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衍
[摘要]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五个方面的角色转换,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117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学的过程既是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再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一个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转换角色促进自身成长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课程的开发者
众所周知,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的执行中,更应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做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善于结合学生水平及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取舍,进行有机的“重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系统把握教材,弄清知识来龙去脉,领会课程编排意图,抓住重点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课堂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做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是普遍的,教学是个体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所以要求教师要做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是旁观者,而应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对学生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同时重视学生意志、兴趣、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培养。
三、做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特色的特征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的思想性,传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提前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用赏识去萌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愿望,用激励去激发学生进步的潜力和希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学习自然会信心百倍,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四、做实践的探索者
课题是共性的,实施是个性的,教师应是一个实践者。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探索的过程就是实践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教学行为及效果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个探索过程,不是简单的小结、回顾,而是一种分析、反省、思考的过程,可从这个过程中找到教学存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通过分析、反思,教师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一点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经验不足,更要学会反思。
五、做教研的分享者
分享是一种理念,分享是一种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在分享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与欣赏自己,能在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成果、思想等传送给他人,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积极接纳别人的一切可取之處。笔者的课堂中,曾一度出现互动做不到、学生抢答率不高的现象。后来旁听了一位老教师的授课,体会感悟到“生疑”、“质疑”、“释疑”提问艺术的策略和技巧,才使课堂教学互动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研讨中,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是要成为“长流水”,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努力“汲取丰富”,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教师可持续成长的基础能力。教师要把学习、读书、探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当作一种人生享受。要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及教学活动的专业切磋、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整合教研经验,分享教研成果,才能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对自己的学科多一份痴迷,多一份忘我的投入,多一份理想主义的追求,多一份内心的沉淀,才会流淌一种精神之美、知识之美、厚积薄发的人性之美,这样才能融入教学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促进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班燕英.课后四思必有长进[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责任编辑斯陌)