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代信仰危机的思考

2015-05-30 09:00:19戴晓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道德

【摘 要】人们的信仰观念也随着社会发展方向的转移而产生了一定的改变。许多信仰因为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亦或是自身发展出现停滞而受到人们冷落甚至是被抛弃。本文旨在从对目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信仰危机现象入手,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精神的主要内涵,探寻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信仰;宗教;道德;政治

近些年来,物质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们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热情。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作用,其发展却相对缓慢。人们对信仰等精神产物的追求节奏有所减缓,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模糊。因此,帮助人们对信仰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信仰的界定

(一)信仰的定义

人在生活中会对某些实际存在或虚构的事物,亦或是对某些理论、学说、主义等思想意识产生一种坚定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通过不断地升华与沉淀,逐渐在人的意识中稳固下来并形成某种执念。信仰就是这种执念的一部分,是其最集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信仰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一种内向度精神关系,是人的无条件地自愿认可,以人对其自我有限性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突破的意向为前提。它能对主体的心理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作用,让主体在精神上产生增加信心、积极乐观等心理作用。信仰并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根据地域、时间和文化等元素的不同在内容、形式、思想深度等表现特征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二)信仰的意义

人对信仰的需求就如同人对其它的养分的需求一样自然。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凡是一种信仰,只要它是比较成熟的,其中就必然会有自己的理想。”信仰使个体在精神上与一些超越性的理想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人产生有追求目标的心理欲望,由此再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驱动人在行为上有所奋斗、有所突破。并且,信仰普遍都是作为在某些方面发展到了极致的存在,也只有到达了极致,但它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才更容易给人去超越的动力,还能给人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引导的作用,帮助人们在思想上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

二、我国存在的主要信仰类型及其危机状况

目前,我国三大信仰类别分别是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随着经济带来社会物质丰富这一发展局面的时候,人们对传统的信仰观念产生了异化,这种异化表现为由人文科学研究向应用科学研究的转变。信仰的提升受制于人文建设的发展而出现了危机状况。

(一)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知,以及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推动而产生的对道德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和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而在道德危机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甚至走向反面。

(二)宗教信仰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全球拥有的信徒总数为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一些不坚定的信徒放弃对神的信奉;只有虔诚的信徒对神的存在并不追究,他们信仰神明只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多表现为对教义中的善的坚持和崇拜,也或是出于自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也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信仰形式,是特定政治形态的心理基础,它反映了一种政治理性,也反映了了一种政治安慰。政治信仰的核心部分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而近十几年来,民众中出现了政治立场不稳定、崇洋媚外,政治冷漠与投机的现象。

三、信仰危机的原因

当下中国的信仰危机似乎传在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人们精神意识中呈现出的一种尖锐对立状态。具体表现在一些人失落了对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中国人的做人信仰,关注对自我欲望、利益和目标的期待,缺乏对社会目标的关注,对公民社会、公共精神缺乏认同,否定利他主义价值观,对早就全面自由发展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终极关怀表现出怀疑和漠视。

四、信仰的塑造

(一)信仰理念的选择

当前中国信仰的塑造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塑造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人类信仰,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与信仰活动的统一。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培养具有时代性的信仰文化

时代精神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动向。①信仰与我国最新的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就当下而言,就是指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②信仰与我国最前沿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信仰本身具有终极指向性,它理应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处与学科领域研究中最领先的位置。③对传统信仰文化有所继承、有所超越。

(三)信仰的塑造需要实践

信仰的形成本身就是一段漫长的构建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信仰的重塑也要求我们同样要付出时间和耐心。信仰建设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具体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①文化是信仰塑造的根本,文化的积累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本质也是塑造和构建信仰,具体说就是完善人的品性,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如鲁洁教授批评当代教育时说:“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②制度建设。制度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作为一种既定的力量,不尽规范和限定着人的活动以及社会关系,还对人的个性、品格以及信仰塑造有影响。制度是对人的生活质量的保障,信仰则是立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生活保障作为前提,而且,制度也是对人的思想的一种规范方式。人的信仰的形式需要制度这样一框架的支持与规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信仰不断加固的过程。

五、结语

信仰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是导致我国政治、道德等社会问题的一个因素。因此,解决信仰危机问题的当务之急,是采取确立核心信仰理论,结合时代特征规划信仰建设,利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信仰建设的实施。目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重新建立对崇高的对共产主义、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与宗教文化以及其他特色文化的深深热爱以及信赖感,为光大中华民族信仰文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增加助力。

参考文献:

[1]【瑞士】C.G.荣格著,苏克译,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7.

[2]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7.

[3]黄明理.道德信仰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版,(6).

[4]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68.

[5]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J],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戴晓猛,男,1985.6.22,辽宁彰武,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2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伦理。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26:20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