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平
如何在小说教学中运用美育?这主要是指语文教师按照美的规律,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深入发掘小说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以审美为切口来优化小说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小说作品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典型人物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心灵、人格、行为等进行美的揭示,达到充分发掘美育因素的目的。
当我们学习《老人与海》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感受这个形象的独特魅力。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桑地亚哥这个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思想精神的美,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
当我们学习《边城》的时候,我们觉得“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我们感受到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惋。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人的思想品格、道德行为、言谈举止的美。
二、人物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形象性,正是在于语言的准确性、音乐性、鲜明性、直观性和情感性。优美而准确的小说语言可以描绘生动的人生图画,刻画人物的动作、表情、性格、姿态,给人看了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与其事、如历其境的感觉。
当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其间人物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走至贾母面前,拉着林黛玉的手就说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就见识了王熙凤的伶俐口齿,感受到她为人的圆滑和八面玲珑。这一句话可谓一石三鸟:黛玉的美不是其父母的遗传,乃是贾家贾母大人的赐予,同时黛玉那气派也是三春姐妹所具有的,即是王夫人、赵姨娘等孩子养得好。一语既出,说者有心,听者更是有意,让在座的每一个人内心那样熨帖。
又比如林黛玉回答贾母提问读书与否就回答了:“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发现林黛玉居然有完全相反的回答。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仔细分析发现林黛玉在听完贾母的话之后,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更体现出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语言也能够真实地揭示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意蕴和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的灵魂。一篇小说能否成为经典之作很大原因在于它的主题意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通读,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还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情节、环境、人物来把握主题。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正是通过对情节的梳理和林冲性格的变化分析出小说的主题。在客观上表现了林冲被恶势力逼上梁山的人生境遇,在主观上则是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和鞭挞。再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我们可以和学生探讨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要给大家展示一个这样的边城呢?这必然会涉及到小说的主题意蕴。我们发现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