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田园诗不朽魅力的探究

2015-05-30 21:02欧阳乐心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士族田园诗归隐

摘 要:陶渊明是东晋时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种潇洒超脱的态度影响了后来很多文人墨客。山水田园始终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他也在动荡的年间,在山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平淡安逸的人生。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原因

(一)社会原因。以田园诗千古流芳的著名诗人陶渊明生于东晋。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社会阶级矛盾严重的現状。永嘉之乱后,朝廷政权庇护士族进行土地占有,士族在占有土地的同时,对底层人民毫无节制的剥削也让东晋王朝充满黑暗压抑。虽然社会的现实满目疮痍,但是东晋在思想上却有着相对较大的自由。当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冲击。玄学提倡的崇尚自然、宁静淡泊的思想境界以及佛教无相无往一切随缘的内心状态都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大启发。

(二)个人原因。陶渊明为没落士族出身,从小生活在乡下,对宁静平淡的乡村生活充满浓厚的感情。然而三十岁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在官场并不得志,由于出身贫寒,且生性耿直,他不愿阿谀奉承,参与到政治斗争中。陶渊明胸怀天下但壮志未酬,他挥毫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句。

此外,陶渊明因为从小对乡下田间有很浓厚的感情。他寄情于山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乐趣,返璞归真。而官场黑暗且残酷的现实也因此离他而去。在田园间,他找到了最自由的真我。

二、陶渊明田园诗所反应的内涵

(一)内心向往的生活状态。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充斥着一种恬静淡泊的神韵。读他的诗就能发现,他所描写的生活状态中反应他的内心对此时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最有名的一句诗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田野间耕作,抬起头来,远处的青山巍巍,绿水荡漾。自然的怀抱向他敞开,他的诗里描绘的是一副平淡安逸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在乡下居住的时候并不只是写诗作画,他亲自参与到田间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在他看来,相比起在官场的明争暗斗,在田间这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反倒显得格外可爱。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除了山水描写外,也不乏一些描写农民耕种的场面。在陶渊明诗的世界中,呈现出了一副安逸祥和的生活氛围,可以说,在东晋这个政治黑暗的年代,他这样做是逃避。很多人也说,如果不是因为在官场的不尽如人意,陶渊明并不会归隐田园。但不管怎么说,他在乡间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至少远离痛苦,轻松自在。

(二)充满矛盾的思想斗争。如上文所说,在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其实是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的。这也说明,其实陶渊明的内心中还是对官场得志有过深深渴望的。虽然最后他因失望和打击选择归隐田园,但在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内心经常在仕途和归隐中做斗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从这句诗中不难看出,陶渊明在少年时也含有一腔饱满的雄心壮志,只是由于屡屡受挫才选择了归隐田园。另外,陶渊明从下生在士族之家,虽然家道中途,但毕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始终信奉兼爱天下的儒家理想。所以起初他和很多士大夫一样,都是以做官为第一选择,第一理想。虽然最后他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活,但不能说他从一开始就把人生设定为归隐田园。而且在田园中他不止一次感慨过曾经的理想不过是浮云。可以说这代表着他的觉悟,也代表着他内心其实并不能够完全的释然和超脱,隐隐还是存在壮志未酬的不甘心。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价值

(一)写作手法的创新。东晋时期,文学界的文风大多是浮夸瑰丽的,人们过分追求文字上的华丽而轻视内容上的丰满。但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这样。他的诗大多选用白描的手法,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对田园生活进行描述和抒情。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样的诗句在完全不像是大诗人写出来的,但是在陶渊明笔下流露出来,就显得格外平易近人,格外朴实动人、

(二)写作技巧的自然运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比、兴等写作技巧上的运营十分的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作为比兴是指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借助其他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陶渊明在田园诗中多次使用高雅、清净的事物来呈现出自己内心。如在诗句“幽兰生前庭,含篦待清风”中,陶渊明描写房屋前边幽静的兰花,但其实是表达自己的情怀。他愿如这兰花一样,只沐浴清风,不染世俗的尘埃,安静而独立的生活,有傲人的姿态和品格。

(三)富有哲理的逻辑思路。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语言手法上简单朴实,但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维。在他诗作中,不难看出一些哲理感悟。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诗一下点出人在桎梏中会感到困顿,但在自然中会觉得自由。生性的本质便是无拘无束,陶渊明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阐明这个事实,是想告诉世人,只有放下欲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脱和释放。并且陶渊明在这样的超脱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他人生的哲理。

四、结语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领军人物,在官场抑郁不得志后果断选择弃官归隐,这在当时的社会不仅勇气可嘉,也反映出他对生活境界的追求——他不希望受其困顿,委曲求全。正是因为如此,陶渊明才拥有崇高而释怀的生活态度,并在山水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张贺龙.浅析唐代田园诗的成因及风格[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4).

[2] 刘畅.基于多学科鉴赏的唐田园诗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作者简介:欧阳乐心,长沙市明德中学。

猜你喜欢
士族田园诗归隐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田园诗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草堂归隐
天宫院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