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预防”让大班管理走上“高效路”

2015-05-30 22:27:03徐宾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班额组员学会

徐宾

[摘要]面对无法回避的“大班额”现象,构建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破解大班额班级管理难题一直是教育者不懈的研究课题。根据大班额问题多发、频发的特点,建立小组合作预防机制,发掘学生潜在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力,使大班额的高效管理成为现实。

[关键词]大班额小组合作预防机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98

一、“大班额”——无法规避的事实

《中国教育报》曾以《“大班额”何时才能“消肿”?》为题报道了临泉县第二中学的“大班额”现象。一时间,舆论哗然,为班额之大所震惊。近年来,临泉县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学校均为解决“大班额”问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成效显著。可以说,与之前的班额相比,如今已大大瘦身“消肿”,再也见不到100多人的“超级大班”。然而,基于临泉县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全国贫困县的基本县情,想在短期内将班额缩减至45人以内亦不现实。按照规定,60人以上的班额已属大班,这样的班额在临泉县城区学校仍属普遍现象,这是临泉教育无法规避的事实,面对当前实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管理以适应当前需要已成为最紧迫的问题。

二、“大班额”在教学管理中的挑战

由于班级学生多,智力发展水平、家庭背景、家长素质、养成习惯、安全保障等都比较复杂,且不说教学难以兼顾所有学生,不易进行因材施教,单是班级管理乏力,常常顾此失彼,集体活动,安全问题等方面已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

三、“小组合作预防机制”的诞生

笔者从教十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人数均为70人左右,与规定标准相比,实属“大班”。起初,因班级学生多,事务繁杂,管理方法陈旧,常常累得身心俱疲,在班级管理中亦收不到理想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改进”,逐步摸索出一套针对“大班”的“小组合作预防”管理模式。

“小组合作预防”,显然是为问题多发的“大班”所打造的班级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全体参与,提前预防,合作解决,时时共进”,最终使学生“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改变,学会学习”。现以临泉二中2014届(19)班例谈小组合作预防机制建设的实践。

四、“小组合作预防机制”的建设

“小组合作预防”,合作为基础,预防为途径,蕴含着全员参与,超前行动的积极理念。在机制建设中,围绕小组建设、合作意识培养、明确预防目标、长效机制建设诸方面进行。

(一)按住所区域划分小组,利于合作预防的开展

小组建设是大班额“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核心。不同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建不同规模、类型、层次的小组,以整合复杂、多样、个性化的班级个体。为了便于合作,积极预防,我通过各种小组划分的实践,最终采用按照学生住所区域划分小组:即住在同一区域的学生组成小组,人数均等。这样组建小组有其独到的优点:其一,这些学生上学、放学相处的时间长,合作机会多,可挖掘潜力大;其二,这些学生住在同一区域,朝夕相处,有着天然的团体意识和凝聚力;其三,通过组内学生更方便与家长沟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个组员的学习、思想动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我将全班学生的详细住址统计后,画出以学校为中心的“住所简易地图”,按照区域一致、人数均等、学生自愿原则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选出责任心强,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合作组织,预防活动的开展等。

(二)渗透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1.增强信任感,渗透合作意识

按照住所区域组建起来的小组本身已建立在组员的自然信任基础之上,在开展工作时还需进一步强化信任感,使之成为一个牢靠的整体,让每一个组员明白,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特战小分队”,而“特战队”在恶劣环境下赖以生存和完成任务的法宝就是相互信任与合作。每个组员听后都深表赞同并宣誓做一个值得让组员信赖的人。

合作并不是一句口号,付诸行动必须有合作意识,而意识在思想共鸣时可进一步得到激发。我给学生们举了开学之初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有一位学生一整天没来上课,而家长并不知情,大家都很担心。于是,我召集与该学生较为熟悉的组员商讨对策,很快得到多项寻找方案。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去其住所,有的与其曾经的同学联系,有的通过手机短信、QQ给其留言,有的根据他以往的习惯到校园旁边的公园去找,还有的去他曾经去过的网吧去找……由于大家锁定了正确的寻找方向并通力合作,迅速找到了该学生,并由知情组员和我对该生做了心理疏导,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学生们在这次行动中亲历了合作的过程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意愿和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培养合作技能,增强合作效果

(1)善于观察

善于观察是发现问题,提前预防的前提。在“大班额”班级,班主任难以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当班主任发现某位学生存有思想问题时,往往问题已发展得比较严重,提前预防已无从谈起。然而,小组成员间朝夕共处,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做到提前感知,提前发现,提前预防。

(2)善于分析

分析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遇到各种情况时,要能迅速做出分析和判断,首先要做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分工合作等。

(3)善于分享

在小组内,将自己的看法、见解合理地分享给其他组员,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同时利于整合信息,得出更为合理的方案。

(4)善于倾听

倾听是合作的必要技能,也是合作的效应保障,在倾听中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深化理解,才能另辟蹊径,使合作获得成功。

(三)明确预防目标,全员合作参与

“合作预防”听起来似乎只是等待问题的消极做法。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早期预警,主动出击的积极行动。预防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同学矛盾、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它是一个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有针对性的概念。要进行“合作预防机制”建设,就必须向各小组成员明确预防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按预防对象分,预防目标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本组成员或其他小组的组员;按预防内容分,预防目标可以是学习态度、思想情绪、纪律观念、交往交际、生活习惯、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凡是组员在说、想、做中所表露的各种不利信息,都将被组员所留意,并做出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实施预防帮助。在不理解这个环节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误以为人人被“监视”,当他明白“消极”和“问题”才是大家的共同“敌人”时就会完全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就会放松不必要的戒备,表现出完全正常的行为举止。因为这个环节不是监督、不是监视,而是帮助与关心。当发现一个学生存在学习态度的问题时,随之而来的不是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而是全体组员与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使之能共渡难关。

我班学生张刚(化名)在高一入学时表现非常突出,后来教师发现他上课有时疲倦困乏,通常这种情况教师会进一步观察了解,然而,这个“进一步观察了解”期往往也是问题的发展膨胀期,待确认问题时,问题已较为严重。由于实行了小组合作预防机制,张刚的表现早已被小组成员锁定,大家发现他是沉迷于网络,于是一起商讨对策:有的放学陪他一起回家劝他不要上网,有的热情地给他讲题,有的抽空与他谈心等。就这样,张刚在没有任何抵触心理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小组的温暖,内心深处的感动促使他坚定地戒除了网瘾。而这一切,还处在教师的“观察了解期”。

(四)打破评价常规,激励长效合作预防

在实施小组合作预防建设中,我们坚信:只要每个组员都积极向上,没有负面问题的困扰,大家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取得共同进步。“小组合作预防机制”的建立很快使班风、学风焕然一新。为了让“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激励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我打破“扣分评比”的常规评价方式,采取“加分评比”制。例如:在常规项目评比的分数基础上,如果某个组成功地实施了合作预防活动,将给该组加上10分的奖励分值;如果一个组虽然在一段时间没有实施合作预防,但全班公认该组成员个个积极向上,无违纪等问题,则给予该组15分的奖励分值,如该组能做到对其他组成员实施预防帮助,将可再获得10分的奖励分值。这样实行起来,大家没有一点别扭感,踊跃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亲如一家,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五)班主任编入每个小组,不当“组外人”

作为班主任,在小组活动中不能只当指挥员,高高在上,要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参与者。因此,将班主任编入每个小组,让每一个组员感觉到班主任是“自己人”,从而拉近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师生沟通的效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五、“小组合作预防机制”的成效

小组合作预防深入实际,进入细节,早期发现,共同预防。在问题多发的“大班额”班级管理中显示了突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学会相处

三年来,作为班主任,我未曾处理过一例学生矛盾纠纷,大家和睦相处,互谅互让、包容谦恭的为人态度基本形成。

(二)学会关心

在“小组合作预防机制”下,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大大增强。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集体,是他人而非自己;当看到同伴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关心与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或自我庆幸。三年来,人人都为他人施予了援手,也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大家淡化了自我心理,强化了集体观念。

(三)学会改变

在小组活动中,真诚的帮助贯穿始终,没有歧视,没有冷漠。使缺乏自信的学生鼓起勇气,使思想偏激的学生融入集体,使沉默寡言的学生感到温暖……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学会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学会了自我改变。

(四)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实施落后预防,学生们你追我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的小组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着实吃惊。在语文学习中为了增加阅读量,有的小组组建了“家庭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在理化生学习中,有的小组还组建了“家庭实验室”,实验器材多数是自制的,还真能完成不少实验呢!

“大班额”既然是我们当前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只要我们能发挥想象力,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轻松有效地实施管理。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大班额组员学会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心理与健康(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小组落幕
学会分享
大班额背景下幼儿户外活动有效评价之我见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9
大班额“瘦身”良方何在
大班额“瘦身”良方何在
还是不错的
成长加油站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