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及保障机制探讨

2015-05-30 23:04张青松罗星娜丁彩云杜珺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保障机制毕业设计

张青松 罗星娜 丁彩云 杜珺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下滑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该文借鉴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相关理念,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管理的系统方法和持续改进”三大管理原则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适用于交叉学科的动态化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着重从指导方式、团队管理、指导机制、师生互选、动态化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团队指导模式保障机制中的多层级监督管理及反馈与奖惩机制。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团队指导模式 保障机制 ISO9000质量管理 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a)-0245-03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已学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未来工作的实践准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环节的创新性改革措施成为了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相对于指定校外指导教师、成立实习实践基地、实行跨学科双导师机制等关注于学科交叉和校外实践的改革尝试,通过建设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团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近年来形成的一项创新理念。

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团队建设方面,章勇高[1]对工科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方法提出了大项目小课题的指导方式,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团队合作。欧世峰[2]针对信息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两类指导模式,大课题模式和自拟课题下划分小课题的模式。平伟清[3]也提出了打破专业局限,建立团队指导,主要是弹性时间制度和异地指导体制,以及相应配套考核办法。王金梅[4]提出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建设,强调团队教师具备学科专长,团队学生自主学习。汪灵[5] 、朱骏[6]等持有相似的观点,应将不同专长和特点的教师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教师能力优势互补。

以上围绕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团队建设的研究并没有提出支持这种团队模式有效性的科学原理,并且这种强调团队内部教师知识体系差别的团队机制并不太适用于交叉学科的毕业设计。以某校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色,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向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差异,分别涉及工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此时团队内教师知识体系的学科差异可能阻碍指导团队有效运作。该文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质量原则,探讨一种适用于交叉学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团队指导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传统指导模式不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开始于大学最后一学期,恰是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择业占用了大量本属于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时间,导致学生投入精力不足。我国高校生师比并不高,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下,普遍存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间较少,指导不够深入的情况。当前毕业设计普遍模式为一人一题,统一答辩,过程控制仅靠指导教师一人[7]。

基于以上现状,直接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第一,选题与实际脱节。例如教师自拟的理论性题目偏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的距离。由于题目与实际脱离,部分学生因论文内容与从事的工作内容差别太大而不愿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投入精力,学生主动思考的主动性不足,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另外还存在题目大而空,超出专业要求范围等问题;第二,毕业设计(论文)依据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错误或概念不清,不仅涉及指导教师还包括相关课程教师授课质量问题,部分论文章节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三,教师自身水平以及为维护学生,给出了较高的指导教师评语成绩,但在答辩过程中问题凸显,得分与指导教师给的分数相差甚远;第四,对于交叉学科还存在由于教师学科来源多样化导致的命题方向分散,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甚至部分命题不符合学科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尤其新进教师在学科转型过渡阶段还存在着学科整体认识不强,指导能力欠缺的情况。

2 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提出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的核心原则之一[8]。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也要时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应充分理解学生当前与未来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与未来专业发展的需求。既要充分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要求,又要考虑学生择业与学业时间冲突的实际困难和得到专业指导的需求。

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是以教师指导团队为基本组成单元开展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并以提高论文质量,加强师生协作为最终管理目标。具备以下师资结构和学科特点的学科亟需引入团队指导:第一,年轻教师多,个人学科认识尚浅,指导能力相对较低,需要加入团队增强指导能力和指导工作的质量监控;第二,学科方向杂,答辩小组成员中不同研究方向教师难以准确把握评价准绳;第三,生师比高,同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并且命题分散,学生之间也难以开展沟通活动。而在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中,形成指导团队的方式和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方法(即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的关键问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团队形成和命题流程见图1。

结合图1,实施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构建毕业设计(论文)的团队指导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创新指导方式,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团队

实施指导教师团队制度,建立以学科方向或不同年龄梯队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团队共同进行出题和论文指导工作,可以避免题目重复并解决由于指导教师数量少造成青年教师独立指导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

指导团队可基于科研方向、专业课群、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出题内容等进行自由组队。例如:已形成科研团队的教师团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团队,并依照科研方向共同拟题,即可以保证教师指导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方便沟通;已成熟的专业课群的任课教师,如需依照课程方向出题,可以形成基于专业课群的指导团队;需要进行同一类实验的毕业设计题目命题教师也可以形成基于实验组的指导团队;或者在初拟题目后依照研究方向自由组队。

2.2 严格团队管理,明确团队职责

指导团队成员人数和构成结构应有一定要求,通常需要3人以上。团队负责人由团队自己推选,但是团队负责人应满足一定职称或指导经验的要求,例如由副教授职称或相当岗位级别人员担任,并有3年以上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经验。教师参加指导团队后,应参加该团队的所有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相关活动。

指导团队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包括学生出题评选和采纳)、中期检查、评阅到答辩推优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负责,各环节执行时间、形式、地点在不违反学校要求前提下自行统一安排。教务科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由以往的全权安排的管理职责转变为辅助服务的职责,如提醒工作时间节点和安排会场等。

2.3 质量关口前移,探索出题新机制

传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中,命题阶段集中于本科第7学期,题目来源单一,命题阶段学生参与度不高。采用创新的团队指导模式,强调质量关口前移,从毕业设计(论文)命题阶段开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采取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命题新机制。

采取多样化的命题方式,例如:以教师和学生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课外学生作品竞赛等课题项目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教师课程“三化”改革中的专题化及相关实践课程,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由学生主导依据自己兴趣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

2.4 指导团队提前宣讲,实施指导团队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

优化现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和组织形式,实施指导团队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提前安排学生选题动员时间。选题动员时以选择指导团队和研究方向为主,具体题目可在选定指导团队和具体指导教师后确定。指导团队在选题动员会上进行宣讲,主要讲明团队人员构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初步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生依照个人情况选报团队并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已自主拟定的题目信息,专业特长等。指导团队选择符合其要求的学生,并应优先考虑已自主拟定题目的学生,双选没有入选的学生可再进行组间调剂,保证组内学生人数与指导教师人数、指导水平相适宜。选定学生后,对入选团队的学生进行统一调配,及时开展命题和文献综述环节。

2.5 实施指导团队的动态化管理

指导团队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每年依据实施情况及教师要求进行团队和团队成员调整,比如:形成适应学科新研究方向的指导团队,更换团队负责人等,形成动静结合的团队格局。但是在同一学年中,指导团队人员构成应保持稳定,确保受指导学生接受稳定、连续的指导。

3 基于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的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保障机制建立

3.1 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保障机制的基本原则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需要实现闭环控制,通过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构建团队指导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需要依照管理的系统方法和持续改进两大质量管理原则。

管理的系统方法就是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加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是一种通用的管理科学方法[7]。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命题、开题、中期、答辩及记录归档等各过程环节进行梳理,建立保证各个过程的质量评价标准及管理文件。从系统的角度关注各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和考核标准,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如在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文件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原则中的另一核心原则,指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过程环节中相关信息的进行收集和及时反馈,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收集和反馈信息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毕业生对指导教师评分机制,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选表彰机制,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常见问题,经院教学委员会确定后形成评价指标的处罚机制。

3.2 形成多层级的监督管理小组

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程序,在各个环节设立不同的监控措施,形成不同层级的监督小组。落实质量监督控制的保障机制,需要形成以下几个管理组。

3.2.1 总体协调小组

学院教务科负责各个指导团队毕业设计(论文)总体协调工作,按照学校教务处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各项要求和时间节点安排学院的各项工作。并在开题、中期、答辩等关键环节提供场所支持,负责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3.2.2 院级督导和检查小组

由院领导、团队负责人及教务科组成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督导和检查小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工作。

3.2.3 质量评估小组

由外聘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指导团队推荐的优秀论文是否推荐校级优秀论文进行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的保障机制及其监督小组作用见图2。

由图2可知,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从形成指导团队开始命题,经过开题、中期、答辩、评优到毕业生反馈信息通报团队形成一个全过程闭环控制。对各个环节由指导团队、监督小组共同进行质量监控。从指导团队的角度看,监控措施以定期指导,把握毕业设计进度和深度为主要内容。从各监督小组来看,主要是对指导团队指导过程记录文件进行管理,定期抽查,并随机参与部分指导过程,观察指导情况,有任何问题及时沟通反馈。

4 结语

该文以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模式的建设细节及保障机制,构建了包括确定质量标准、收集反馈信息、实施质量控制等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该模式和机制已在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初步实践,效果显著。后期还将考虑采用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等其他质量关口前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并通过实践持续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章勇高,高彦丽,黄江平,等.工科毕业设计的大项目小课题指导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81-84,109.

[2] 欧世峰,高颖,晋刚.团队联合培养模式在信息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02-204.

[3] 平清伟,马铁成,翟滨,等.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25-25.

[4] 王金梅,郑培超.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0):7-8.

[5] 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8-91,114.

[6] 朱骏,王炬成.船舶工程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37-139.

[7] 陈立福.如何发挥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214.

[8] 李为柱,李学方,周韵笙.2000版ISO9000族标准理解与应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9] 张青松,丁彩云.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探讨[C]//中国民航大学2013年教学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244-247.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保障机制毕业设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