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作品中的亲情犯罪研究

2015-05-30 17:43邢亚南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根源社会需求

邢亚南

摘 要:1985 年,东野圭吾凭借《放学后》荣获江户川乱步奖并从此跃居日本当代文坛一线作家之列。此后,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134届直木奖,在日本推理界以及整个文学界都影响巨大,而且作品写作速度快,质量高,被誉为日本出版界的“印钞机”。东野圭吾作品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只作为简单机械的推理小说,而是他广泛关注社会,深入挖掘人性,不斷探索角色塑造的丰满度。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本文旨在通过东野以亲情为主线的作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关键词:东野圭吾;社会;人性;亲情;动机;根源;需求

一、作者介绍

东野圭吾1958年生,1981年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他早期以清新流畅的校园推理小说起家,并以缜密细致的剧情布局获得了”写实派本格“之美名,后期的创作逐渐突破传统推理的框架,在悬疑、科幻、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同时还保持作品兼具文学、思想和娱乐,不停地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感受。是兼具推理和社會性的一位優秀作家。

二、作品简介

东野圭吾的小说按照一定標準有很多系列,例如加贺恭一郎系列,神探伽利略系列,天下一大五郎系列,浪花少年侦探团系列,X笑小説系列(怪笑,毒笑,黑笑,歪笑),还有长篇無特定主題系列等。本文主要分析的作品大多来自无固定主题长篇系列。

家庭悲剧系列以亲子关系,夫妇关系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为主,描述在父亲,母亲与孩子相处中的畸形关系导致的悲剧为主。例如《过去我死去的家》就描写了父亲对儿子期待过高,而儿子没有按照其預想的轨道成长后,与儿子断绝关系,从儿子手中夺过孙子再次培养,淡化孙子对父亲的感情期待,自己承担了孙子的“父亲”形象。《白夜行》的男女主人公都不曾拥有健全的家庭,雪穗的母亲为生活所迫,不惜出卖年幼的女儿给有恋童癖的当铺老板(男主人公亮司的父亲),而男主人的母亲与家中帮佣公然发生不伦关系,对亲生儿子也从来没有表現过母亲应有的责任与爱情关注。

还有另外一种模式的亲情导致悲剧的类型,就是《湖边杀人案》《信》《祈祷落幕时》《红手指》和《时生》。這些作品的主題都是父母为孩子或家庭成員間互相犧牲和守護的类型。湖边杀人案》中還涉及了教育問題,幾戶家庭為了讓孩子順利升學,妻子不惜犧牲色相來獲取試題,已經失去愛情的夫妻為了孩子依然決定繼續走下去,即便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爲了回報孩子對父親的依賴,決定隱瞞事實。《信》中,哥哥为了筹集弟弟上大学的费用,入室抢劫未遂失手杀人入狱,之后通过通信的形式关心着弟弟。弟弟經過很多作為加害者家屬承擔的歧視和掙扎,但是最終還是選擇勇敢承認事實,承認哥哥。《祈祷落幕时》中浅居博美的母亲卷走家里所有钱财留给父女一笔巨债后离家,父女二人再打算自杀时,女儿失手杀人后,父亲假装被害人,之后隐姓埋名生活守护者女儿,清除了有可能影响女儿前途的高中老师,高中同学,之后不惜自杀来保护女儿。《红手指》中父亲长期与儿子缺乏交流,把教育子女的工作推给妻子,在儿子杀人后,竟然想出让老母亲作为凶手自首的主意,最後良心發現,說出實情……。

这两类小说都不同程度讽刺了家庭关系的失调和畸形,故而导致犯罪的类型,其中对老人的赡养,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夫妻婚后生活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等也都是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三、親情犯罪动机分析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下称马斯洛)在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need -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在书中将动机分为 5 层,在 1970 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7 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這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分析东野圭吾的上述几部作品的话:《白夜行》中雪穗还是小学生的她就被母亲视为“以性易金”的工具,童年时代缺乏对应的基本需求或匮乏性需求,亮司迫切寻找隶属与爱的需求。故事的后半段,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已经摆脱了生活上的经济困难,但是其对安全与爱的需求却貫穿始終。纵观全文,雪穗和亮司互相守护,在始终在寻求安全与爱的穷途中走上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的末路。在正常情况下,父母承担了给予孩子“爱与安全”的责任,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也是无偿的,人要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每个人为了自我实现,首先必须感觉到来自父母这种无条件的爱。然而,雪穗和亮司却不具备這種爱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欠缺首先源自两人畸形的家庭。两人从来没有感受过本应从父母这里得到人類最原始的爱,反而覺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不应该出生,这种对爱的渴求让两人对爱的定义产生扭曲,换言之,两人的不幸童年让他们始终追求的是低层次的需求,没有实现也無法實現自我的动力和途径。

而《时生》和《信》却表达了父母与子女,兄弟间感人的爱情。父母决定勇敢的生下并辛苦抚养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子,直到儿子病重不起也不曾放弃,虽然加入了一丝科幻形式,儿子通过穿越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情。《信》中,哥哥在母亲去世后,哥哥一人主動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为了让弟弟接受更好的教育,入室抢劫被发现后失手杀死被害人,入狱后一直担心弟弟的生活,弟弟作为加害人的家属,在恋爱,升学,就职,组织家庭上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区别对待,一度想断绝和哥哥的关系。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直貴在实现自己的需求上,遭遇的种种对待源于低级需求的悬而未决。

四、结语

家庭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單位,家庭成員所犯的罪将会波及整个家庭。东野在其作品中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社会问题给家庭带来的伤害。这种对犯罪者以及其家庭的歧视不仅对社会的安宁、家庭的幸福带来了影响,而且还对家族中的个人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对犯罪者及其家庭成员命运的最大阻碍正是来源于不公的社会看法,来源于他人和社會的歧视,所以东野用其作品来控诉这种陋习,用真实的“疼痛”来揭露日本现代的社会问题。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品在揭示日本社会这一问题时,也流露出东野对于日本社会严苛无情的伦理观的无奈与批判。

在分析東野圭吾作品中親情犯罪動機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作為獨立個體的人,不光在家庭這個集合中,還是作為家庭成員採取自主行動時,都不單單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要以各種身份與社會發生各種關係,而日本社會嚴苛的倫理觀和道德觀,在此類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和表現。

参考文献:

[1]被放逐的幸福———论东野圭吾《白夜行》的人物形象.

[2]从_白夜行_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_牛丽.

[3]东野圭吾《分身》.

[4]东野圭吾的主人公.

[5]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家庭悲剧研究_邹燕.

[6]解读东野圭吾小说中类型化人物塑造_以女性形象为例_邹燕.

[7]解码东野圭吾笔下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毁灭_邹燕.

[8]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_以_白夜行_为中心_张景一.

[9]解读_白夜行_中的桐原亮司的悲剧形象_刘侠.

[10]解读东野圭吾经典社会派推理作品_红手指_王燕君.

[11]论东野圭吾小说的救赎意识_华祺蓉.

[12]浅析_白夜行_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_李雪.

[13]浅析东野圭吾作品中的身份认同_钱列英.

[14]《白夜行》中唐泽雪穗的形象之再考.王丹凤.

猜你喜欢
根源社会需求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