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铮
【关键词】北宋;定窑;白瓷器
【摘 要】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白瓷精品——白釉刻花斗笠碗、白釉印花云纹碗,其造型美观大方,釉色莹润如玉,略泛黄色,纹饰细腻精致,展现了定窑工匠高超精湛的技艺水平,为北宋定窑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有两件定窑白瓷器,一为白釉刻花斗笠碗,一为白釉印花云纹碗,皆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教师从当地征集而来,此后一直封藏于历史系的一间教室里。2007年,随着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启动,这两件瓷器被清理出来。2012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我们先后邀请河南省、安徽省的10余位专家对这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是北宋定窑白瓷器,一级品。
1.白釉刻花斗笠碗
通高3.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2.6厘米,重0.102千克。芒口外撇、圆唇,斜壁、浅身、小平底,圈足较小,足壁稍宽,整体形状如倒置的斗笠。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洁白莹润,略泛黄色。外壁釉下可见细密如竹丝的旋坯痕,这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痕迹,即“竹丝刷痕”;釉上隐约可见少许淡黄色垂釉,流向自底至口。
该碗外壁口沿下刻划一周弦纹。内壁口沿附近亦以一周刻划弦纹装饰,自弦纹至小平底的外缘,由上而下刻划29条双线“S”形纹,双线平行,在弦纹处交汇而成一条弧线。。整体构图疏朗有致,线条明快(封二,1)。
2.白釉印花云纹碗
通高3.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5.4厘米,重0.135千克。芒口外撇,弧壁、浅身、平底、圈足,足壁较窄。胎体较薄,质地坚硬而细腻,叩之清脆悦耳;胎色白中泛灰;釉色白中泛黄,呈象牙白色。外壁釉上清晰可见较多的淡黄色垂釉,流向亦自底至口;釉下可见细密如丝的“竹丝刷痕”。
该碗外壁无纹饰。内壁口沿下压印一周回纹,碗底边缘处刻划一周弦纹。回纹与弦纹之间及平底部分均压印云气纹,纹饰凸出,具浅浮雕之美。整体构图繁缛富丽,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生动传神(封二,2)。
这两件瓷器均具有定窑瓷器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白中泛灰,圈足,“泪痕”“竹丝刷痕”“芒口”等基本特征,因此属于定窑的精品之作。
“泪痕”现象出现于北宋早期,因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到北宋中期,“泪痕”现象更为普遍,因开始采用覆烧工艺,流釉方向自底向口。北宋晚期,胎釉特征与中期大同小异,覆烧技术更为成熟,印花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纹饰,花纹繁密,宛若织锦,纹样内容也丰富多样。
综上分析,白釉刻花斗笠碗的时代可能早到北宋中期,白釉印花云纹碗则为北宋晚期。
〔责任编辑:谷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