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男女作家关于“第三类女性”创作的差异

2015-05-30 09:39:06左惠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伍尔拉姆齐沃克

左惠连

内容摘要:伍尔芙与安德森作为二十世纪初英美两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派作家,都表现出对于现代社会人类内心世界的极大兴趣。在《到灯塔去》与《陷阱之门》中,伍尔芙与安德森分别成功塑造了两位兼备传统女性素养与现代女性思潮的第三类女性——拉姆齐夫人和沃克夫人。本文试图通过里波韦兹基教授在《第三类女性》中所提出的第三类女性的概念,深入对比剖析两部著作中的女性形象,为读者展示现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解决女性如何实现自我身份探索的问题,并且试图分析男女作家对于同一类女性角色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借此鼓励更多女性进行女性文学写作。

关健词:伍尔芙 安德森 到灯塔去 陷阱之门 第三类女性

作为英美文学领域同时期的两位意识流派典型代表人物,伍尔芙与安德森在《到灯塔去》与《陷阱之门》中共同借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混乱而无序的生活中被困扰压抑的两位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暴怒无常,封闭内心,冷漠无情,拒绝与外界社会交流;他们企图明白社会的秩序,但都是无终而疾。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家笔下所描绘的妻子,一方面,她们作为传统的家庭妇女,肩负着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角色,身上保有为男权社会所颂扬的所有优秀的女性品质,另一方面,两个妻子较男主角来看更加从容:她们同样意识到了世界的无可奈何,但却最终选择安然接受,并且安抚两位作为知识分子的丈夫,同情怜悯着那些不得志的男性群体。她们勇敢独立,具有领导力,能够妥善安排家庭事务,在无序中寻求秩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第三类女性的特质。

一.第三类女性

纵观二十世纪初,有关女性的探讨不一而足。一方面,女性主义的先行者们纷纷走上了抗争命运的道路。如,西蒙·波娃和贝蒂·弗里丹分别在《第二性》、《女性的奥秘》中指认女性从属的、被愚弄的生命事实;凯特·米利特通过《性的政治》张扬性的平等;伍尔夫则用《一间自己的屋子》鼓励女性自尊、自立、自信,改变“像蜘蛛网一样附在人生上的生活”[1]。另一方面,二战后陆续有不少男性学者对同时代女性的新型地位及两性之间的关系也重新进行思考。法国社会研究院院士吉尔·里波韦兹基教授的《第三类女性》,便归纳出三类女性:第一类,受歧视的女性,任何稍有风采的事件中都找不到女人的影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初;第二类,受颂扬的女性。女性作为妻子,母亲,老师的形象已被神化,她们特殊的能力得到空前赞美。然而,不管是饱受歧视污蔑抑或被过分吹捧,女性始终依附男性,在男性社会的目光与观念中生活。直到二十世纪末,第三类女性,即不受限制的女性出现[2]44-50。有史以来,女性地位第一次彻底摆脱了社会秩序及自然秩序的束缚,开始了生存与发展的新阶段。

二.解读伍尔芙与安德森笔下的第三类女性

伍尔芙创作的《到灯塔去》在第一部分“窗”中集中刻画了拉姆夫人的形象,主要以其思路想象和意识展开全文对于现代社会的不满,而灯塔也象征着拉姆齐夫人内在的精神光芒。《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既保有女性传统的特质,如:温柔善良,顺从得体;她坚持,“人必须要结婚,人们必须要生儿育女。”[3]73面对丈夫的暴躁脾气,却温顺地回答“他是她最尊敬的人,自己还不配给他系鞋带。”[3]73甚至,为了迎合丈夫,妻子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自我,“不喜欢自己感到自己比她的丈夫优越,即使在一刹那也不行。”[3]4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传统女性角色的拉姆齐夫人,面对残酷的生活状态,却力图从中辨析出一个清晰的图案,探索出一些规律和秩序。对于丈夫,拉姆齐夫人同情他,安抚他,因为拉姆齐先生需要同情,需要得到保证,只有这样,他才能“确信他处于生活的中心,确信他是人们所需要的人物。”[3]44至于男人,“拉姆齐夫人确实如此——她永远同情男人,好像他们缺少了什么东西;对于女人,她从来不是如此,好像她们都能独立”。[3]103至于周围不得志的贫苦人,拉姆齐夫人怜悯他们,“好像她的疲劳有一部分就是怜悯别人的结果,而她体内的生命力,她生活的决心,也是被她的恻隐之心所唤起的。”[3]102至于生活,“她必须承认,生活是可怕的,充满敌意的,它会迅速地向你扑来”,“但她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前进,向着生活挥舞着手中的利剑”。[3]73拉姆齐夫人既温顺传统,又宽容大度,是一位典型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三类女性形象。

对比而言,《陷阱之门》作为一篇短篇故事,以沃克先生的心理视角抨击了社会的无意义与支离破碎。文章中的妻子以配角的形式,不断穿插在丈夫的思维里。沃克夫人,生育了三个孩子,体态走样。每日照料家庭,时常阅读来消遣时光。面对丈夫的沉默,沃克夫人选择接受;面对一位突然出现的女学生玛丽,夫人表示视而不见,认同接纳;面对丈夫的火爆脾气,沃克夫人没有反抗。家庭的不美满,生活的落寞,婚姻的束缚,丈夫的怪诞,在沃克夫人一个中年女性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同焦躁不安,内心挣扎的丈夫不同,沃克夫人淡然,不回应,仿佛单纯的不谙世事一般。这些证据似乎表明了沃克夫人的传统身份。但,在文章开篇,安德森表示,“沃克夫人清楚地知道那些事。她懂得男人被囚禁在了铁门之后,便是进了监狱。但婚姻对她来说,只是婚姻罢了”[4]1与之完全相反,沃克先生,“他仍旧不明白,但是他也许明白了会更好,至少那样他可以找到一部分自我。婚后的五六年生活就像是风中浮动的投在墙上的树影一样”。[4]1面对婚姻,夫人与先生同时保持沉默。但是沃克先生的沉默缘于自己的无知,缘于自己的无解,而沃克夫人的沉默是一种淡然,因为她更加明白生活的意义,知道婚姻的内涵。

无论是拉姆齐夫人还是沃克夫人,家庭主妇的身份,好妻子,好母亲的美好形象恰巧符合里波韦兹基教授所定义的传统女性,但是两位夫人的独立,坚强,对于丈夫的扶持,自己面对残酷世界的坦然,包括妻子独揽狂澜的个性又符合前卫女性的特点。因此,可见,拉姆齐夫人和沃克夫人是典型的第三女性。

三.男女作家笔下第三女性的创作差异

在伍尔芙笔下,拉姆齐夫人“灰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容,才五十岁”,但穿着得体,善于社交,在周围人里面,她是平声见过最美的人物,“眼里星光闪烁,头发笼着面纱,胸前捧着樱草花和紫罗兰,鬓发在风中漂浮。”[3]14拉姆齐夫人尽管年过半百,但风韵犹存,对男性的魅力不减当年。

《到灯塔去》中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伍尔芙时而将夫人比作一棵“静止的树”,时而比喻为“残败的花儿”。细究其场景,凡是如此,都是当拉姆齐夫人与丈夫一起生活的时刻。文中描绘到,安抚完暴怒而失落的丈夫后,拉姆齐夫人“顷刻之间,像是一朵盛开后的残花一般,一瓣紧贴着一瓣儿地皱缩了,整个躯体筋疲力尽的瘫软了。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她只剩一点儿力气,还能动一动指头来翻阅格林童话。”[3]45除了将本体与植物相对比,伍尔芙紧抓拉姆齐夫人的端正仪态,为了凸显夫人在家庭与社交圈内的领导位置,中心作用,甚至把夫人比作“女王,居高临下,傲然的观望着她的臣民”[3]99。无论喻体是鲜花,树,还是女王,伍尔芙都着力地突显了拉姆齐夫人的特殊气质--那种突破传统的独立现代女性的对于自我的渴望。她强大的内心精神光芒恰如灯塔,照亮每一个人。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伍尔芙的女性主义信仰在拉姆齐夫人一人身上大放光彩。

在安德森笔下,同样也多次描绘到了沃克夫人的身形。其中沃克夫人,生育后身体发福,整个身子在阅读时常常臃肿地陷入沙发座里,像个“布袋子”一样的中年女人[4]2。生了孩子后,“她的鼻子长得一般,眼睛也不出众”,“头发杂乱地堆着”,“自从婚姻,她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了。”[4]2安德森的笔下,女人是愚昧的,麻木的,只靠外貌才能施展对于男人的魅力。这段婚姻开始是因为,当年沃克先生喜欢了年轻的夫人,亲吻了她,和她结婚了,生了三个孩子;而婚后的沃克夫人,便令丈夫厌倦,疲惫,以致于他把精力投放在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年轻学生玛丽身上。安德森将玛丽比喻为“年轻的未结果实的树”[4]5同“静止的”沃克夫人不同,她外貌齐整,品性自由,没有受到婚姻的束缚,没有叫现代虚无的社会所侵染,她年轻漂亮,不会撒谎,不会担忧。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不约而同地都被描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生命,任由沃克先生摆布:如,年轻的沃克夫人,嫁给了他,品貌逐年消减;而自由的玛丽被他亲吻了,学会了撒谎,惊慌失措地离开了这个被诅咒的大房间。女人,在男性作者的描述中都成了牺牲品。

从《到灯塔去》与《陷阱之门》的对比研究中,读者可以看出,尽管同时刻画了一个第三女性的形象,伍尔芙的女性较安德森所刻画的沃克夫人来看,更加独立。拉姆齐夫人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方式存在,并且不受男性角色的干扰,相反,还能反作用于男性角色的生活;而沃克夫人却不同,除去身上新女性的淡然与坚强,她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男性世界的一个补充。男女作家对于第三女性的刻画,从语言上,手法上,主题上都大相径庭。因此,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应该得到鼓励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郭乙瑶.《性别差异的诗意书写--埃莱娜·西苏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里波韦兹基,吉尔.《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M].许华,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44-90.

[3]Woolf,Virginia.To theLighthouse.NewYork:WordsworthClassicsPress,1994.

[4]Anderson,Sherwood.The Door of the Trap in Collected Stories. 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 2012.

猜你喜欢
伍尔拉姆齐沃克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14期)2022-07-17 12:41:29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青年生活(2020年8期)2020-10-21 20:59:23
未来科幻城
科学之谜(2020年11期)2020-01-13 05:14:32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快递爱情
女士(2017年6期)2017-08-02 08:09:19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2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海外英语(2013年11期)2014-02-11 0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