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翻译思想初探

2015-05-30 22:20陈婷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朱光潜

陈婷

摘 要:朱光潜先生在翻译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翻译标准,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与创作三个方面来分析阐述这位翻译巨匠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朱光潜;翻译思想;翻译理论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由于精通英、法、德语等多种外语,他成功的翻译了《柏拉图对话录》、《萧伯纳戏剧集》、莱辛的《拉奥空》、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但丁的《论俗语》、达·芬奇的《语录》、黑格尔的《美学》以及维柯的《新科学》等。其中,对《美学》的译作是他翻译生涯里的里程碑,为他在翻译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1]。在这些沟通中西方的优秀译作中,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深刻的翻译理论和思想是我国翻译界的宝贵财富,本文拟从翻译标准,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与创作这三个方面对朱光潜先生的理论思想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其独到的翻译见解。

一、 翻译标准

对翻译标准的讨论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彦琮的“十条八备”,玄奘的“五不翻”,马建忠的“善译”到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有识之士们对翻译标准的独到见解可谓见仁见智。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或者较为人熟识的无疑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此,朱光潜先生在《论译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2]p289既然,比原文译的好是不“信”,比原文译的不好还是不“信”,到底如何才能达到“信”这一标准呢?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的“信”字就是对原文的忠实,所以,只要“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 [2]p289就好。

此外,朱光潜先生还将对“信”的理解引申到对文字 “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 [2]p299的忠实上。有些文学作品根本做不到在情感、思想和风格上的忠实,更不要说声音节奏了。比较中文诗词歌赋中的抑扬顿挫,对与中文分属不同语言体系的英语来说,翻译出这种韵律简直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对此,朱光潜先生也明确的认为诗歌不可译,他甚至认为“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诗” [2]p299。

作者颇同意朱光潜先生对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诗歌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中为了交流之便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旨在传达一种意境,描绘一种美感,使人产生思想亦或心灵上的共鸣,而无论是意境还是美感都难以翻译。其次,各国的文字都是本国特有的思想精粹的产物,如若脱离了这种特有的文字媒介,那诗歌文字中独有的思想境界便无法得到忠实的传达。最后,诗歌中的文化不可译,而这种文化多半又是随着本国的历史进行演变的,所以即使译者可以将文字的表面进行翻译,但他如何能够将文字内里的文化通过浅浅的几句话就深刻的传达出来呢。所以,意境不“信”,思想不“信”,文化不“信”,诗歌又如何能忠实。因此,归根结底,诗歌不可译。

二、翻译方法:直译,意译与乱译

直译与意译是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就是指依照原文的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而且字句的顺序也不变动。而“意译”则只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顺序。此外,“直译”侧重对原文的忠实,而“意译”则讲究译文语气上的顺畅[2]p299。那到底哪种文本该用直译,哪种文本该用意译,对此,朱光潜先生认为“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2]p299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并不明显。要想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就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组织结构,又要保持译文的通顺。所以对于一篇好的译文而言,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应该是一组共存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此外,周建人先生与朱光潜先生持相似观点,他在为《外语教学与翻译》撰写的“关于‘直译”一文中认为,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3]p652。由此观之,“直译与意译并用不悖”[4],要想让一篇译文达到上乘之作,需时刻谨记直译和意译的统一。

但是,有些译文既不属于直译,也不能划分为意译,这归结于一些译者在原文中额外添加的一些本不属于原文的东西,结果造成译文风格思想甚至内容与原文大相径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林纾,作为一个不懂外文的译者,林纾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其他译者的帮助,翻译出了许多文字优美,情节动人的作品。但是这些译作中的许多美好的场景和精彩的场面却是林纾自己的“乱译”之果,所以,虽然他的努力不可否,但是他的译作却实在算不上是忠实成功的。

翻译不同于创作,创作时作者可以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却只能在不同翻译技巧之间探寻最适合原文的译法,而又要时刻堤防不能陷入乱译的困境。可见,译者不易。

三、翻译与创作: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当今时代,各类译者一抓一大把,无论能力如何,皆敢涉足翻译这一行业。但是在五四这个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中,翻译家的数量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能够精确的传达出原文思想内涵,同时又译文精准的译者更是少数。所以朱光潜先生说道,“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2]p301,因为“文学作品以语文表达情感思想,情感思想的佳妙处必从语文见出。作者须费一番苦心才能使思想情感凝定于语文,语文妥帖了,作品才算成就。译者也必须经过同样的过程…所不同者作者是用他的本国语文去凝定他的情感思想,而译者除着了解欣赏这情感思想的语文的融贯体之外,还要把它移植于另一国语文。使所用的另一国语文和那情感思想融成一个新的作品[2]p301。”因此,也只有当文学家和翻译家合二为一,才可能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才可能出现最佳的文学译作。

朱光潜先生对文学译作这一谨慎的观点对当今的译者们来说恰好是一个警醒。在当今社会,译作的数量往往走在质量之前,而译者们对待译文的态度也大多仅仅是将其作为自己谋生的一个工具。这样,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译文的空洞,不“信”。尤其是对文学翻译来讲,翻译腔,胡译,乱译的存在大大的削弱了原著的文学性,甚至是思想内涵。其实,译者在翻介文学作品之前不一定要成为文学大家,但是最起码应该要具备文学家般严谨的态度。从原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吃透原著,读懂原著,然后再字斟句酌,将本国的文字与原著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成一部优秀的译作。只有这样,文学的翻译事业才会蓬勃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行为的表现的在于作品译介的传达,而态度的展现则是对译介作品的尊重。无论是“信” “直译”还是“意译”,忠实准确的传达出作品的原文,此为一种尊重;不“乱译”,不译不可译的作品也可视为对翻译工作的一种尊重;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谨慎的态度,较高的鉴赏力去翻译作品又是另一种尊重。朱光潜先生在这些理论中传达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思想,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玉兰,王彬. 朱光潜翻译思想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84.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建人.关于“直译”[A].见:罗新璋编.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51-652.

[4]孙致礼.文学翻译应该贯彻对立统一原则[J].中国翻译,1993(4): 6.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朱光潜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鲁迅与朱光潜有关陶渊明接受史的比较研究
怕站而不怕慢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