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大陆故事 传播大陆声音

2015-05-30 15:30石磊
中国广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移情服务

石磊

【摘 要】本文以《华广快乐EZGO》节目中的“两岸美食逍遥游”栏目为例,论述了专题节目如何通过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传递大陆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和两岸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并从体验式报道的定位、换位思考的切入点、服务两岸听友的属性等方面,探讨了广播对台节目如何用台湾听众能听懂、易接受的语言讲述祖国故事,传播大陆声音,让台湾听众了解真实的祖国大陆,消除歧见、增进感情、扩大共识,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宏大愿景。

【关键词】对台广播 体验式报道 移情 服务 心灵契合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开播的《华广快乐EZGO》整档节目的设置,是在与台湾快乐联播网充分协商并充分考虑到台湾听众的需求之后确立的。如果说《华广快乐EZGO》节目上半部分的话题讨论形式带有主持人的主观、引导色彩的话,那么,下半部分的《两岸美食逍遥游》就是通过台湾听众最喜闻乐见的旅游美食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大陆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和两岸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通过这几年的采访和节目制作,以及每年收到的台湾听众调查报告反馈来看,同样的内容,采访手段、制作手段不同,产生的传播效果迥然不同,其中“体验”“移情”“服务”是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体验。所谓体验,指的是体验式报道。这也是《两岸美食逍遥游》采用的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贴近民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听性、可看性的报道形式。由于这档节目主要面对台湾南部播出,而南部民众来过大陆的比例不高,体验式报道就成为南部民众了解祖国大陆的千里眼、顺风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对台广播节目普遍存在着传播效果差的问题,说教调子高、宣传味道浓,别说体验,连真情实感都戴上了政治帽子。空话套话一大堆的广播节目,别说台湾听众,大陆听众都不一定爱听。

2012年播出的《经济强省的文创产业》系列专题节目,为我们的节目制作打开了体验式报道的大门。当时,台里提出要对江苏、山东等省份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采访报道,可“经济强省、文创产业”这样的大选题往往会做得宏大而空泛,搞不好还可能做成企业宣传片或者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的样子,这与我们节目的定位是南辕北辙的。越是大主题,越要与小角度做到统一,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才有可能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于是在采访之前,主持人与嘉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向他们介绍我们的節目和受众定位,除了遵循传播规律、讲究传播策略和艺术之外,更多的是利用人际沟通中的技巧,请他先来体验节目创作的起始阶段,把对台广播主持人与采访嘉宾之间的关系,转换成采访嘉宾和台湾受众之间的对话。这样我们的节目一方面替采访嘉宾发声,介绍当地的情况,另一方面,主诗人又替台湾听众提问,整个采访从单向输送变成双向沟通,变成人与人、甚至朋友之间的自然亲切的对话。

报道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只是介绍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往往会流于空泛,让人不易接受。因此每到一个采访点,主持人就要走进一线,和一线人员直接对话,而不是简单地请官员学者坐着大谈特谈。但有时这样的要求会与对方的安排产生分歧。比如,在苏州博济产业园采访时,园方很重视,特地请区科技局长来介绍情况,会议室布置得也很正式隆重。其实这并不符合我们的设想,但又不好回绝。于是主持人雅乐就与这位局长共同探讨怎么做才能把节目做好听,他理解我们的设想后建议,产业园内有各种很有特色的企业和公司,不妨在园里边走、边介绍寻找灵感,既有现场感又能尽可能多地介绍产业园,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听众跟着雅乐走进苏绣工坊、制玉车间、画室、紫砂工作室……眼前的场景是动态的,局长的介绍是口语化的、生动幽默的,每间公司都很热情地请雅乐体验他们的制作工序,我们录下了苏绣大师在绣床前刺绣、制玉师傅在玉石上打磨、紫砂壶大师摔打砂泥的现场音响。这些生动的音响配合着制作者的现场介绍、参与制作者的个人体验,听起来生动有趣,也开启了我们体验式报道的基本模式,为我们后半部分的节目定下了基本调子,就是:主持人引导嘉宾,带着感情接地气,不能坐下来,不能说空话。

体验式报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体验,主持人和记者相当于听众的千里眼、顺风耳。体验式报道也很容易做到个性飞扬、感动受众,这就必须再现记者独特的强烈感受,不仅要有真实的细节,也包含我们捕捉到的真实情感。如,2014年我们推出的赴台游深度专题《我们的两铁环岛》,就是由前方记者亲身体验“铁路加自行车”的整个环岛行程,实时捕捉两岸三地同胞“奋战”在环岛路上的百般滋味和生动故事——大家一起跋涉挥汗,一起完成拥抱梦想的冲刺,一起逛夜市赏美景,一起领取“环岛完骑证书”……还有什么画面能比这种肩并肩的体验,更容易让两岸的听友彼此相惜、彼此认同呢?

第二个关键词:移情。我们所理解的移情就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他人所想,忧他人所忧。做这档节目首先要做的就是“Stand in others' shoes”——穿上他人的鞋子,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他人穿那双鞋时是怎样的感受。

由于多年的分离,两岸发展步伐不尽相同,台湾已经成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思想多元的社会,很难用单一的价值观和理念去说服台湾听众。2010年做《辛亥故地行》专题采访时,主持人雅乐注意到,台湾大学生在大陆几座城市中行走,那些宏大雄伟的东西不太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台北101大楼高还是广州“小蛮腰”高?大陆高铁快还是台湾高铁快?广州中山大学和高雄中山大学仅仅是重名还是同源同脉?这样的对比似乎提不起对现代化生活设施早已司空见惯的台湾同学们的兴趣,相反,哪里可以乘“摩的”夜游,哪里有江滨海滩可以散步,哪里有当地人爱去的书店夜店,哪里有可以讨价还价的特产市场,哪里有最最地道的“苍蝇”馆子……这些才是他们每到一座城市最想知道的。雅乐一开始也被这些看似幼稚的举动惊呆了,甚至大失所望,然而,后来一位台湾女生告诉我们,通过在广州喝早茶、逛夜市,看当地人如何生活休闲、如何讨价还价,她觉得两岸民众没什么不同,两岸之间也没什么好计较的;一位男生说,看到广州到武汉的高铁站居然设置了更衣间,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大陆果真很大……

通过这些事,我们整个制作团队逐渐感到,要影响受众绝不是简单地一对一、我说你听和预设概念的灌输,一个人参与一件事情后都有自己的感受,与其将大道理直白地讲出来,不如通过亲身体验、或者通过记者代替听众体验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证实一些道理。所以,作为对台广播节目的主持人、记者,更应有深层的、全面的、来自内心、站在台湾听众的角度去思考的独特感受,不仅要有采访地点的现场体验,更要把自己想象成台湾听众,甚至更具象化一点,想象成台湾南部一位普通的市民、农民、渔民,你会对这个节目有什么期待、有什么好奇。没有这种感受,报道就会肤浅,听众听来依然隔靴搔痒,依然觉得大陆的形象模糊遥远、与己无关;而有了这种感受,报道就有深度和温度,听众会对主持人、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感觉。

第三个关键词:服务。“为听众服务”是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属性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什么是服务?我们理解的广播节目的服务性,就是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说不同的话、写不同的文章、制作不同的节目,特别是作为一档两岸联合制作的对台广播节目来说,它的服务性更是与受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两岸美食逍遥游》听起来谈吃谈喝、轻松活泼,但如果只是这么简单,那就流于肤浅,没有体现它的服务性,而广播节目的服务性才是一个媒体能否得到受众认可和喜爱的关键所在。那么台湾听众到底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又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2013年华广组织记者赴台采访时,明显感受到台湾岛内特别是南部地区普通民众,甚至媒体记者对大陆各方面的了解严重欠缺,台湾南部民众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从没来过大陆,有些人對大陆的认知偏颇得可怕。在短期内不可能让所有台湾民众都来大陆走一趟的情况下,我们的节目就要努力做到是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一座桥、一扇窗。与我们合作的台湾快乐联播网是商业电台,听众的喜好是他们、也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通过多次听众调查报告的反馈发现,台湾听众对《两岸美食逍遥游》的兴趣一直很高,对两岸教育、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信息也有很多不解之处。所以,我们的每一期节目每一分钟,不论是文字、音乐还是片花,都肩负着向岛内民众传递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服务功能和历史使命。我们曾仔细琢磨过这样一句话:媒体除了表现一个外在的世界以外,还提供了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甚至可以说,现在认识世界更多的是通过媒体。而我们这个媒体应该构造一个什么样的祖国大陆给台湾听众呢?如何能通过节目资讯来消除一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心理上的隔阂、态度上的抗拒,这就是我们节目的服务功能之一。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样的主题我们自然也要跟台湾民众说。在我们推出的《抗战故地纪行》系列节目中,我们介绍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中杭州附近的富阳,那里建有浙江抗战纪念馆,但如果一上来就谈历史、谈战争,是不符合节目定位的,也无法让听众感兴趣。于是我们就从富阳的富春江开始说起,先谈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文化盛事,再谈富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是兵家必争之地,逐渐引到抗战期间那里发生的战斗,我们想说明的是——同样一块土地既孕育出文人墨客,也养育了抗战英豪。其中还学习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风格,不仅仅单纯地只讲美食讲旅游,而是把美食美景当作一个媒介,通过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能够让大家热情讨论的话题,给听众提供他所不了解的信息,也许一样小吃就代表了他的乡愁,一处美景就解释了他的性格出处。我们相信台湾听众的一些疑惑和好奇能通过这档节目得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6在北京接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的联合参访团时说,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觉得心灵契合更需要两岸民众相互加深了解、消除歧见、增进感情、扩大共识。落到我们这个媒体、这档节目,就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角色意识、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满足受众的什么需求。多年来经过不断尝试,累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那就是:我们必须带着感情脚踩泥土,感知民意,用台湾听众能听懂、易接受的语言讲述祖国的故事,传播大陆的声音,让台湾听众了解真实的祖国大陆。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本文编辑:刘园丁)

猜你喜欢
移情服务
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方法研究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