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菊琴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学科;熏陶感染;德育渗透;相辅相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我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首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这样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二、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如《诚实的孩子》一课,讲述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列宁这一楷模,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
三、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是以声音为媒介,“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在课堂训练、作业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教完《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作业一收回,我就感到了同学们的用心良苦。有的画了一幅爱护环境的宣传画,有的写了一首赞美地球妈妈的诗,有的写了一篇文章……此后,我发现有些同学个个都当起了环保小卫士,时时处处注意保护环境。
六、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在班上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再借助于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等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蕴藏着深厚的德育教育资源,教师不能浪费这些资源,要积极运用,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熏陶自己的情感,在接受德育教育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5]马晓黎.如何正确处理语文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6]何金侠.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