868 9408 2402 43756 50.89%
专科及以下 95 273 301 169 140 978 1.14%
合计 7052 22309 34607 17537 4477 85982 100.00%
比例 8.20% 25.95% 40.25% 20.40% 5.21% 100.00%
(以上数据来源于《河南教育统计年鉴2013》及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公办和民办的教师资源比较[1]10
表3 2008-2012年河南普通高校民办与公办比较
学校数 在校生数(万人) 专任教师数(人)
年份 民办 公办 民办占总比例 民办 公办 民办占总比例 民办 公办 民办占总比例
2008 11 73 13.10% 20.29 104.73 16.23% 10408 54481 16.04%
2009 23 76 23.23% 23.38 113.5 17.08% 11926 59546 16.69%
2010 28 79 26.17% 25.37 120.3 17.42% 13563 63908 17.51%
2011 33 84 28.21% 25.89 124.12 17.26% 14298 67739 17.43%
2012 34 86 28.33% 28.96 126.94 18.58% 16060 69922 18.68%
通过民办和公办普通高校相关指标的比较发现民办院校发展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总数不多,发展不均衡。因为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因此整体上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郑州。由于其民营性质,管理者多为家族企业,缺少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很多学校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学质量差、历史较短的学校,甚至还未发展就已经消亡。随着国家促进民办教育政策的出台,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民办高校在聘请优秀的教师方面遇到比较大的障碍,如教师编制、养老保险、教育部门对教师科研、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着偏见等问题,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严重,所以出现了如今民办高校的师资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
(3)固有资源不完善。民办高等院校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民办高校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所以民办高校大多数都处于资金严重短缺的状态。
二、影响高等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
(一) 政府因素[2]22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受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同一政府在不同时期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可能不同,从而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也不同。各高等学校之间的综合实力的差别和政府追求较高投资效益的现实性,决定了政府教育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具有倾向性。
(二) 市场因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高等教育结果的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会影响其资源配置情况。高等教育的结果主要有人才、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提供的其他服务。这些结果的市场供求状况会影响政府或学校的资源配置决策。
(三) 学校自身因素
高等学校办学主体的不同也会影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政府对公立学校的资源配置量往往要多于对私立学校的资源配置量。同时,高等学校的声誉是影响政府对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一) 政府方面
(1)经费投入均衡化[3]138。由于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政策,教育投资向一部分学校倾斜,在公办高校的系统内,现行的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尽管使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在透明性和公平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过于粗糙,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成本,也没有考虑办学效益的好坏。这必然导致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以便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其结果是导致了专业设置重复、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国有教育资源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国有教育资源被非法投入到各地的“国有民办”或者“ 公办民校”中。
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规划,合理进的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不足,试行部分公办高校的转制,规范独立学校在未来的发展,明确民办高校产权关系,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与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刻不容缓。
(2)放开人事管理[4]39。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政府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应该有大作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的育事业不断发展,政府的这种管理者职能也开始有所变化,但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其职能。
(3)建立资源共享网站。政府可以依托并完善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宽带网和校园网,建立高等教育资源的网上共享机制。对全省现有高校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发布高校招聘信息,教师自荐信息,为高校的教师的合理流动提供平台,对已配置出的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要进行追踪调查,时刻掌握资源的利用情况。
(二) 高校方面
1. 打破封闭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者应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优秀教师是学校的独有资源,为外校所用会消弱自身的竞争力的传统管理观念,优秀教师是全社会的共有财富,应该资源共享,应该完善对共有教师的考核机制,从而保证共有教师在其他学校的工作质量。
2. 精简管理人员,明确职责
高校要建立和加强与资源配置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包括管理人员的考核、分配以及奖惩机制。通过建立这种机制,使考评及奖励与资源使用效率挂钩,让人人关心资源的使用,盘活现有资源,挖掘资源潜力,使其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推动力。
3.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可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配置模式,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社会企业部门的联系,可以是学校在教学、学生实习、就业、经费等方面得到经济部门有力的支持。
(三) 教育资源循环利用
高校教育资源循环利用是一个动态平衡,可以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该循环利用模式可实现高校间的协作发展,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同时可以加大学校对教育资源的深入开发及合理分配力度,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主要形式有:①教学资源循环利用;②教学人员循环利用。
(四)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5]159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各高校的综合实力,使学生更大程度上受益。办学资源共享的形式有:①固定资源共享。例如,高校间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辅助资源要实现共享;②师生资源共享;③专业资源共享。各高校间可以加强联系,在相同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充分考查市场需求状况,学生就业状况等情况,避免重复设置专业。
四、结束语
河南省高等教育要想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就应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规范的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多层次、协作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在体制上实现各类资源间的优势互补和共享,如公办高校教师合理向民办院校流动,从而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师资源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吴菲菲. 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9).
[3]苏朋. 河南省城镇、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豫南8市的调查研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4(4).
[4]李民. 陕西省地方普通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薛微微. 大学城共享办学资源机制研究. 社科纵横,2012(27).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3-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