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江
【摘 要】 高中是学生素质良好修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责任,更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文精神的重大使命。人文精神的渗透及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优化教育方法。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高中阶段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 人文精神;渗透;培养
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校园的教学工作开展顺利,学生们都能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茁壮成长。随着教育教学目标的革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被提上日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精神有所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要求是达到学生文化修养、思想水平、理论知识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起学生责任感、道德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一、明确人文精神内涵,把握教育培养目标
人文精神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自古至今,不同时代、环境、地区的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及赋予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提出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指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深刻理解,进而产生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社会的温情沟通及关怀。高中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开展学生对科学的学习,而科学本身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记载,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文化。科学包含了人类的进步激情和奋斗理想,是同人类前途发展关系紧密的社会实践。
开展人文教育,就要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客观的认识和对待,并做到思想层面对科学所具有的人力价值、人性特点及工具意义的有机结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明白,给学生们讲的人文精神,并不单纯的是人类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指引,同时在追求自由、真理、进步,挣脱发展的羁绊中所体现的创新意识都同人文精神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语文具有内容广阔、丰富的特点,能够比其他课程更加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优势。
二、注重学生学习特点,落实教育培养措施
1.把握教材阵地,突出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得出结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硬性的学习来完成,但情感精神层面的理解和感悟,更多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高中语文课堂开展人文精神渗透,应坚持教材学习为第一阵地,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气氛。例如在讲到《道士塔》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讲解敦煌石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突出文化精髓对人类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当学生们初读文章后,会产生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王道士的所做所行深深的憎恨,有学生会说:“如果王道士现在还活着,我一定狠狠地收拾他!”“这个中华民族的罪人,历史必定会给他严厉的审判!”诚然,王道士是个当时社会的客观缩影,随着课文讲解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王道士不过是个小人物,当时的中国政府、外国盗贼才是我们应该痛斥的罪人。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古人留下来的宝物能够发挥应有的人文价值。在学生心里播种下文化的种子,逐渐成长为文明的大树。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时候,读到毛主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反映出领导人在当时环境下的乐观心态,也传达出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课堂教学中在讲解词文之后,可以更多的搜索资料将毛主席的精神进行简单剖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祖国领导人的精神风貌,更好的开展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
2.拓展古文学习,培养人生态度。古文是高考试卷中必考的题目,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日常的古文素养积累。古文教学,多会是关于人物传记、景色描写方面的,多以高中课堂古文拓展为手段,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体会古韵文化,感受学者风范。例如在讲到《勾践灭吴》一文时,让学生们理解“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勾践本为王,在兵败后给夫差当起了下人,在受到屈辱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安定,发展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最后一战而胜。从一位花花公子,到阶下囚,再到最后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勾践的人生跌宕起伏,其中也表现出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在《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观点,这些都传达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踏实心情隐忍的过程。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关乎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必须要做到对自己的时刻鞭策,摆脱各种消极情绪。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要求,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通过教师观念的改变,教材内容的融合等途径切实把抽象的人文精神,化身到具体的内容中来。如果将学生人生比作出海的轮船,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指导前行的灯塔。
【参考文献】
[1]杨洁,崔国久,夏惠贤.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3, 19(3):27~28.
[2]任丽君.挖掘高中教师人文精神提高语文教学力度[DB]. http://www.zytxs.com
[3]佟立霞.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