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卉斌
【摘 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情况,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问题,传统教育的模式,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棚户教育,而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子女学到的知识与城市里的学生受到的教育水平是否一致,也受到了很多的质疑。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发展,棚户教育这种集中教育模式更多地改为了随班就读模式,很多的城区学校正在接收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并积极地开展了融合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虽然起步早,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还是比较晚的。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对待学生的方法,是否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如何让学生们和家长们放下心理的障碍,真正的接受对方?这就需要校方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措施、方法等方面入手,保证其子女留的住、学的好,还要对这些学生的习惯、行为、学业、心理、交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融合和提升。
一、当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子女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家庭负担重,不得不四处奔波,对于自身的事业比较看重;而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问题观念落后,而且经济有限,跟着家长经常的转学,耽误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子女的知识基础差而且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和交流的技巧,教师对于这样的基础差、接受新知识能力弱、偏科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精力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大的压力、繁重的学习内容会使得此类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久而久之,会产生抑郁的情绪。
(2)学生之间的问题;由于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是来源于农村,其子女的兴趣爱好与普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异;经常的转学或留学,缺少社区的活动,使得自身与其他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没有一技之长,学习更不上等方面的原因,会产生自卑感;性格怪异,久而久之反到引起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其实的问题;对于没有团体的他们,既没有合作的意识,也没有学习的兴趣。
(3)教师教学的问题;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随班就读,对教师个人素质、教育观念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没有既往经验,也缺少相应的研究。
二、融合教育对策
(1)学校应有健全的档案管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档案录入的设备,使其流动性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转学、档案、学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健全制度的管理;使其学生拥有电子记录的档案,并且拥有修改、创建、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使其学生在以后的就学环境拥有跟踪性和全面的入学和转学的手续,减少了家长和子女的家庭负担和就学压力。
(2)完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记录,清楚的知道学生的受教育的程度,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安插到各个普通班,并改掉传统的教学的模式,不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地位;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或者小组合作模式,把桌椅摆成小组的形式,教师可以对于知识点和项目进行小组分配,让小组内部自己动手完成,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们上台演讲,其他的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完善;尽量多的设置课堂的活动,通过游戏教学、家长合作等形式,使其和普通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逐渐的适应。大力加强班会课、晨会等德育活动的针对性,通过开展体验式班(团、队)会课,让更多的此类学生敞开心扉,加大与班主任老师、本地学生的心灵沟通。
(3)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心理活动的培训课程;积极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校方和教师对于学生平时的行为、学习的态度、情绪变化、沟通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监督计划,贴在文化角。对于各种规范条例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由学生之间互相的监督,一旦出现脏话、卫生问题等情况,由班长及时的报告给教师,教师会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奖惩;在学习方面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帮助,积极地调动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积极性。
三、融合教育发展探究
融合教育,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歧视的观念,使其子女接受到了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化的基石,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参考,真正的迎合了国家走可持续化发展路线的宗旨。融合教育不仅尊重了其子女的主体地位,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改革;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渐渐的融入到社会,普及到大众。
四、总结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的开展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非常有帮助性的,对于其子女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家长教育观念的纠正和提升都大有益处。免去了他们的担忧,并且真正的做到了使其在所居住的地区接受了平等的公共教育。教师也是融合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不懈的管理和关怀,使学生慢慢地融入了集体,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参考文献:
[1]郭丽莹,黄兆信.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2]吴忠族.突破学生公平就读环境的瓶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