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中法戏剧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也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辩证地来看,既有“差异性”,也有“同质性”。在细致探究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会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文章主要分析中法戏剧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
关键词:唐璜》;《鲁斋郎》;差异性;同质性
一、从剧中人物设置的角度审视差异性
莫里哀在创作《唐璜》时并没有遵循当时已盛行的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规则,其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之下(至少为3天)安排了许多人物出场,使他们与主人公产生交集,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最终发展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农民皮猴儿在恩情与感情上的矛盾;抛弃未婚妻董爱丽维后与她的哥哥们的矛盾冲突;与石像产生关系却最终被它拖入地狱的矛盾。主人公唐璜始终处于多重矛盾之中,从旁人的角度对他的性格特征做出了全面的展示。而《鲁斋郎》中,关汉卿基本是通过安排主人公亲身经历而现身说法,从正面来进行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全剧的视角基本在两个主人公李四、張圭之间来回切换,不时交错,剧中其余的人物都是几笔带过,仅为连接剧情之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元杂剧的结构决定的——全剧共计四折一楔子,整剧表现人物的方式也不外乎唱、念、做,并不适合在其中加入比较复杂的出场人物。由此可见,中法戏剧在结构上有着巨大的不同。
二、两位主人公体现出的差异性
在主人公的差异性方面,两部作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唐璜》更加注重表现的是人性的共性——西方学者认为“唐璜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是”流浪者,猎奇者,冒险者,他欲望的精髓无处不在“,他代表的是当时整个欧洲腐朽堕落的贵族阶级。整部作品五幕戏共三十九场戏,剧中人物有19个,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一整个社会群体。而《鲁斋郎》则只是一个单独的故事,塑造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压迫者形象,并且这个形象塑造的非常有特点:荒淫无耻,骄横好色,不仅迫害百姓,也迫害下级官吏。豪强恶霸鲁斋郎,是一个为了一己私欲而为所欲为、不惜弄得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权贵,在剧中的表现全无一点人性,夺人妻子,乃至令张圭献妻。而《唐璜》则不同,主人公唐璜的个性似乎要丰富的多,因为他除了打上了贵族腐朽堕落的印记之外,还兼具其他的一些贵族特质:为了自以为是的爱情就命令部下和他一起去尾随抢亲;林中迷路时受到一个穷人的指点时慷慨解囊给他打赏;路遇不平搭救被群匪围攻的董卡罗;假装信教以掩饰自己新的爱情和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17世纪法国没落贵族的形象:拥有希望和勇气,但却自甘堕落;在那花花公子般放浪不羁的皮囊之下,是不相信鬼神的叛逆思想,这一切似乎都是时代潮流冲击之下贵族们的人性的写照。
三、两位主人公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唐璜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表,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无视上天、神灵、鬼怪,他自身就是一种现象: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的魅力对于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种手段,他更注重的是过程。经历过的、存在了的,就是他乐于追求的,他对于生活的欲望,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脱了生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选择了死亡。他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背后,处处彰显了他叛逆的精神。而鲁斋郎似乎只是一个万恶的代表,集封建社会压迫者一切的罪孽于一身。他似乎成为了一个代表恶的符号,他的行为是万恶的,他的思想是万恶的,所以当包拯设计除掉他之后,似乎整部剧的风格就陡然转变了。鲁斋郎其实是被压迫者所捏造的一个形象,代表的是元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的土豪劣绅的压迫,其所言所行,当然也就是他们每天耳闻目睹的种种恶劣行径了。所以从情感表达上来看,唐璜是复杂的,有生命力的;而鲁斋郎是死板的,有代表性的。
四、造成中法戏剧在人物刻画上差异性的原因
概括来说,原因如下:鲁斋郎的形象的塑造,不外乎是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底层百姓在黑暗现实下渴望社会变革却又囿于自身阶级局限不能付诸行动,而衍生到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这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是非常自然的现象。而唐璜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象征。路易十四时代的17世纪,法国成为君主集中制的典范。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为资产阶级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温床,使得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感情膨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奉行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形成。拜金主义深入人心,成为左右人们思想及行动的杠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旧思想互相激荡,传统基督教文化提倡的忠君护教思想碰上极端的利己主义,使得许多没落贵族成为了存在主义的信徒。他们无法抛开传统的骑士式的上层阶级思想,却又不得不受到新兴思想的影响。这使他们成为了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在狂放的行为背后,是其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
五、结语
中法戏剧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是与其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脱离了时代背景去讨论作品,是偏颇而不科学的。笔者谈论的《唐璜》和《鲁斋郎》的对比,是”启蒙时代“和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对比,也是东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横向对比。以史为鉴,应该是比较不同文化间艺术作品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扣兰.隐性的遥契:《西厢记》与《伪君子》的叙事话语[J].中国比较文学, 2009(03).
[2] 陈训明.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6(06).
作者简介:廖怡璇,长沙市雅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