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石
近日,住宅地产开发的“巨头”和商业地产开发的“巨头”决意牵手合作。这样两个重量级企业在一起,想的却是怎样变“轻”。万科与万达携手,意在“瘦身”,即从重资产的开发公司转变为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万科住宅植入万达综合体,变得更轻,但体能更强大,市场占有率更高;万达也借此实现更大边际效应的轻资产化,到2020年万达广场要新开400个。为此,两家公司均走上了包括REITs在内的金融化之路。
作为行业大佬,两家企业的轻资产转型和布局向来都备受关注。2013年以来,万科已先后与凯雷、领汇、鹏华基金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将部分商业项目股权出让,并共同成立资产管理平台,由万科负责管理运营,将来以REITs形式上市。未来万科的商业地产项目会采取多种金融化的方式运营,以减少资金沉淀;而万科的角色,将更多变为一个各类不动产资产的管理者。
无独有偶,万达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轻资产转型。自今年初王健林明确推出“轻资产转型”概念以来,万达商业地产即与光大安石、嘉实基金、四川信托和快钱公司签署投资框架协议,首批涉及投资约240亿元。万达不仅有广泛的基金、保险等外部管道,同时具备内部融资管道。通过成立电子商务公司,收购快钱支付公司以及对众筹等新的理财产品的筹划,万达打造的自身金融体系,已经能够覆盖支付、理财、众筹等功能。
一如这两家千亿级房企正在努力的,“白银时代”下众房企都在努力寻找使自己变“轻”的路径,让沉淀于众多商用物业资产的资金得以盘活,让更多投资者能够分享房地产的稳定收益。
有报道笑称,王健林这两年很不喜欢被人称为“房地产公司”、“开发商”。他说,万达的转型方向是变成一个服务性公司、一家高科技企业。他定了一个目标:2020年万达集团收入的2/3、利润超过2/3要来自于服务业企业,也就是说,要来自于不动产销售以外的收入和利润。转型的路径便是轻资产模式,就是从今年开始,投资万达广场的钱不用万达出,都是投资机构出,万达负责选址、规划、设计、建造、招商、运营管理,使用万达的品牌。在这个模式中,万达不需要以前的“以售养租”了,也就是说,住宅和公寓对他来说不用再先卖掉作为融资手段了。在现有合作模式下,万达可以把这部分业务全部交给万科来做。
而对于万科来说,其在合作开发、小股操盘上的经验极为丰富,品牌和管理输出就是万科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将贯穿于万科今后的所有业务。据万科董秘谭华杰透露,10年后万科住宅业务收入将占比降至50%,以消费地产、产业地产以及延伸业务为代表的新业务群,将贡献另外数千亿级的营收,而所有的新业务都将采取轻资产、资本化模式。
当然,“瘦身”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比如,当前REITs等的推广,依然存在法律、税收、运营、收益等方面的障碍,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各方去逐一扫清。幸而,“二万联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所谓的战略合作将持续、长久,甚至成为“新常态”。
在利润扁平化的行业背景下,无论什么体量的房企都在寻求转型之路,而转型的捷径就是用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杠杆。因此,在“万万”想不到的联手之后,给行业留下的是更多关于轻资产之路的探求。两家重量级的企业都在联手“瘦身”,相形之下的中小房企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作者系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