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要】2011年,《初中语文考试大纲》作了修改,考试大纲要求必考的古典诗词由原来的39首增加到50首,这意味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越来越被重视了。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虽然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但是也要经过系统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词鉴赏。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是我们的必修之课。我潜心专研新课标教学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情境美;语言美;韵律美;风格美;传承美
【正 文】
古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国中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骄傲并自豪着。纵观自己的古诗词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走进背景,感悟情境美;二、锤炼词句,感悟语言美;三、诵读吟唱,感悟韵律美;四、联系生活,感悟风格美;五、仿写再创,感悟传承美。较好地运用这五步,就可以大大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一、走进背景,感悟情境美
我将班级的学生们分为8个小组,然后给予学生们不同的任务主题,要求学生们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
每首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属于自己的背景。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就必须走进诗词创作的背景故事。
如《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走进了写作背景,学生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品读。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不能让情境化学习流于形式。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的教学情境。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情境,而课堂的组织者硬生生地设置无谓的情境,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设置情境导入,就没有必要拿他的政治仕途经历导入,只需在新课讲完后的总结时稍作点拔即可。而且教师谈了张岱那么多的经历,文本中却没有文字让学生去感知和印证,空对空,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锤炼词句,感悟语言美
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感情动人。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分析“诗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一首古典诗词之所以流传下来,除了里面的“诗眼”要别具一格,其它词句同样令诗词锦上添花。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品析词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三、诵读吟唱,感悟韵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诵读吟唱古典诗词的方法很多,可以学生诵读吟唱,教师示范,听录音等。通过诵读吟唱,让学生真真正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真正内涵,体悟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首非常适合诵读吟唱的古诗词。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才会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出来。
四、联系生活,感悟风格美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理解,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如当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我问学生想到了哪首古诗?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回答了我。
当班级里一个学生因为考试不理想而忧郁时候,我问其他学生,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体来说,古诗词的风格有: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旷达。
雄浑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的《垓下歌》、曹操的《观沧海》。
豪放特点是:豪迈奔放,格调昂扬。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沉郁得特点是: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悲慨的特点是:触景生情,睹物伤怀。《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俊爽的特点是: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旷达的特点是:疏狂不羁,通脱豁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五、仿写再创,感悟传承美
磨枪上阵,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诗词。
创作首先从仿写开始。要先分析结构,分析用词,分析意境,分析情感,然后才开始仿写。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和耳熟能详的名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
创作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古典诗词创作必须要学习基本知识,才能创作。在创作的最初阶段,有不少学生写了很多打油诗,尽管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离古典诗歌的标准有很大距离,但对他们这种创作热情,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诗写得还是蛮有味道的。
朗读着学生仿写的古诗词,想着他们主动积极地表现,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实现。让学生仿写古诗词不失为一种新颖,有效地实践途径。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很难。但是我想:只要我们留给他们广阔的自由探索、尝试的空间,他们身上蕴藏地巨大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我们会定期举办“小小诗词汇、创意大比拼”等创作节目。这样,学生会在良好的氛围中,感悟中国中化古诗词的美。学习古诗词,创作古诗词,传承文学经典,是我们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将古诗词的精髓代代传承。
【尾声】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上面是我个人做出的一点尝试,微不足道,相信广大的语文老师定能总结出更多更妙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李良敏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鉴赏漫谈 【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07):152-153.
[2]晁立志 试谈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