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赵 陶庆宇 张楠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假设。将此理论比之于学校发展,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重要的思想启迪,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以此为地方普通高校向高水平大学发展探索一条跨越式的道路。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式发展
1881年2月16日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写信给马克思,马克思从1881年2月底至3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到所谓跨越是指可以利用现有一切文明成果,在一系列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弯路和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从而摆脱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屈辱。
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现实意义
1.规律性与特殊性
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与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各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使得某一国某一地区可以突破社会规律的限制而提前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2.条件的限制
虽然俄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可以让自身实现跨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于条件作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俄国公社存在着土地公有制,认为它从制度上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集体经济提供了内部条件。其次,由于它“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可以吸收后者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包括“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从而为农村公社的小土地经济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集体经济提供物质(外部)条件。
3.跨越之后的发展之路
对于跨越之后的问题,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并没有论及,但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此进行了充分说明。列宁在《论我国革命》对革命和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原则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一旦完成生产关系的跨越之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彻底的跨越。
二、关于学校发展之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跨越理论的论述,对于社会发展形态和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此理论比之于学校发展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为普通学校向名校发展提供一条跨越式的道路。这里就学校发展规律做一点笔者自己浅显的思考和探索。
1.高校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高校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同样是基于客观存在而形成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首要的是要认识和尊重办学规律,依照规律来进行自我发展。
2.普通学校与名校之间的辩证关系
普通学校和名校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这一点同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相通之处,因而,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原理同样也可运用到普通高校身上。
普通高校同名校之间关系上同样具有共时性所带来的两种效应。普通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可以借鉴高校已经成熟的教学成就、课程改革和管理经验,而不必再重复探索。而对于名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和弯路,我们也不能一概视为失败,教训同经验一样珍贵,也可能蕴含着适合自己的某些经验。
3.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通过跨越理论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越式发展更多的是在形式和发展历程上的超越,学校在跨越之后的建设才是重中之重。因而,学校在制定跨越式发展规划时,立足点更要基于跨越后的建设,否则容易形成冒进,导致学校发展的“假、大、空”。而在发展之后,普通高校更应该充分吸收名校已经形成的成果,科学准确的定位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地方服务水平,加强自身内涵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形成良性的发展之路。
高校发展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我国现有的高水平大学无一不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自我选择而形成的。对于普通高校在符合办学规律的指导下,寻找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
[2]刘建其.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7)
[3]赵学民.论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5)
[4]刘国华.卡夫丁峡谷问题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建设,2009年(6)
[5]喻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设想及东方社会主义的实践[J].生产力研究,2009(2)
[6]刘晓燕、吴阳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J].前沿,2008(10)
[7]单永新.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通化师范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