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风骚,彰显语文本色

2015-05-30 20:30:50杨晶晶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杨晶晶

【摘 要】 “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几千年来,中国百姓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读”的过程与方法直接决定着阅读的成败。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先初读,疏通文本脉络;细读,体悟语言意蕴。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后,找准切入点、探究文本秘妙,方能彰显语文本色。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初读;细读;文本脉络;语言意蕴

张天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也是读。”的确,“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读,才能理解文本的语言,显现文章的脉络;通过读,才能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提纲挈领;通过读,才能挖掘文本的秘密,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一、初读,疏通文本脉络

“整—分—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们认识一样事物总是先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获得一种初步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而后深入其理,研究本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

(一)读通读顺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基础。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曾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老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良心所在。”可见,读通课文多么重要。

(二)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首要任务,也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一般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空间或地点的转换顺序,以及插叙、倒叙,补叙。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课文,理解才能透彻。正如孙双金老师所说:“长文把思路理清楚了,文章的线索就体现出来了,脉络就清楚了,学生心中就了然了。”

二、细读,体悟语言意蕴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基本。细读文本,就是赏析、体味语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一)找准切入点

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两个“要隘”,找准它们,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紧凑,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找准突破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呢?

1.关注“题眼”。题目中的能挈领全题的一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 “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而,抓题眼来品读不失上策。

2.关注“文眼”。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是能引领全文、沟通文脉的,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3.关注“标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题目本身就很特别,用上了引号,且引号里的内容是两句非常矛盾的极端的断言。引导学生读题就不难明白这是引用人物的语言,两句话中包含着如山的父爱和如水的母爱。

4.关注“矛盾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写道:“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神经失常。”你们认为他失常吗?学生们通过细读课文,找取文章的句子,阐明了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非常好。

当然,切入口的找取还有许多的方法,只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以学生的视角,审视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准确的切入点一定能为有效教学助一臂之力。

(二)探究文本秘妙

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1.体味精妙用词。细细品读、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文本中深刻意蕴的词语。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读出这样的意味:一个“冷”字,而且还“冷极了”,表达出冷的程度;天下着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而且这是个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多么的冷呀!经过细读品味,学生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读出了这样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学生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精妙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深长的意味。

2.品悟言语形式。教师通过对遣词造句的品悟、朗读节奏的把握、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有着独具匠心的秘秒。如《猴王出世》,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又那么短促,有节奏,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灵活现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的融合,这就是经典。教师引领学生不仅对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关注,而且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这样的课堂沾满了语文味。

3.关照语文知识。如《凡卡》一文的教学 “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4次,又反反复复地出现“带我离开这儿吧”。“反复”这一事关言语知识的提取和落实在此处演绎地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叫“反复”,而是采用类似“欲扬先抑、抑后再扬”的比较方式,在矛盾中发现“反复”这一语识。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做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读通文章、疏通脉络开始,进而多读多思。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在读与思的反复推敲中深入领悟文章内涵,品味语言精妙,欣赏别具一格的表达,习得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读”领风骚,彰显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周一贯.“不通则通”:阅读教学先要把课文读通.小学语文教学

[2]王日福.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新课程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6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34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43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语文知识(2015年12期)2015-02-28 22:02:14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