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2015-05-30 17:43毛慧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叠字古诗

毛慧

摘 要:《古诗十九首》文辞醇厚、意境悲远,堪称“一字千金”。本文从东汉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考察,揭示出《古诗十九首》作为诗歌自觉时代伐山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地位

《古诗十九首》温薰着先民原始而朴素的气息褰裳涉溱而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1]以其美丽而悲怆的唱咏,或天真直率或含蓄蕴藉地传达着清琼自然、托情高介的古人之思。它擅长于抒写哀乐,摆脱了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桎梏,开始转向思考现实人生,与《诗经》、《楚辞》桴鼓相应,堪称五言滥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2]。

一、《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源起于梁齐之间,那时流传着一些汉魏以来的古诗,据钟嵘《诗品》所云“陆机拟十四首……其外四十五首”,[3]可知当时至少有五十九首之多[4]。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文选》,从这些无名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流传至今。对于这十九首诗创作的时代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创作时间为东汉末年。对创作背景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有利于寻根振叶、沿波讨源,更好地理解《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恶化,文人的观念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到明帝时代,师道与君道甚至有了同等的尊严。和帝以后,连续几个幼主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士人原先的仕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要入仕便要依附权贵,使得此前以道为重,注重气节、操守的意识受蒙受极大的冲击,此外,汉末争激烈的政治斗还影响到士人生命的存亡。由于正统价值体系被怀疑乃至摒弃,诗人们失去了原来的赖以自立的精神依托,以肉体凡身真实地感受着人生的一切,在与严酷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对生命变易、时序流逝的感伤,对灾难不幸的忧虑,对世风浇薄的愤怒。

作为东汉末年成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在人生、艺术观念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5],这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两汉正统的意识形态下,对世俗感性生命的正常欲求变成非仪失节,而《古诗十九首》开抒述自我之端,率先打破两汉文坛的沉寂,尽情叙写离愁别怨,提出生民佚乐的价值追求,“这类思想是庸俗而粗野的,它的气质是浪漫而颓废的,但其中却蕴藏着一种现实的积极因素”。[6]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一)《古诗十九首》的修辞手法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底层文人之手,语言上也就处处带有文人诗的色彩,同时也是质朴而生动自然的人民口语的集中和提高。首先表现在五言句式的运用上。

五言句式与《诗经》以来的四言句式相比,结构上,改变了两个字为一步音重叠起来的范式,上一音步是两个字,下一音步却是三个字,两步音参差交杂;节拍上,用奇变偶,比音节板滞的四言体更具表情达意的优势,以其句式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更适合于诗的语言。[7]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云:“《十九首》之妙,如无缝天衣。后之作者顾求之针缕襞襀之间,非愚即妄”,[8]《古诗十九首》很多诗句脱胎于《诗经》,但比原句更见优柔善入、音韵美好。如《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演化自“维忧用老”而稍加变化,诗句力量却增厚数层;“明月皎夜光”源自《诗经.月出》篇:“月出皎兮”,音韵更见和谐悦耳;《西北有高楼》中“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与《诗经.邶风.柏舟》篇末“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句,句意相似,蕴涵的悲切更见真挚、具象。

作为一组演化自民间歌谣的歌诗,回环复杳是《古诗十九首》的生命,通过这种结构,诗人建筑起诗歌的体格,请看《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兵燹遍地的动乱社会,别离的声声恸哭被反复摹写,成为诗歌典型意象之一。该诗不拘囿于刻画离别,透过泣血诗句仿佛能令人看到一个烽烟四起的时代。本诗通过很多复杳的句子具体刻划出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书写出这一动乱时代所带来的人生悲哀:“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三句反反复复强调距离的“长”与“远”,情感层层推进,将离别之悲渲染到了极致。

《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叠字的使用。善用叠字可以使诗歌“复而不厌,赜而不乱”,但连用叠字容易显得单调。《青青河畔草》一首的叠字用法历来受评论者称赞。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诗的前六句连用叠字,园中“青青”的颜色、“郁郁”的生态,闺人“盈盈”的仪态、“姣姣”的丰采、“娥娥”的粉黛、“纤纤”的玉指,看似随意的语词,无比精准地直指事物本质,以轩豁的表达还原其本来风貌。诗人在完成了这样的细致描写之后,突然掉转笔锋,把她的身世经历、生活情感概括在最后四句里,这种帷灯匣剑的手法给读者异常爽朗鲜明的印象[10]。运用叠字能够破除沉冗,简洁而有力地折射出意志、神情,同时极富回环复杳的音节之美,《古诗十九首》中叠字使用颇为成功,通过语言的选择、运用、组织和安排,使诗的形象丰富而生动。

(二)《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

《古诗十九首》在抒情方式上载誉颇丰,胡应麟赞曰:“《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志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11]钟嵘提出,得风人之旨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他认为“其源出于《国风》”。以上举《行行重行行》为例,时空意识与深挚之情回环复杳,一句一情,一情一转。含情之妙,不见其情;蓄意之深,不见其意[12]。同样的作品还有《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

这首诗是对梦境的描写。时值隆冬夜静,思妇未眠前的相思迁延入梦,迷离恍惚间若有所失,她触景生情,由情而思,由思转疑,由梦而感。全诗在展示空闺思妇情感流动变化的过程中,深得婉转曲折之美。

《古诗十九首》均为抒情短章,诗人以简练的笔墨,通过展现主人公情感曲折变化的全部流动过程,描写出一种深婉的情致[13]。它们不事雕琢,一派烂漫爽直,呈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感,

(三)《古诗十九首》的诗歌形象

关于诗歌形象,清代沈德潜概括道:“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14]《古诗十九首》中包含游子思妇、积极入世、人生无常、友情薄凉这四类诗。诗人善于撷取叙事文学中对典型细节的捕捉,通过典型的具有包孕的细节真实,具体而又生动地展示主人公的感情活动,写出“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离别之苦、奄乎短促的“人生如寄”之感、闻歌而心感的对朋友知音的渴求、“沉着痛快”的怨怼之辞[15]。请看:《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围绕居者与行人何为第一视角的问题,本诗颇受争议,刘履曰:“旧注李周翰以此为妇人之诗,谓‘其夫客行不归,忧愁而望思之也……今祥其词气,大类妇人”,[16]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思妇。通读全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备受别离摧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通过不寐、揽衣、徘徊、出门、引领、入房、泪下等动作细节的描述,如剥竹笋,一层一层将主人公的感情推向高潮,在其一连贯的动作之中展示出情感发展的全过程。能把心理状态刻画得这样细腻的作品,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多见。

马茂元等人多把此诗当作游子解,张玉谷曰:“此亦思妇之诗,首四即夜景引起空旷之愁,中二申己之望归也。却从反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圆”,笔者认为笔曲意圆正是形象写作的至高境界,全凭读者的情感认知,不拘理解是否偏差,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这是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17]。

三、《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组诗中生命意识的觉醒,评论者著墨甚多,刘熙载《艺概》中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感交集,诗至始,始可谓言之有物矣!” [18],这组诗超迈畴昔,以深切的思考和率真的表达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远离诗教说,而以感性生命所具有的鲜活创造力对现实人生作了广泛的深刻的感受、思考与表达,因此具有一种十分可贵的拒绝政治教化要求的文学独立化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相对独立性的发展[19]。

作为建安文学的肇始,《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阶段。从《诗经》、《楚辞》、楚歌到汉初乐府,句式还没有定型,在这样的情况下,《古诗十九首》终于从复杂曲折的道路把五言诗发展到成熟的境地,避免了文学创作走向僵硬。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不但从传统诗教中突围而出,强调个性化的抒情,而且革新了内容和形式。它既是诗缘情的自觉文学时代的肇始,更开风气之先,对文学的风格及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可以说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之路正是以此为契机的。这组诗是汉乐府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直接陶育了建安文学,为后世诗歌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陆时雍.诗镜[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2]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钟嵘.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7]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8]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9]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刘运好.魏晋哲学与诗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2]刘运好.魏晋哲学与诗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3]沈德潜.古诗源[M].长沙:岳麓书院,1998.

[14]刘运好.魏晋哲学与诗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5]刘履.风雅翼·选诗补注[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局,1986.

[16]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7]刘熙载.刘熙载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8]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叠字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奇特的叠字联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叠字家园
叠字话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