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5-05-30 10:48:04陈步伟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求真务实辩证思维

摘要: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辩证思维的运思模式、系统实践的重要环节以及人民导向的价值遵循,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求真务实;辩证思维;系统实践;人民导向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6-0009-05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衍生逻辑”(SQ1511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步伟(1984-),男,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面对以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习近平以磅礴的气魄、坚定的自信和卓越的才智为化解当前纷繁复杂的矛盾指明了路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因而,深入探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脉络和理论逻辑,以展望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向,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 求真务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原则

求真,是指能够以变动的实际为基点,不断探索客观真理;务实,是指注重客观实践条件、行动及其效果。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意蕴。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本着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和对实践活动的崇敬,才能用“实际活动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代替了“理念的衍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实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哥白尼式翻转”,进而为“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还亲自参与到工人革命运动中去,根据实际变化谋划灵活的实践策略。面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列宁没有照搬前人所提供的“公式”,而是根据苏联建设实际,以求真精神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以务实的气魄逐步推行内含“市场取向”的新经济政策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看到“苏联模式”弊端不断显现的同时,毛泽东适时提出“以苏为鉴”,并根据国情撰写《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突显“求真务实”的方法论。

正是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品格的基础上,习近平对其作出透彻阐释。他不仅明确提出求真务实的重要地位,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1](P31),“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1](P107),而且澄明其内在本质,即“要我们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之真,务谋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1](P107)。正是遵循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才能不断解放思想,直面中国问题,抢抓发展机遇。

不断解放思想。如果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那么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开放的起点。正是在中国需要重大战略调整之际,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连接起来,破除“唯上、唯书、不唯实”的思想藩篱,实现了理论创新以推动实践不断发展,进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功。因此,习近平深刻明晰“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为宁德地区谋划战略之时,他明确提出,具有实现致富之意识是“先富”的前提,而有此意识“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2](P2)而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之时,习近平更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实现突破的重要环节。他提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3](P509)。

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P280-290),故而,“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P289)历史证明,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务实调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明晰历史任务,顺应发展趋势。马克思正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问题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与资本运行的逻辑,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正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动力、前途等问题为突破口,准确提出“农民问题,成就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5](P649)的论断,为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因此,面对中国发展的“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现象,习近平突出强调问题导向的重要性。他深刻指出,对待每个时代的特有问题,“首先要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去看待、去研究”[1](P235),进而“分析成因,寻求对策,科学解决”[1](P235)。他还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坚持问题导向与改革开放的内在关联,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P497)。

紧抓时代机遇。时代机遇是时代变迁的重要指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紧抓时代机遇,才能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正是善于抓住机遇,习近平才能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治理整顿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2](P66),才能制定以“大农业”为主的发展路径,为其摆脱贫困打下基础;正是明晰21世纪前20年战略机遇(社会发展“加速期”与市场经济“成熟期”)的重要性,习近平才准确指出,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战略机遇期,“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1](P36),此历史时期“易失难得,稍纵即逝”[1](P36),故而只有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才可以“抢占先机,赢得优势”[1](P36),“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1](P36)。因此,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提出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信心和勇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1](P36)。

二、 辩证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维模式

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性思维,使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维模式。正如习近平所言,要处理好实践中的各种关系,“就需要我们多讲一些辩证法”[2](P101)。所谓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模式上的具体映现,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生成思维和创新思维。

矛盾思维,其本质在于运用对立统一的眼光看问题,并寻求矛盾双方的平衡点。习近平在阐述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时,就能够充分运用矛盾思维化解实际问题。他提出,闽东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相互结合”[1](P91),要“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来促进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P92),要走“差异布局的路子”以协调山区和沿海之间的关系,要“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2](P97)以实现两者相互促进,要明晰“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2](P99)以实现双方有机统一。而在评析浙江经济发展之际,习近平更加强调矛盾思维的重要性。他提出,“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坚持和深化的关系以及当前和长远的关系”[2](P91),尤其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1](P158)。同时,他强调,为了减缓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需要“在制定有关政策、制定有关措施时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点”[1](P159)。因此,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才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6](P68)。

系统思维,其精髓是突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性,并以全面的观点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治理地方和国家的重要运思框架。在主政宁德时,习近平提出要使地区从根本上脱贫,需要摆脱“只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之小农业的发展道路,代之以多功能、开放式和综合性的“大农业”。所谓“大农业”,就是要注重农林牧副渔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相互促进,强调综合发展,即“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P179)。在阐述浙江发展战略时,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深刻批判了只重视“平安”而放慢发展的“平庸”观念。他明确指出,“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1](P158)。同时,他深刻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1](P20)。因此,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之际,他提出,“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的需要”[6](P88)。

生成思维,其本质是把事物看做一种不断生成的有机体。因此,以历史(发展)的眼光透视事物的本质,进而制定具有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实践策略是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生成思维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始终。例如习近平一方面强调,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的侵袭,不能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否定,而要看到历史的前后相继性;另一方面,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以超前思维谋划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举措。又如习近平在充分尊重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要“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1](P20),以“马魂、中体、西用”为原则,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实现文明和谐。

创新思维,其内在意蕴是要在把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破除旧事物、旧观念、旧思维、旧模式的束缚,勇于开拓进取。无论是“中国梦”的宏观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录还是“市场决定”的实践原则,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创新思维。也正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破除改革开放的诸多藩篱,以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为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所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P59)。创新思维不仅意味着要敢于创新,而且也意味着勇于开拓。面对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提出,“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6](P101)。

三、 实践: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环节

系统实践,是指按照适当的宏观理念和具体策略的设定,使实践行为得以整体(实践领域的有机统一)、有序(实践行为的规律性联系)推进。正是在系统实践观念的指引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内在措施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并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梦”实践理念的构建是系统实践的起点。任何实践行为都需要适当的宏观目标指引方向。习近平提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涵的宏观理念和价值目标,不仅清晰地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未来方向,即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形象地描绘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抗争以抵御外侮、寻求独立和实现富强的恢宏画卷,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获得广泛认同。“中国梦”实践理念的提出不仅实现了在当代中国使大众分享和共有共同信仰和理念成为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还实现了进入改革深水区的“思想启蒙”。思想启蒙,是推动实践创新的必要前提。所以,为了顺利突破改革深水区,破除阻碍改革的各种利益藩篱,习近平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大公约数”,以民族大义的要求融合各种特殊利益的诉求,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再次彰显了思想解放的巨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P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谋划是系统实践的主题。从历时性上看,它是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实践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精神所得出的理论成果;从共时性上看,它是一个由动力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系统(全面依法治国)以及领导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构成的有机整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境界;从本质上看,它是在“中国梦”理念指导下的具体谋划。如果说宏观理念为实践行为指明方向,那么战略布局则为实践过程提供具体谋划。正如习近平指出,“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务虚)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1](P269)。“中国梦”宏观理念的实践要求决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当代立场。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首先要确立第一级阶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迈上这层阶梯,需要从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最有效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即区别于“人治”和“运动性治理”的“制度治理”;而“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要从思想、作风、组织以及制度等层面全面从严治党,以确立党的权威,引导人民力量,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

“五位一体”实践布局的设定是系统实践的关键。战略布局需要实践布局予以落实,所以,实践布局自然成为系统实践的必然环节。习近平曾评论浙江的“四位一体”实践布局,认为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即“体现了科学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整体性”[1](P201),同时,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即“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性,每一个方面既有质的规定性和各自丰富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1](P201)。由此,可以得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包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中国实践层面的映射。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会从“国家治理”的大局层面,把各个领域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精髓。各个不同系统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各自发挥既定功能而又相互辅助,共同促进社会有机体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正是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各个领域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虽然从实践布局维度看,五个领域具有平等的地位,但习近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软实力会“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P149)。他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要培育和弘扬作为文化软实力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进而维护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同时,面对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P208),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除了要树立科学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外,还需要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6](P209),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四、人民导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导向

人民导向,是指以人民群众的诉求、利益和力量作为制定实践策略的价值遵循。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表现,而且也是人民导向的实践映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人民导向的价值遵循指导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人民群众的内在力量为基础和动力,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突出强调人民导向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6](P40),还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无论是突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6](P367),抑或是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宗旨”[8],无不是其重要佐证。概言之,习近平的人民导向思想可以概括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

明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是心系人民群众的内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之最高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奋斗目标,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贯彻始终。因此,习近平指出,“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1](P33),是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要做到心系人民,不仅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给予人民群众以深厚情感。习近平认为,“要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需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情怀感(邓小平)、幸福感(雷锋)、境界感(雷锋)、责任感(郑培民)以及光荣感(钱学森)”[1](P7),进而做到“情为民所系”。

肯定人民群众的创新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依靠人民群众的精髓。习近平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6](P68)。换言之,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改革开放才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面对日益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只有“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6](P68),才能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首先,大力推进调查研究,以倾听民众呼声(意见)。习近平指出,坚持科学的调研方法,是制定科学决策的前提。他提出,“调研工作要做到‘深、实、细、准、效。‘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是指作风要实。‘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可行”[1](P1)。也只有坚持科学的调研方法,才能真正回应群众诉求;其次,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汇聚民众力量。习近平指出,“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6](P61)因此,破除制约人民创新性实践的阻碍,成为深化改革的内在意蕴,尤其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6](P125),让创新活力得以迸发,进而使群众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改革创新上来。

从人民立场出发,为人民利益谋事,是为了人民群众的主旨。习近平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的思路、制定改革的举措”[6](P98),以实现改革成果的人民共享。首先,制定实践策略不仅要从长远利益入手,更要兼顾群众的眼前利益,因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机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1](P26)其次,以落实领导责任制,实现为民办实事。习近平指出,要使群众需求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办实事,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1](P247),以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还要见实效,即“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感到幸福”[1](P247)。再次,以群众满意为最终评价标准。由于利益是群众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在评价政策是否有效时,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习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6](P9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4-16.

猜你喜欢
求真务实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6年21期)2017-01-17 20:21:49
培养学生自主习作能力探索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55:57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43:24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策略略谈
考试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 17:19:47
浅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22:08:11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14:09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
远离自以为是 推崇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