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广为引用的定义,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可纳入心理健康的范畴。有专家指出: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应具有7个特征。换句话说,以下7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1. 智力发展正常;2. 自我意识恰当,悦纳自我;3. 情绪良好,反应适度;4. 初步自控,不胆怯;5. 行为协调;6. 对人际关系有较好的适应性;7. 个性诸方面的发展较为和谐。
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不仅对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在此觉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从家庭说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拿一件真实的事例来说吧,有一位学生去偷了超市的玩具,第一次得逞后,又去了第二次,后来被当场抓住,超市负责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他仍然无动于衷,后来将学生送回到家才知道,该学生从小父母就离异,丢下他跑了,他是被以卖菜为生的爷爷带大的,家庭生活很具体。长期缺乏管教和关爱的他很冷漠、自卑。在他看来,别人能有玩具,我也要有,而且要比别人的更好。这种病态心理导致了他行为上的失误。所以说,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这种“问题家庭”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做好心理上的疏通,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其次校园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学习任务过重压力过大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等让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自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而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时常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发现问题就及时沟通,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转变和改善。班上有一名教师子女,成绩不错,课堂上很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因班额很大,为了照顾其他的学生,遇到简单的问题我并没有常常叫他,使得他回家后常抱怨老师没有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以后他再也不会举手了。果然,从那以后他真的就不举手了,课堂上做什么也不积极了,我知道他是认为老师忽视了他,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将他带到了办公室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老师为什么没有常常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原因,帮助他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他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除此以外,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网络、电视、低俗漫画等对学生心理冲击甚大,学生由于缺少辨别能力,常常一味地模仿,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是啊,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它们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不但专门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板块,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开办了“知心姐姐”心理辅导室,开展了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心理能朝着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